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问题的提出 万吨和两万吨列车的开行对道岔破坏十分严重,特别是侧向通过的道岔,几何尺寸变化快,尖轨磨耗严重,辙叉伤损增多。加之日常养护维修不当,道岔病害逐浙产生发展,特别是转辙部分、辙叉部分病害尤为突出,成为日常养护维修的重点和难点,不稳定因素较多,对行车安全检查造成了威胁。如何对道岔进行加强,延长道岔设备的使用寿命,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聪 《广西铁道》2005,(4):25-27
介绍了道岔关键部位辙叉的几何尺寸要求,阐述了在道岔维修中常见病害问题,详细分析了如何设计确定道岔辙叉部位几何尺寸合理维修值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提出了技术指导方法,解决了道岔养护维修工作中比较难处理好的实际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3.
介绍木枕复式交分道岔的特点和结构组成,分析其辙叉垂磨掉块、辙叉心撞尖、尖轨侧磨掉块及折断、大接头病害、道岔爬行、短中轴轨距扩大等病害的成因,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以消除安全隐患,降低日常养护难度及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4.
广铁集团管内正线铺设大量的SC330型道岔,在运营和养护中发现在转辙器及辙叉、护轨部分存在一系列新病害。在系统分析新病害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防治措施,以消除新病害给行车带来的安全隐患,降低日常养护难度及维修成本。  相似文献   

5.
分析大包铁路客贷混跑线路重载运输条件下的道岔设备病害表现形式,对主要病害进行统计和分析。对可动心轨道岔和固定辙叉道岔进行动态测试,分析测试结果。结合当前的维修与养护工作,提出道岔设备整改对策和大包铁路道岔结构设置标准建议。  相似文献   

6.
重载运输条件下复式交分道岔典型病害整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复式交分道岔构成,提出其几何状态检查具体位置,制定道尺检查位置标准和检查部位。现场复式交分道岔典型病害主要表现为道岔成组方向不良、道岔爬行、转辙部分复合病害、导曲线钢轨挤动、可动心轨钝角辙叉部位病害等。通过分析病害产生原因,掌握重载行车条件下病害变化规律,采取针对性、综合性整治措施,控制道岔故障和病害,使道岔病害发展速度减慢,维修工作量减少。有效的检查和整治方法,解决了重载运输中复式交分道岔养护难点。  相似文献   

7.
1问题的提出万吨、两万吨列车的开行对道岔的损坏十分严重,特别是侧向通过的道岔,几何尺寸变化快,尖轨磨耗严重,辙叉伤损增多,如何对道岔进行加强,延长道岔设备的使用寿命是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8.
杨奎山 《铁道建筑》2006,(8):106-107
结合贵阳工务段管内铺设60 kg/m钢轨92-Ⅲ加强固定型辙叉道岔的生产实际,对该种道岔在运营使用和日常养护维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及养护维修建议。  相似文献   

9.
阐述复式交分道岔构成,提出其几何状态检查具体位置,制定道尺检查位置标准和检查部位。现场复式交分道岔典型病害主要表现为道岔成组方向不良、道岔爬行、转辙部分复合病害、导曲线钢轨挤动、可动心轨钝角辙叉部位病害等。通过分析病害产生原因,掌握重载行车条件下病害变化规律,采取针对性、综合性整治措施,控制道岔故障和病害,使道岔病害发展速度减慢,维修工作量减少。有效的检查和整治方法,解决了重载运输中复式交分道岔养护难点。  相似文献   

10.
介绍60 kg/m钢轨30#可动心辙叉单开道岔的特征。通过分析现场养护中发现的道岔病害,提出整治措施,以提升设备整体状态,节约成本支出,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1.
针对提速道岔常见病害,包括道岔方向、高低和水平不良,尖轨不密贴、爬行,连接零件失效,以及转辙部分受电务设备的影响,给日常养护带来极大困难。大同工务段在铺设和养护提速道岔实践中采取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整治措施,确保设备处于均衡良好状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朔州工务段内75kg/m可动心轨混凝土枕道岔出现的典型病害种类的总结,并对病害形成的机理进行初步分析,提出了可动心轨混凝土枕道岔典型病害的维修方法和重点整治内容,旨在指导此类道岔现场的养护维修工作。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跨区间无缝线路的铺设与养护维修,分析了无缝道岔的初步运营质量,提出了针对性的整治措施:更换固定辙叉道岔为可动心轨道岔,采用改进型提速固定辙叉道岔,提高对轨道结构的控制。这些对策的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60 kg/m钢轨12号单开道岔在重载条件下发生的病害进行分析,采用弹条Ⅱ型扣件系统替代弹条Ⅲ型无螺栓无挡肩扣件系统,在保证轨距、钢轨中心线、孔距、偏心距等不变的情况下,对转辙器的滑床板、转辙器的辙后垫板、辙叉的两端垫板3部分进行设计改造。现场应用表明,道岔改造后可保证道岔框架稳定,几何尺寸达标,联结零件紧固,轨道结构均衡,有效解决了道岔零部件病害所引起的基本轨纵横向位移、轨向变化、轨距扩张等问题,减少了养护维修工作量,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5.
几种道岔病害对轮轨相互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岔区内病害形式多种多样。利用车辆-道岔系统空间耦合振动模型^[1],以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固定式辙叉不同磨耗以及间隔铁失效为例,本文模拟计算了它们对轮轨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尖轨与基本轨不密贴将使得尖轨横向和重向振动加剧,而固定式辙叉达到严重磨耗以后,系统将产生激烈的轮轨冲击振动。  相似文献   

16.
通连分析P60-1/12#木枕道岔在养护过程中存在的设备问题,分析病害产生的原因,制定整治措施,提出病害整治方法,提高养护水平,以延长道岔的使用周期,节约成本支出.  相似文献   

17.
道岔是轨道线路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保持道岔的安全平稳,对确保行车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从道岔结构、道岔养护等方面,分析道岔常见病害产生的原因,研究道岔病害的整治方法,对整治道岔病害,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提高道岔设备质量,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8.
李春华 《铁道建筑》2012,(8):117-120
随着重载铁路运量的增大,道岔区可动心轨辙叉养护维修工作量增大、使用寿命缩短。为了适应重载铁路运输的需求,将原18号可动心轨道岔更换为拼装式固定型辙叉,辙叉采用全贝氏体钢轨加工,现场改造方案中道岔的转辙器和导曲线部分不作改动,道岔扣件系统不作改动,改造过程中护轨垫板、胶垫、弹条等能够利用的部件尽量使用,只将可动心轨辙叉更换为固定型辙叉,试铺8个多月,通过总重达到3.01亿t,说明该改造方案可行。  相似文献   

19.
重载铁路12号固定辙叉道岔轨道刚度变化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通过建立重载12号固定辙叉道岔整体有限元分析模型,计算了岔区轨道刚度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道岔区轨道刚度不平顺问题较为严重,基本轨刚度转辙器区要大于连接部分和辙叉区,里轨刚度辙叉区最大,转辙器次之,连接部分最小。  相似文献   

20.
道岔是铁道线路三大薄弱环节之一,其病害形式多种多样。由于重载铁路具有运量大、车辆轴重大、行车密度高等特点,站场咽喉区道岔结构更是整条线路的薄弱环节,线路设备病害较为严重,其维修更换频率远高于普通线路相同型号的道岔。以朔黄重载铁路为例,结合神池南站站场咽喉区道岔设备勘察记录,详细描述道岔的几种典型病害,并对病害产生原因进行分析,最终提出相应的整治措施及养护维修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