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分析智能压路机行走控制系统控制要求的基础上,采用闭环控制理论和机电液一体化技术,进行了智能压路机行走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构建了基于CAN总线的数字控制系统,实现了要求的控制功能。通过现场调试证明了智能压路机行走控制系统软、硬件系统设计的正确性以及良好的协调性,达到了预期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2.
针对智能压路机控制系统复杂、需采集参数多的特点,设计了基于CAN总线的通信模块。通过分析智能压路机的控制对象以及需采集的参数,提出了基于CAN总线的控制系统结构。在此基础上,选择了DSP2407作为主控芯片,实现整个系统的通信功能,并进行了相关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以满足智能压路机通信模块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该文根据目前压实技术与压实机械智能化发展现状,分析了智能压路机发展的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即压路机的智能控制研究方向和压路机的智能振动机构研究方向,并预测了智能压路机压实技术的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4.
为了实现对压路机的状态监控、故障预防及诊断,建立了神经网络与专家系统相结合的智能压路机故障诊断系统.实现了对智能压路机常见故障的诊断。从系统最终运行结果来看,该智能压路机故障诊断系统基本实现了所需功能  相似文献   

5.
CAN总线作为一种车载网络,随着汽车工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车辆智能化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地应用。文章通过对CAN总线技术上的线束数量少、体积小、可靠性高及通信速率快等优点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智能传感器CAN总线接口方案,阐述了当前CAN总线在车用智能传感器方面的主要应用,指出CAN总线技术必然会成为未来车用智能化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智能压路机控制系统人机交互软件设计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智能压路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智能压路机控制系统组成方案,着重设计了显示器模块中人机交互软件.针对所选用的控制系统硬件分析了软件需求,对软件进行了总体设计,最后给出了基于VC 的软件实现流程.在样机上试验表明,该软件基本满足了智能压路机的实时数据显示、参数设定和故障诊断等要求.  相似文献   

7.
CAN总线在汽车智能换档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辉  张洪坤  葛安林 《公路交通科技》2004,21(3):114-116,136
汽车智能换档就是使自动变速器具有人的智慧,能够完全自主地根据当前的行驶环境和驾驶员的个性意愿来换档,这是今后自动变速技术发展的方向。介绍CAN总线的特点,分析CAN总线结构在汽车智能换档系统中应用的意义,介绍基于CAN总线的智能换档系统结构和通信原则,分析自动变速器ECU、电喷发动机ECU和制动防抱死ECU中的报文内容以及基于CAN总线结构的汽车智能换档通信系统的数据流动结构。  相似文献   

8.
宝马振动压路机智能压实控制系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介绍了智能振动压路机智能压实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并以宝马压路机智能控制系统为例。对系统的情况进行介绍,分析了系统的特点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机群智能化施工对压路机智能化的要求,开发出了可实现无级变频变幅的激振器。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能自动检测与控制自身技术状态、运行参数、作业质量,并可与机群智能化施工控制中心及其他相关机械进行无线通讯联系的智能压路机。  相似文献   

10.
将CAN总线技术应用于汽车ASM工况法的尾气检测系统中,构建了系统框架,选配了硬件设备,制定了系统协议,研究了智能协议转换器的配置方法。根据CAN总线的特点和稳态加载工况测量方法,进行了系统软件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将CAN总线技术应用于汽车ASM尾气检测系统中,能够保证测试数据传输准确,减少外界干扰并提升检测效率。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introduces the idea of using vehicles as weather sensors to identify real-time weather on freeways in the same context as Road Weather Information System (RWIS) but in a continuous, trajectory-level, and for road segments allocated in the vehicles paths. The study developed a novel approach to detect snowy and clear weather conditions by utilizing real-time data collected from vehicles' external sensors and CANbus. The proposed approach used time series datasets from the SHRP2 Naturalistic Driving Study (NDS), collected during normal driving conditions on freeways. Trips occurring in snowy weather alongside matched trips in clear weather were segmented into time- and distance-based segments such as a one-minute, one-mile, and half a mile. Three assemblies of the input data are considered in the modeling step: data collected from external sensors, CANbus data, and these two data combined. Data analysis was implemented using the Deep Learning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Decision Tree, Random Forest, and Gradient Boosted Trees mode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using different segmentation levels provides decent results in detecting snowy weather. The accuracy in estimating the real-time snowy weather was in ranges of 80% to 85%, 71% to 79%, and 73% to 83% for the one-minute, one-mile, and half mile segmentation types, respectively. The GBT model performed the best among all models based on 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ROC) curve, the highest cumulative percentage in estimating the snowy weather using the lower portion of the population, and the highest overall accurac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n accuracy of 83% in estimating snowy weather conditions could be accomplished using the data collected from external sensors only without accessing CANbus data.  相似文献   

12.
Environment Canada (EC) and Natural Resources Canada (NRCan) separately tested two 2012 Chevrolet Volts between 2013 and 2014 in Ottawa, Ontario on public roads in the summer and winter months using realistic cabin-climate control settings. More than 1300 trips were conducted over nine routes: three city, one congested, two arterial, one highway and two expressway routes. EC tests recorded cabin conditioning, traction battery and 12 V accessory power, select vehicle component temperatures, regulated emission rates and exhaust flow, and DC charge energy. Both NRCan and EC tests measured cumulative electrically driven distance (all-electric range), select CANbus signals and AC grid supply charge energy. Results from these studies were analysed to evaluate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Chevrolet Volt on public roads in climates representative of most of Canada (-27 °C to 37 °C) using realistic accessory settings. At 25 °C the Chevrolet Volt’s on-road all-electric EPA-method adjusted range is generally less than the U.S. EPA sticker rating (57.9 km). Cabin conditioning energy was found to b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bient and cabin temperature, except at low temperatures (< 0 °C) when the 1.4 L engine activates to assist the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On average, heating the cabin in the winter months consumed significantly more electric energy than cooling the cabin in the summer months. Summer city and highway driving resulted in the lowest energy consumption (Wh/km), while congested and expressway driving cycles resulted in the highest. In the winter months, many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drive cycles were not discernible due to the high cabin conditioning energy consumptions.  相似文献   

13.
高边坡失稳是渗流场与应力场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降雨入渗下边坡含水量增大而土体抗剪强度减小, 对于非饱和状态下土体的抗剪强度利用Fredlund公式进行分析,建立流固耦合的分析模型,并通过Soilworks软件对工程边坡进行分析,评估加固效果,指导设计制定合理的加固方案,以保障运营安全、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4.
漫谈矿山法隧道技术第五讲——衬砌(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宝树 《隧道建设》2016,36(3):251-256
从使用性、应对未来不确定因素和特殊围岩时补充支护的力学功能等方面分析二次衬砌的功能,说明二次衬砌是确保隧道使用性、耐久性、降低不确定因素影响及具有力学功能的不可或缺的构件。分析衬砌的耐久性: 目前各国对衬砌的计划使用期限的规定一般是100年;调查显示,混凝土衬砌经过修补或采用“预防维护”体制,可以满足100年的耐久性要求,但运营隧道的衬砌有随时间逐渐劣化的趋势。隧道结构劣化的原因除了施工质量未达到设计要求外,主要是围岩劣化和衬砌本身劣化。结合日本的试验分析认为: 在耐久性设计中,可以不考虑围岩劣化的问题。混凝土衬砌的耐久性,多数情况下取决于混凝土的施工工艺。调查发现目前衬砌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衬砌混凝土不密实; 2)衬砌背后留有空洞; 3)衬砌厚度不均匀,拱顶厚度偏薄且留有空隙; 4)衬砌混凝土存在潜在的裂缝。总结各国在提高隧道二次衬砌耐久性方面的主要措施: 1)尽可能不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 2)采用钢筋混凝土时,保护层厚度应不小于50 mm; 3)采用喷混凝土作为二次衬砌时,除计算厚度外,应增加50 mm的保护层厚度; 4)二次衬砌应设置仰拱; 5)仰拱和拱墙须“闭合成环”; 6)改善混凝土施工工艺; 7)减少混凝土衬砌的初始缺陷。认为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做好6)、7)两点,衬砌的耐久性将得到极大的改善。针对6)、7)两点,介绍日本在衬砌施工关键工艺--浇筑、捣固和养生方面的做法: 拱顶部水平压入浇筑工法、隧道衬砌拱顶捣固系统、喷雾养生和采用塑料模板,以期为我国同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漫谈矿山法隧道技术第四讲——钢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宝树 《隧道建设》2016,36(2):123-130
介绍型钢钢架的类型、应用要点及功能效果。重点阐述能使型钢钢架发挥支护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 与围岩紧密接触、增强脚部支持力、与喷混凝土形成一体、采用高规格型钢钢架),强调应坚持钢架与围岩间用楔块楔紧;提出当围岩条件恶劣时,可借鉴日本开发的用型钢代替大拱脚的方法;认为当断面大、围岩差时,有必要用高规格的H型钢代替工字钢,可不增加开挖断面面积和喷混凝土的数量。介绍瑞士在Gotthard隧道预计会出现大变形时,采用的可缩式钢支撑,具有使坑道刚性逐渐提高的效果。我国钢架多采用人工架设,速度慢且架设质量难以保证,介绍日本的钢架架设设备(带举重臂的一体型喷射台车和搭载在钻孔台车上的架设机械),这些设备可以提高钢架架设的安全性和作业效率。介绍日本对型钢钢架的施工管理规定。从国外隧道施工趋势来看,采用型钢钢架很少,采用格栅钢架更为普遍。在格栅钢架的应用方面,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经验更为成熟。我国的格栅是4肢的,美国、日本、欧洲一些国家的格栅是3肢的。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挪威的钢筋肋。日本在二川公路隧道的试验,认为在与标准支护模式同等承载力的条件下,3根主筋构成的格栅,每榀比H型钢大约节约100 kg钢材。日本正在研究用高强度喷混凝土代替型钢钢架的可行性,值得关注。最后强调: 1)钢架如果与围岩不紧密接触,就不可能发挥其应有的支护功能,因此,设置楔块必不可少,喷混凝土时钢架与围岩间要喷密实; 2)应进一步研究格栅钢架和型钢钢架的应用及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6.
西宁市文汇路跨湟水河大桥为(24+65+158+65+24)m双塔五跨连续混凝土梁自锚式悬索桥,综述该桥设计与计算。该桥采用纵向半漂浮体系,设置纵向阻尼器控制梁端位移;主梁采用单箱三室混凝土截面,梁高2.2 m;桥塔采用门形框架混凝土结构,塔顶横梁采用矩形空心截面并设置预应力钢绞线;桥塔墩下部采用分离式承台,单个承台布置6根直径2.2 m钻孔灌注桩;主缆采用φ5.25 mm镀锌高强平行钢丝,吊索采用φ7.0 mm镀锌高强平行钢丝。计算分析结果表明该桥的各项检算均满足规范要求。  相似文献   

17.
红星坪悬索桥桥梁总长232 m,主桥为双塔单跨悬索桥,主跨为222 m,垂跨比1/10.2;桥面宽度6 m,净宽4.8 m。索塔采用钢筋混凝土塔柱;主缆及抗风缆锚碇采用重力锚;加劲梁采用分离式钢箱梁,上、下游设置抗风缆。通过详细阐述人行悬索桥的总体设计要点,结构设计关键节点,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8.
关宝树 《隧道建设》2016,36(12):1403-1411
为确保隧道安全,高质量、快速地施工,必须提高现行的施工管理水平,进行精细化的管理。精细化管理包括隧道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的管理,但重点是施工管理。隧道施工管理的内容基本上可归纳为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作业、质量)管理及环境管理3类。本讲着重分析目前我国精细化隧道施工管理中安全(风险)、技术(作业、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途径。1)指出安全管理实质是风险管理,我国在风险管理方面,制定和颁布了有关风险管理的指南、规定等,但在执行和落实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风险管理的目的是要把不可接受的风险变成可接受的风险,认为能否实现这一点,决定于精细化管理和技术水平。指出风险预测是风险管理的前提,强调风险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掌子面前方地质预测、掌子面观察和洞内外变形量测,收集可靠情报,有效管理。2)指出技术管理的重点是对开挖、支护、衬砌的技术管理。目前我国的隧道施工技术管理普遍不到位,管理粗放。其中开挖管理重点应放在对掌子面前方、掌子面、掌子面后方拱脚部位等围岩的管理;支护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把可能发生的位移值控制在容许范围内;衬砌施工管理的重点是衬砌及仰拱的连接,衬砌的施作时机,潜在的初期缺陷的控制。3)以混凝土衬砌初期缺陷控制为例,列出日本管理的细目表以及衬砌施工核查卡,说明只要管理到位,技术才能到位,质量也才会得到保证。4)最后强调“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要求“技术精细到位”。不管技术多么好,做不到位,一切免谈。对隧道这样的隐蔽工程,这一点尤为重要。在这方面管理层要下大力气,不可等闲视之。  相似文献   

19.
锚碇结构是保证悬索桥结构整体安全的关键所在,锚碇防水是保证结构长期安全使用的重要因素。万州长江二桥主桥锚碇采用复合式锚碇结构,该桥锚碇洞室的大部分及锚塞体均位于三峡枢纽正常蓄水位以下,锚碇洞口距水边距离有限,工程地质条件相对较差,防水处理难度很大,因而采取了综合防水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上海轨道交通11、13号线隆德路站换乘段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德路站是上海轨道交通11、13号线的换乘车站。它由两线车站、控制中心、地下变电站、附属结构等多部分组成,结构较为复杂。该文介绍了隆德路车站换乘段节点结构设计。换乘段为地下四层结构,施工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换乘段地下二层以上设采光中庭,顶板、下一层板开圆形大孔,在结构设计过程中,采用空间整体分析,计算模型与实际工况相吻合,计算结果合理,以期为其它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