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原永静  王元庆 《城市交通》2007,5(2):60-65,41
从居民出行产生的根源--用地入手,分析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用地的新特征,引入出行源点的概念并分析其产生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既经济又适用的基于用地功能产生率法的改进方法--基于出行源点土地利用的居民出行生成预测体系,并对体系中的模型进行了检验和修正.最后,应用该方法预测北京南中轴快速公交项目客流密度,既节省人力物力,又可得出可靠结果.  相似文献   

2.
广州城市居民通勤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勤行为作为居民日常出行最主要的类型之一,其空间组织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交通的组织起决定性作用。同样,与通勤密切相关的居住与就业两类用地,其空间组织对城市空间格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城市居住一就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变化的是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出行行为的转变。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例,分别从广州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组织对通勤行为的影响、居民通勤的基本特征出发,来探讨通勤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3.
以广州为案例,在对1984年与2005年广州市前后两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20年来广州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过程中市民出行习惯特征的变化,开展了城市空间发展对居民的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解析城市空间发展对出行率、出行方式、出行距离及出行时耗等出行特征的影响机制,对于探索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途径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随着老城核心区存量土地的更新改造成为现阶段城市用地开发热点,亟须研究不同发展模式呈现的交通特征以及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首先总结城市核心区更新的发展趋势,指出城市更新改造往往打破原有老城社会结构、交通模式,对交通特征、出行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以深圳市罗湖核心区与福田核心区为例,量化分析不同发展模式对交通特征的差异化影响规律。进而提出城市核心区更新改造的用地发展模式以及交通发展策略,强调传承邻里关系,构筑公交化、枢纽化、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并在深圳大剧院-蔡屋围核心区更新规划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第五次居民出行调查与交通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挖掘和分析居民出行调查的历史数据库,归纳城市交通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交通的发展全貌.通过对比上海市五次居民出行调查的成果,从出行强度、出行结构、出行分布等方面揭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居民出行特征的演变,反映出用地拓展、机动化发展给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城市交通产生的影响.在相应研究分析的基...  相似文献   

6.
家庭职住空间是城市通勤格局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而通勤效率是居民日常出行行为决策的评价标准之一,剖析二者间互动机理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及提高交通可达性的关键。基于时间地理学理论建立职住空间与通勤效率研究框架,提出家庭职住空间和通勤效率度量方法,利用2016年昆明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职住空间对通勤效率的影响机理。研究表明:职住空间分散的家庭倾向于将非工作活动嵌入通勤链或采用小汽车出行以提高通勤效率,但更高的小汽车拥有水平会增加接送类时空固定性较强的活动,最终导致家庭通勤效率降低;高收入和长住学距离均使家庭的职住空间更加分散,然而高收入促进通勤效率提高,而长住学距离使通勤效率下降;通勤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特征,近市中心居住家庭的非工作活动以时空灵活性较强的购物与休闲为主,故而通勤效率较高,郊区居住家庭周边的商业设施较少且非工作活动较为固定,故而通勤效率较低。因此,城市用地布局和住房供给应综合考虑如何降低通勤交通的机动化依赖程度、如何缩短非工作活动的出行时耗以及不同社会经济属性家庭的需求,以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通勤效率。  相似文献   

7.
以广州为案例,在对1984年与2005年广州市前后两次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20年来广州城市空间的拓展和优化过程中市民出行习惯特征的变化,开展了城市空间发展对居民的出行特征的影响研究,解析城市空间发展对出行率、出行方式、出行距离及出行时耗等出行特征的影响机制,对于探索交通问题产生的根源及解决途径等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居民出行特征受城市空间形态影响,不同形态城市,出行需求差异较大。大庆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工业基地,受石油生产影响,其中心城区呈组团状分布。以大庆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从出行次数、出行方式、出行时间、出行距离、出行时耗等指标分析各组团出行差异特征,并以此挖掘大庆市交通出行症结。最后从如何实现跨组团长距离出行快速化,提升组团内部慢行空间环境、改善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等三方面对组团型城市交通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由于城市规模的差异,中小城市的出行需求与大城市存在较大区别,且由于区域发展进程的不同,中小城市内部也多呈现明显的片区差异。以浙江省长兴县中心城区居民出行调查数据为基础,在城区总体居民出行特征框架下,从出行次数、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出行方式和出行时耗等方面分析各片区居民出行特征的差异,并以此挖掘片区的发展症结。最后以优化出行结构为目的,从用地规划、非机动交通环境营造、公共交通优化和小汽车管控等四个方面对中小城市的交通发展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0.
小城市居民出行特征分析——以苍南县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针对苍南县城居民的出行特征,分别从出行次数、出行方式和时辰分布三方面分析了居民出行与人口特征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了年龄、职业、收入等对居民出行次数和出行方式的影响,并且分析了不同目的、方式、职业居民的出行时辰分布特征,为今后城市建设效果评估和居民出行预测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发展,任何交通问题都可归到质和量的统一,针对交通出行需求,定量分析交通活动相互联系的数量关系。结合案例分析,根据地块的开发强度和不同用地的出行特征预测交通需求,通过预测方案比较,从定性转化为定量,为决策方确定项目规模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客运专线与平行既有线的合理分工及使用,对方便各类旅客出行和增加铁路运营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综合分析了影响客运专线与既有线分工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基于福利经济学原理,论证了客运专线与既有线的合理分工应是一种帕累托的改进过程,合理方案应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藉此,提出了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合理分工基本原则.依据分工原则,运用定量优化理论建立了铁路运输收益和旅客收益最大化优化数学模型,并从优选思想与启发算法相结合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求解方法.  相似文献   

13.
基于精细化用地的轨道客流直接估计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有轨道客流直接估计模型中,对于用地的描述多基于人口、岗位分布、用地面积等概略数据,未能准确反映用地开发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难以揭示用地混合开发对于居民出行的作用机理.本文采用北京市电子地图中的兴趣点(POI)数据表示用地信息,结合轨道站点多层次吸引范围划分,实现了轨道站点吸引范围内各类用地比例的精细化描述.通过将精细化用地信息与轨道站点乘降客流量进行回归分析,总结了用地、交通、区位因素对于轨道站点乘降客流的影响机理,建立了基于精细化用地的轨道站点客流估计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模型对于本文所研究典型站点的预测精度达到预期,反映了用地与轨道客流之间的强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汤諹 《城市交通》2010,8(6):34-39,43
针对上海市城市外围地区居民出行难的问题,永久自行车集团与张江高科技园区、闵行区主管部门合作,开展了公共自行车与轨道交通结合的机动性创新项目实践。首先介绍了项目采用的"PPP"模式运营开发以及专业化的硬件设施。重点剖析了闵行区的实践案例,在分析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介绍了公共自行车系统租赁点的布局以及独特的计费体系。采用用户问卷调查方法,了解公共自行车的使用人群特征以及使用次数、单次使用时间、接驳方式等情况。结果表明,公共自行车系统扩展了轨道交通车站的有效服范围,弥补了城市外围地区出行服务不足的缺陷,并为更大范围内土地利用功能的调整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城市交通出行强度影响因素及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从土地利用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出发,分析包括土地利用混合指数,职住混合率熵指数,公共交通站点 500 m覆盖率,路网可达性等17个指标与出行强度的相关关系;基于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分析,提取7个与出行强度强相关指标,基于所识别指标构建北京市中心城区出行强度多元回归模型.模型结果表明,职住混合率熵指数对出行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对出行强度的影响比道路网密度和可达性更为明显.此外,给出单一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指标对出行强度拟合结果的离群特征分析方法,用于评估不同区域基础设施供给与交通出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城市交通出行强度影响因素及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本文从土地利用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两方面出发,分析包括土地利用混合指数,职住混合率熵指数,公共交通站点 500 m覆盖率,路网可达性等17个指标与出行强度的相关关系;基于相关系数和拟合优度分析,提取7个与出行强度强相关指标,基于所识别指标构建北京市中心城区出行强度多元回归模型.模型结果表明,职住混合率熵指数对出行强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公共交通站点覆盖率对出行强度的影响比道路网密度和可达性更为明显.此外,给出单一土地利用/交通基础设施指标对出行强度拟合结果的离群特征分析方法,用于评估不同区域基础设施供给与交通出行需求之间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17.
郭华  袁倩倩 《城市交通》2010,8(2):55-60
为了满足客运综合交通枢纽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需求,确保实现枢纽的交通功能,须对其进行良好的外部交通组织设计。以北京市北苑客运交通枢纽为例,通过研究其功能定位和各种交通方式的出行特征,利用现状和规划路网条件,将交通组织与枢纽建设规模、枢纽规划用地布局、建筑布局相融合,提出了"枢纽优先、公交优先"、"车、人分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一体化"的枢纽外部交通组织方案,以有效保障枢纽外部人、车出行的需求。最后总结了客运交通枢纽外部交通组织设计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区域公共交通与小汽车间出行竞争力的定量化评价和影响关系解析,利用公共交通动静态数据、出租车运行数据及出行调查数据提取公共交通个体出行链和小汽车出行用时等信息,结合路径规划API(Application Programming Interface)计算公共交通及小汽车全过程出行耗时,基于全过程出行时间可达性视角构建公共交通竞争力评价模型;考虑公共交通竞争力的空间效应,分别选取土地利用和交通设施因素作为解释变量,提出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公共交通竞争力影响模型;以北京市为例,探究早、晚高峰等不同时段下区域公共交通竞争力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交互关系。结果表明:早、晚高峰期间公共交通竞争力的平均值均在1.50以内,平峰时段约为1.74,市中心区、地铁沿线和大部分居住社区周边区域的公共交通出行竞争力相对较高;各时段下公共交通竞争力呈现明显的空间依赖性,且存在“低-低聚集”“高-高聚集”的典型聚集区域;土地利用混合度、办公就业密度和地铁站点密度等因素具有显著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而道路网密度和绕行系数则表现出显著的正向效应。综上,所提出的评价模型能够定量化评估公共交通竞争力,所建影响模型能够在考虑空间依赖性的基础上解释竞争力与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