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恒磁场对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 (OX LDL)作用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分泌和表达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及HUVEC与人单核细胞株THP 1黏附的影响。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第 3代的HUVEC ,实验分为 6组 ,即对照组、OX LDL(10 0mg·L-1)组及OX LDL +不同磁感应强度 (1、5、10、2 0Gs)的恒磁场组。各组细胞于培养及恒磁场作用 2 4h后收集标本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检测HUVEC分泌ICAM 1的量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ICAM 1的表达 ,计数法观察HUVEC与THP 1的黏附率。结果 OX LDL 10 0mg·L-1刺激细胞 2 4h,ICAM 1的分泌和表达显著增高(P <0 .0 5vs.对照组 ) ;而 1、5、10和 2 0Gs恒磁场组细胞ICAM 1的分泌和表达显著低于OX LDL组 (P <0 .0 5 )。OX LDL10 0mg·L-1与HUVEC孵育 2 4h后 ,HUVEC与THP 1的黏附率显著增加 (P <0 .0 5vs.对照组 ) ;而 1、5、10和 2 0Gs恒磁场组HUVEC与THP 1的黏附率显著低于OX LDL组 (P <0 .0 5 )。结论  1~ 2 0Gs的恒磁场可拮抗OX LDL的作用 ,抑制HUVEC分泌和表达ICAM 1及与单核细胞的黏附率  相似文献   

2.
高糖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并促进细胞凋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 HUVEC)内皮微粒释放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5mmol/L、16.7mmol/L和33.3mmol/L)分别作用于培养成功的HUVEC 0、12、24、48、72h,设立正常糖浓度组(5.5mmol/L葡萄糖)和高渗对照组(27.8mmol/L甘露醇)作为对照.应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存率;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HUVEC内皮微粒的释放水平以及细胞凋亡率.结果 ①MTT检测发现,33.3mmol/L葡萄糖培养12h时HUVEC的细胞数比为93%,24h时为78%,48h时为51%,72h时为40%;与0h组相比,12h组细胞数比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12h相比,24h组、48h组和72h组细胞数比显著下降,且呈时间依赖性减低(P均<0.05).②设5.5mmol/L正常糖浓度组培养48h时的HUVEC细胞数比为100%,则高渗对照组HUVEC细胞数比为98%,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16.7mmol/L葡萄糖组和33.3mmol/L葡萄糖组的细胞数比分别为79%和51%,均明显低于正常糖浓度组(P均<0.05),且前两组相比亦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③33.3mmol/L葡萄糖组作用12h时的HUVEC内皮微粒生成量较正常糖浓度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24、48、72h时增加更为显著,且呈现时间依赖性(P<0.01);与正常糖浓度对照组相比,高渗对照组12、24、48、72h时其内皮微粒释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高糖诱导的内皮微粒释放水平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659, P<0.05).结论 高糖刺激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微粒释放,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 2型糖尿病 (DM)患者伴微量白蛋白尿时肾外血管病变的发病情况 ,并探讨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之间的关系。方法 将 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 (NA组 )和微量白蛋白尿组 (MA组 ) ,观察肾外血管病变的发病率 ,检测内皮功能障碍标志物vonWillebrandfactor(vWF)、endothelin 1 (ET 1 )的血浆水平。结果 MA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均比NA组增高 (P <0 0 5 )。血浆vWF水平 :NA组为 (1 1 8 95± 46 72 ) % ,MA组为 (2 0 2 0 7± 73 3 0 ) % (P <0 0 1 ) ;血浆ET 1水平 :NA组为 (5 0 60± 1 2 3 9) μg·L-1,MA组为 (79 1 3± 1 4 0 4) μg·L-1(P <0 0 1 )。vWF水平与尿白蛋白排泄率显著正相关 (r=0 .72 ,P <0 0 1 ) ;ET 1的血浆水平与vWF的血浆水平显著正相关 (r=0 .69,P <0 0 1 )。结论 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 2型DM患者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比正常白蛋白尿患者更为明显 ,UAER升高的程度可反映内皮功能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蛋白(SPARC)对高氟介导的甲状腺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培养人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给予不同浓度的NaF(0.1、1、10 mmol/L)处理24 h,通过实时定量PCR和蛋白印迹法评价SPARC的表达,确定后续实验NaF作用浓度。另将细胞分组进行实验:对照组、NaF组(1 mmol/L孵育24 h)、si-SPARC组(转染SPARC siRNA 48 h用NaF处理)和si-NC组(转染Negative control siRNA 48 h用NaF处理)。CCK-8法和乳酸脱氢酶(LDH)试剂盒检测细胞毒性;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率,蛋白印迹法检测活化caspase3(c-caspase3)和IGF-1R的蛋白表达。此外,将siSPARC和siIGF-1R共同转染至甲状腺细胞,通过评价细胞凋亡进一步探讨SPARC的作用机制。结果随着NaF的浓度增大,SPARC mRNA和蛋白表达均逐渐升高(P<0.05)。si-SPARC组细胞活性较si-NC组增高[(84.02±9.51)%vs.(58.31±6.86)%,P<0.05],且LDH释放率减少[(134.25±18.98)%vs.(195.18±23.50)%,P<0.05]。si-SPARC组较si-NC组细胞凋亡率减少[(124.67±19.44)%vs.(175.24±16.46)%,P<0.05]。此外,si-SPARC组(1.95±0.24 vs. 0.93±0.08,P<0.05)IGF-1R蛋白表达上调,抑制IGF-1R逆转SPARC对细胞凋亡的作用。结论沉默SPARC基因降低高氟介导的细胞毒性、抑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负调控IGF-1R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中药安迪粉针剂对离体肿瘤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以蟾酥和人参为主要配方的中药粉针剂安迪 (Andi)对肿瘤细胞的药物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MTT法测定Andi对 3株人肿瘤细胞的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存活率 (SR)和细胞倍增时间 (TD) ;观察Andi对ECA 10 9细胞生长的时效关系。克隆计数法检测不同浓度Andi对ECA 10 9细胞在含氧和乏氧状态下的生存分数 (SF) ,计算其乏氧细胞毒性比 (HCR)和半数抑制浓度 (IC50 )。结果 ①Andi组和对照组对ECA 10 9、HepG2、SGC 790 1细胞的TD 分别为 118.72、12 3.0 8、4 0 .17h和 4 6 .12、4 0 .17、19.6 7h ;Andi组的SR分别为对照组的 33.33%、5 0 .5 4 %、36 .88%。② 12 .5 0、2 5 .0 0、5 0 .0 0 μg·mL- 1 Andi对ECA 10 9细胞在有氧和乏氧环境中的SF分别为 1.34、0 .97、0 .2 5和 0 .96、0 .2 7、0 .18。③Andi在乏氧环境中能抑制ECA 10 9细胞的生长 ,其作用大小与Andi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④在有氧和乏氧下Andi的IC50 分别为 39.6 0 μg·mL- 1 和 2 3.5 0 μg·mL- 1 ,HCR为 2 .0 2。结论 Andi对多种人肿瘤细胞具有乏氧细胞毒作用 ,其程度与Andi的浓度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与 2型糖尿病 (2 DM )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其可能原因。方法 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 4 1例 2 DM患者和 12例正常人在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进行检测 ,评价不同情况下 2 DM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D1% )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 (△D2 % )反应的变化。结果 无论有无微血管病或动脉粥样硬化 ,所有病例△D1%均较正常人组显著减退 (P <0 0 0 1) ;而△D2 %在所有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2 DM在无大 /微血管病变时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显著减退 ,此变化可能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 ;而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无变化。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细胞免疫及IL-2、sIL-2R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外周血中红细胞免疫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以及白细胞介素 2 (IL 2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表达的变化规律 ,探讨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ELISA)法测定患者IL 2、sIL 2R的含量 ,免疫粘附法测定红细胞免疫活性及其调节功能 ,S P(链亲和素 过氧化物酶 )一步法测定CD3、CD4、CD8的细胞数。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组IL 2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5 ) ,sIL 2R则明显升高 (P <0 .0 5 ) ;红细胞C3b受体 (RBC .C3bR)、红细胞免疫调节促进因子 (RFER)明显降低 (P <0 .0 0 1) ,红细胞免疫复合物 (RBC .ICR)、红细胞免疫调节抑制因子 (RFIR)则明显升高 ;CD3、CD4细胞数明显降低 (P <0 .0 1) ,CD8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免疫功能低下。通过临床检测患者IL 2、sIL 2R含量、红细胞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活性在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发展、治疗、转归及预后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主要观察液氮 (- 1 96℃ )保存 1~ 2 4个月不同时间瓣膜组织葡萄糖代谢率和同位素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的变化 ,为临床适用的冷冻保存人同种主动脉瓣的适宜保存期限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男性的主动脉瓣膜 2 0个。实验依据保存时间分为 1 0组 ,Ⅰ组为新鲜对照组 ,Ⅱ~Ⅹ组分别为冷冻保存 1~ 2 4个月瓣膜。新鲜瓣膜取材后直接供实验用 ,冷冻组各瓣膜缓慢降温 (1℃·min- 1 ) ,液氮中保存 ,快速复温。瓣膜置入培养液 2 4h ,置入前后分别测定培养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并计算其差值。同位素测定标本加入氚标记的胸腺嘧啶核苷 ,做CBPM计数 ,计算每mg组织3H TdR掺入量。结果 新鲜瓣膜组葡萄糖消耗量和3H TdR掺入量均最高 ,冷冻保存组随液氮保存时间延长 ,组织的葡萄糖消耗量和3H TdR掺入量逐渐减低 ;冷冻保存 1~ 1 5个月瓣膜葡萄糖代谢率与新鲜瓣膜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冷冻保存 1 8~ 2 4个月瓣膜葡萄糖消耗量明显减低 (P <0 .0 5 ) ,冷冻保存 1 2~ 2 4个月瓣膜3H TdR掺入量较对照组明显减低 (P <0 .0 5 )。结论 液氮保存对人同种瓣膜组织葡萄糖代谢率和胸腺嘧啶核苷掺入量有一定影响 ,其程度随保存时间增长而加重 ,液氮保存 1 5~ 2 4个月瓣膜组织代谢率明显减低 ,因此瓣膜耐久性可?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IAP方案和MV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 将 41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IAP组 (异环磷酰胺 2 .0g·d- 1 ,静滴 ,第 1~ 3天 ,吡喃阿霉素 5 0mg·m- 2 ,静冲 ,第 1天 ,顺铂 40mg·m- 2 ,静冲 ,第 1~ 3天 )和MVP组 (丝裂霉素 6mg·m- 2 ,静冲 ,第 1天 ,长春地辛 3mg·m- 2 ,静冲 ,第 1、8天 ,顺铂 40mg·m- 2 ,静冲 ,第 1~ 3天 ) ,观察其近期疗效及副作用。结果 IAP及MVP组有效率分别为 42 .9%及 3 5 .0 %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IAP组中腺癌有效率(46 .7% )高于鳞癌 (3 3 .3 % )但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主要剂量限制性毒性为粒细胞减少及可耐受的胃肠道反应。结论 IFO联合化疗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放射联合内皮抑素对肺腺癌细胞系A549的作用以及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 ①以不同浓度的内皮抑素与A549细胞作用不同时间,MTT法选择生长抑制率≤20%的药物浓度(IC20);②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单纯照射组,单纯用药组,药物与照射联合组,联合组分3个亚组,分别为加药培养24h、48h及72h后再照射2Gy.比较细胞存活分数,选择最佳药物作用时间;③用200mg/L药物浓度作用实验组,药物作用48h后X线0、2、4、6、8Gy剂量照射,绘制细胞存活曲线,与单纯照射组比较,计算增敏比(SER);④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VEGF值.结果 200mg/L浓度内皮抑素的放射增敏作用在药物作用48h后最为明显,增敏比为1.61、1.04;放射联合内皮抑素可降低肺癌细胞放射治疗后VEGF水平的表达.结论 内皮抑素对离体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系具有放射增敏作用,且最佳照射时间为药物作用后48h,其增加放射敏感性可能的机制为降低肿瘤细胞VEGF的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不同方法处理的心脏瓣膜组织在体内再内皮化的效果 ,试图确定最佳的再内皮化方法。方法 选用羊新鲜瓣叶 2 5个 ,分别用液氮冷冻 ,脱氧胆酸、戊二醛以及低 /高渗液、酶处理 ,比较各组瓣膜抗原性大小。将各组瓣叶分别植入羊股动脉内 ,3月后取出 ,扫描电镜观察再内皮化效果。结果 各种处理方法均可减弱瓣膜的抗原性。脱氧胆酸、戊二醛、低 /高渗液、酶处理组抗原性最低。体内再内皮化效果以脱氧胆酸、低 /高渗液、酶处理组最优。结论 经脱氧胆酸或低 /高渗液、酶处理的同种瓣抗原性低 ,受体内皮细胞易于再内皮化。  相似文献   

12.
在对 6 7例壶腹周围癌患者回顾性调查的基础上 ,采用 Feulgen′s染色方法和自动图像技术 ,定量测定了癌细胞核 DNA含量。结果 :(1) DNA非整倍体在壶腹周围癌中的发生率为 71.6 4 % ,且其发生率随组织学分级而上升 ;非整倍体肿瘤的预后远不如整倍体肿瘤 (P <0 .0 5) ;(2 )生存期≥ 3年和 <3年组的 DNA指数均值 (DI)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3)按患者 DNA主干系峰位的 DNA指数值分为三种峰型 ,I型峰预后最好 , 型峰最差。提示 :DNA含量变化与组织学分级有密切关系 ,可作为壶腹周围癌常规临床病理的补充 ;非整倍体和 DNA指数 >3预示壶腹周围癌预后不良 ;DNA含量测定有助于判断预后 ,筛选高危复发转移病人 ,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腺苷、卡托普利联合用药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40只SD雄性大鼠 ,随机分成 4组 :空白组 (Ⅰ组 ) ,腺苷组 (Ⅱ组 ) ,卡托普利组 (Ⅲ组 ) ,联合用药组 (Ⅳ组 ) ,制成Langendorff离体心脏模型。测定冠脉回流液中LDH、CPK活性、心肌组织匀浆中MDA含量、SOD活性 ,观测心肌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①各组心脏冠脉回流液中LDH、CPK活性随时相变化逐渐上升 ,复灌 2 0、3 0min时用药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Ⅳ组上升趋势最慢。Ⅱ、Ⅲ、Ⅳ组心肌MDA含量明显降低 ,SOD活性增强。②心肌组织超微结构观察示用药组心肌损伤轻于对照组 ,Ⅳ组损伤最轻。③Ⅱ、Ⅳ组出现心脏复跳延迟及心律失常。结论 ①腺苷、卡托普利联合用药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保护作用优于单一用药。②腺苷有延缓心脏复跳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 6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阿斯匹林组和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结果 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治疗两周后的心绞痛缓解率明显优于阿斯匹林对照组 (P <0 .0 5) ;2 4 h动态心电图检出的心肌缺血次数、缺血持续时间、缺血最长时间、室性早搏数、阵发性室速次数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减少 ,但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明显优于阿斯匹林对照组 (P <0 .0 5) ;两组间治疗前后试管法凝血时间、部分凝血酶原时间无明显差异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在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组治疗后显著减少 (P <0 .0 5)。结论 阿斯匹林加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斯匹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 (MVD)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的表达与人脑胶质瘤恶性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5 8例不同病理分级的人脑胶质瘤及 1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中MMP 9和CD3 4 的表达 ,测定其阳性细胞数和阳性血管数。结果 胶质瘤中MMP 9表达于肿瘤细胞胞浆和血管内皮细胞 ;不同病理分级胶质瘤中MMP 9阳性表达率分别为Ⅰ级 4 2 .9% ,Ⅱ级 6 5 .0 % ,Ⅲ级 86 .7% ,Ⅳ级 88.9% ,显著高于正常脑组织 (P<0 .0 1) ,且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呈正相关 (rs=0 .5 97,P <0 .0 5 ) ;不同病理分级胶质瘤中MVD存在显著性差异 (H =4 7.86 5 ,P <0 .0 5 )。结论 MVD和MMP 9的表达与胶质瘤恶性程度密切相关 ,可作为临床判断胶质瘤恶性程度、侵袭性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 (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在胃癌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关系 ,采用免疫组化法 ( ABC法 )测定 94例胃癌石蜡包埋标本。结果 :1胃粘膜不同病理状态下 PCNA指数差异显著 ( P <0 .0 1 ) ;2PCNA指数同患者的性别和年龄无关 ( P >0 .0 5 ) ,与肿瘤的生长方式、组织类型、浆膜层受侵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和临床分期关系密切 ( P <0 .0 5 ) ;3PCNA指数与胃癌的预后密切相关 ( P <0 .0 5 ) ,弱级 ( 1~ 2级 )表达的患者预后较好 ,提示 PCNA检测可作为判断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一项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7.
比较了成纤维母细胞 ( Fibroblast)在成人外周血、骨髓和脐带血的不同情况及成纤维母细胞的造血支持作用。结果显示 :1氢化可的松明显促进成纤维母细胞的生长。 2成人外周血中无成纤维母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 Colony forming unit-fibroblast,CFU- F)。 3骨髓中 CFU- F的数量多于脐带血 ( P <0 .0 1 )。 4骨髓和脐带血中的 CFU- F促进粒系 -单核系祖细胞 ( 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formingunit,CFU- GM)集落形成 ,两者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成纤维母细胞的存在很可能有助于粒单系祖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相似文献   

18.
运用PCR SSOP技术对中国北方汉族人群56 例胃癌患者的血液和其中22 例患者胃癌组织灶的HLA DQB位点进行研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两组间基因频率无显著差异,但10 种等位基因型的频率显著大于对照组,分别是0306X/0306X,0306X/0304, 0306X/0401, 020/020,0501/06052,0501/0606X,0501/0501,0501/0603,0307/0402,0301/0301( P< 0.025),胃癌患者血液与癌灶组织DQB位点的分型结果完全一致,符合率达100% 。提示:①某些HLA DQB基因型可能在胃癌的发病和病理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②HLA DQB等位基因水平未参与胃癌组织表面HLA DQB抗原表达异常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用复合人工骨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效果。方法 建立双侧股骨头内骨缺损模型 ,并分为 4组 :bBMP 胶原 珊瑚复合人工骨组 (5侧 )、肌骨瓣组 (5侧 )、单纯珊瑚组 (4侧 )、对照组 (1 4侧 ,为以上各组的对侧 )。造模及植入后定时行X线、核素骨显像、MRI及CT检查。结果 ①核素骨显像示 :6周及 1 2周 ,Ⅰ组股骨头核素摄取量静态相头 /干比升高 ,但血流相及血池相不升高。②MRI:1 0周示Ⅰ组骨缺损内多量新生骨形成 ,Ⅳ组骨缺损内囊腔中为脂肪性信号 ,周围为低信号的硬化带。③拍片及CT示 :1 4~ 1 6周 ,Ⅰ组骨缺损大多完全闭合 ,珊瑚已吸收 ,其余各组骨缺损部分残留 ,Ⅳ组骨缺损囊壁硬化带形成。结论 该复合人工骨有较强的传导成骨及诱导成骨作用 ,是修复股骨头骨缺损的良好移植材料 ,但它不能改善缺血坏死股骨头的血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