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中国发明的车轮舟以及由桨发展成轮桨的船舶推进技术,运用桨轮船的实践,宋代23轮车轮战船的复原作了深入的研究.可供研究船史的专家们参考。  相似文献   

2.
中国是世界上具有最古老造船历史和造船传统的国家之一,据专家测定,中国的造船史至少为7500年。中国在木制船历史上是走在世界最前列的。明朝时郑和七下西洋的庞大船队是当时世界水平最高的远洋船队,充分展示出我国当时的先进造船水平,更显现中国古代造船业的辉煌。清晚期成立上海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福建船政,并由中国人自行制造出第一艘轮船“黄鹄号”,标志着中国近代以钢质机动船舶为主的船舶工业的诞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西方的造船技术开始超越东方,中国船舶制造业逐渐落后于世界,近代中国也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的惨痛教训。  相似文献   

3.
由于锥轮-摩擦盘轮-锥轮无级变速传动机构(简称锥轮变速机构)具有传动平稳、噪音很小、结构简单、过载打滑(可避免部件受损)、形式多样等优点,所以在实际传动中,特别是在精密机械与仪器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至含尚未见到计算锥轮变速机构传动比的专用公式。文章专题分析及研究锥轮变速机构传动比,并导出一组可付之于实际使用、极其简单的锥轮传动比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克里木”油船上的调距桨是为了实现船舶所有运行工况而采用的,包括不改变螺旋桨轴的转向进行机动的工况在內。通过调节桨叶螺距或者是改变螺旋桨转速就可以达到上述各种工况。可以转动桨叶的螺旋桨(简称活叶螺旋桨)和布置于它的毂部空间的转叶机构,是调距桨的基本组件。转叶机构空腔与液压系统沟通,以保证转动桨叶螺旋桨桨毂中一切活动连接支承获得润滑。转叶机构靠设计中称为变距机构的传动进行工作。设有远距离操纵系统以及对它的工作进行监视的系统,一切操纵均可在驾驶桥楼上进行。  相似文献   

5.
文辉 《珠江水运》2014,(4):48-51
1865年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到现在的江南造船厂,已走过了149年的风霜岁月。它和它所创造的近百个“中国第一”,成为历史佳话。如今,它正立志实现“2015年中国第一军工造船企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平常百姓而言,中国船级社(CCS)这个名字,也许还比较陌生。但在造船航运界,它却是赫赫有名。50多年来,它不仅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造船和航运业的发展,同时还为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2007年,CCS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证书,成为我国的产品认证机构之一,并经2008年机构调整,全面开展工业产品和集装箱的认证、检验,以及管理体系认证,有力推进了CCS“陆上船级社”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7.
《航海》2007,(2):48-48,F0003
历经140年的江南造船厂历史,透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工业史、造船史的缩影。1800平方米的江南造船博物馆内,展示了1865年以来在"江南"不同历史  相似文献   

8.
早在公元417年,中国就率先发明,建造并使用了明轮推进的船舶——轮船,比欧洲1543年在巴塞罗那第一次建造并进行实验的实船早1000多年。将单片桨划桨的间歇运动变为轮桨的连续运动,是机械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发明,它大大地提高了船舶航速,直到19世纪50年代螺旋桨的发明和使用,才逐渐代替了明轮推进器。以明轮推进的船舶出现和使用长达1400多年。长期以来,人们只能依据少量历史文献,对中国古代轮船外貌作粗浅了解,究竟它的详细结构如何,一直未能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我们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轮船资料,分析古代陆用车结构与水车(翻车)结构之间内在联系与区别,依据中国传统的木构技术特点,古人极可能采用的形式,以结构合理,制造简单易行,安装更换方便为复原指导思想,注意了船舶的特殊条件限制和人机功能学及实战特殊要求,对宋代23轮车轮古战船轮桨,舱内等结构进行了复原研究。同时对船舶外观造型,幡帜、彩绘、兵器等进行了复原探讨。  相似文献   

9.
北京市西城区月坛北街5号,.这个地址对于很多中国造船人来说,并不陌生。别看不起眼。但它却是中国船舶工业的“心脏”。该院的门口两侧,悬挂着两块牌子:一块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另一块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进大门往右拐,一栋略带俄罗斯风格的红色小楼映入眼帘。它虽然不高,却很醒目,给人的感觉是.庄重而典雅。在这座小楼里,记者采访了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理事长黄平涛。  相似文献   

10.
韩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造船强国,它的建造量对国际船市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被称作后起之秀的中国造船,在发展过程中与韩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通过韩国造船的发展历史及其相关数据对该国造船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作了概括分析与总结。这对于正在努力发展中国造船工业的我们来说,或许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不仅仅是中国造船市场蓬勃发展的一年,中国航运业的茁壮成长正为中国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造船大国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我们看到,中远等顶级船东正按国家的造船规划步伐发展着,各种行业资源,包括人力和技术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世界造船史,可以称为一部“东移史”。世界造船业经历了从欧洲到美国再到亚洲的几个发展阶段。进入21世纪,中国造船业在“航运盛世”的推动下异军突起,发展迅猛,有望成为造船业新的“龙头”。造船业正从韩国、日本牵头,中国紧随,向中国牵头,韩日紧随转变,我们可以形象的称为:从“二拖一”到“一拖二”。  相似文献   

13.
2007年不仅仅是中国造船市场蓬勃发展的一年,中国航运业的茁壮成长正为中国这个传统意义上的造船大国注入新的发展动力。我们看到,中远等顶级船东正按国家的造船规划步伐发展着,各种行业资源,包括人力和技术资源,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席龙飞著《中国造船史》,全面地展现了我国造船发展的历史风貌,科学地探索了造船技术的发展规律;该书以史实和史料为依据,特别重视考古学成果和出土文物的价值;作者以其渊博的造船知识,促使船史研究向微观的深层次发展,使本书更具有学术价值;本书附有大量插图,可谓图文并茂,增加了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正早在晋代义熙十三年(公元417年)出现的车轮舟是中国古代造船技术中一项重大发明。西方对车轮舟研究和制造情况如何呢?德国人威尔乔利亚斯(Robertus Valturius)在他刊行于1472年的《军事》("De Re Militari")一书中提到备有五轴10个桨轮的船和另一个备有一  相似文献   

16.
《航海》2018,(6)
正船史研究专家、武汉理工大学的席龙飞教授,在耄耋之年迎来了学术研究的金色秋天。近年来,他出版了一系列船史研究的著作:《船文化》《中国造船通史》《中国古代造船史》《中国造船简史》《席龙飞船史研究文选》和《中国古船图说》等。其中,《中国古船图说》是颇有特色的。虽然说,我以前也  相似文献   

17.
在大量旅客乘坐火车、飞机的情况下,内河客运还有没有前途、要不要去发展?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美国“得尔它皇后”轮船公司,经过一番研究后,觉得仍有利可图,于是用了2400万美元,在1976年建成了一艘以旅游为目的的蒸气机明轮船“密西西比皇后”号。“轮船”一词原是因为船舷两侧  相似文献   

18.
杨力 《游艇业》2014,(5):84-89
提起航海,中国人应该不会陌生。中国是世界上造船航海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2500年,中国制造舟楫,在商代便出现了帆船运输。唐代对外贸易的商昭直达波斯湾和红海之滨,所经航路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那时使用的海船具有9个水密隔舱,抗沉牲好并没有桅和舵,可利用侧逆风行驶。12世纪初,中国首先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导航。15世纪初至30年代,郑和率巨大船队用了28年时间7次下西洋,所用宝船有9桅12帆,长44丈,宽18丈。船队大小船200余艘,最远航程到达非洲东岸现今的索马里和肯尼亚一带。谱写了人类航海历史最灿烂最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9.
由中国造船工程学会发起,中国造船工程学会船史研究会与上海造船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的世界帆船史国际学术讨论会暨帆船模型展览会于1991年12月4日到8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本次会议系东亚地区第一次召开的有关船史方面的会议,受到中外造船界、航海界、科技史界、历史界、博物馆界、  相似文献   

20.
《游艇业》2008,(5):70-73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张艺谋用“海上丝绸之路”一节唤起了人们对古中国航海文化和舟船历史深深的探寻。带着对精美“中国元素”更多的憧憬和向往,笔者和船舶专家郑明先生一起参观了“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然而,在一系列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展览中,我们却没有见到“造船文明”的身影。是否,今天的人们在驾艇出游时早已忘却了,在这艘船上,中国古代先人的智慧正和你一起畅行于碧海蓝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