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很多城市的低收入社区面临两大突出难题:超负荷的路内停车和低配置的公共服务。通过构建一项政策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难题:基于市场价格征收路内停车费,并将其收入用于本地公共服务运营。基于北京一处胡同改善项目发现,通过合理收取停车费,该社区用于卫生、治安、景观和停车管理的投资能够在不到三年内回收。同时,该项目社区中只有35%的住户拥有私人小汽车,拥车住户的家庭年收入是无车住户的近3倍。  相似文献   

2.
寻找路内停车泊位产生的车辆巡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寻找路内停车泊位在道路上巡游的车辆是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之一。首先指出路内停车低价与路外停车高价共同刺激驾驶人选择巡游而非使用路外停车场(库)。其次针对洛杉矶的巡游开展调查,得到车辆平均巡游时耗和距离,并得出每年由此产生的车辆行驶里程、时间浪费、燃油消耗及CO2排放。然后通过分析路内停车价格与车辆巡游的关系,提出城市全日泊位使用率大约为85%时,停车泊位处于供需平衡状态,停车价格较合理。接着以加利福尼亚格雷伍德城停车价格制定及停车收益使用为例,给出停车增量融资的收益回馈方式。最后指出,为了减少拥堵、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改善街区环境等,城市应制定合理的路内停车价格并将产生的收益用于改善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3.
专题导读     
停车政策能够改变世界。通过合理制定停车政策,城市能够更好地管理稀缺的停车位资源、为公共服务提供更多资金、缓解交通拥堵、改善空气质量以及降低温室效应的影响。很多城市受困于糟糕的空气质量,落后的公共服务水平、拥挤的路内停车以及对于停车咪表的强烈抵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以对路内停车征收基于市场价值的费用,并将其用于所在社区的公共服务建设。城市也可以对本地居民、小型汽车以及清洁能源汽车给予停车费折扣。  相似文献   

4.
停车收费是调节城市居民出行结构,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重要政策,不同停车收费标准对居民出行方式改变程度也不相同. 本文结合南京市停车特征调查数据,基于非集计模型理论,建立包括停车费率以及公交票价等多因素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并利用弹性分析方法,研究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随停车费率变化的趋势,分析出行方式选择对于停车费率以及公交票价变化的敏感性. 研究得出不同费率标准下,小汽车及公交车出行比例的改变程度,确定停车收费价格的敏感区间,并分别得到停车费率和公交票价变化对出行方式改变的弹性. 研究结论可以为大城市合理制定停车收费价格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շѶԾ�����з�ʽѡ���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停车收费是调节城市居民出行结构,改善城市交通状况的重要政策,不同停车收费标准对居民出行方式改变程度也不相同. 本文结合南京市停车特征调查数据,基于非集计模型理论,建立包括停车费率以及公交票价等多因素的出行方式选择模型,并利用弹性分析方法,研究居民出行方式选择随停车费率变化的趋势,分析出行方式选择对于停车费率以及公交票价变化的敏感性. 研究得出不同费率标准下,小汽车及公交车出行比例的改变程度,确定停车收费价格的敏感区间,并分别得到停车费率和公交票价变化对出行方式改变的弹性. 研究结论可以为大城市合理制定停车收费价格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7月1日零时起,广州市路内停车场(咪表自动停车设施和路内人工停车场)和商场等场所的停车费,正式按照广州市物价局的最新标准收取。同时,原以1小时为单位计算的停车费改为按半小时定价收费。  相似文献   

7.
停车收费合理定价--基于需求的旧金山停车定价模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少数能够找到便宜停车位的幸运驾驶人外,价格过低和过度拥挤的路内停车位给每个人都制造了难题;其他所有为寻找可用停车位而巡游的驾驶人因此浪费了时间和燃料,导致交通拥堵并且污染空气。价格过高和占用率过低的路内停车位同样存在问题,当路内停车位闲置时,商家失去潜在的顾客,员工失去工作,而城市失去税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旧金山启动了SFpark项目,通过价格调整实现每个街区有1~2个可用停车位的目标。为了衡量价格如何影响路内停车位占用率,根据项目第一年内超过5000次价格和占用率变动数据计算价格需求弹性。价格需求弹性的平均值为-0.4,但是随时间、地点及其他因素大幅变化。在第一年内平均停车价格下降1%,因此,SFpark调整了停车价格但总体上并未涨价。首次使用测量出的占用率估计路内停车的需求弹性,同时也首次评价随时间和地点而变化的定价模式以用于路内停车管理。指出旧金山可以通过增加驾驶人对变动停车价格的意识,减少残疾标志的滥用以及引入季节性价格调整来改进该项目。其他城市可吸纳绩效停车定价作为拥挤收费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城市交通》2010,(3):F0004-F0004
2010年4月1日起,北京市中心城区内13个重点区域白天停车收费标准上调至每半小时2.5元。同时,对占道停车首次实行了累进加价政策,停车1小时后收费加价50%。该政策实施以来,上述区域的占道停车率大大下降.车辆停放时间明显缩短。城市中心区收取高额停车费是目前国际上利用价格杠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相对比较成熟、具有较高可操作性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9.
考虑到私人运营商追求运营利润最大和政府追求社会总成本最小的特性,本文构建了三层Stackelberg 博弈模型,研究当政府拥有所有的停车位时,私人运营商追求运营利润最大和政府以社会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停车位分配策略和停车费定价问题.在模型中,首先,政府决定转让多少个停车位的经营权给私人运营商,接着,根据停车位数量具体的分配情况,政府和私人运营商共同决定停车收费的价格,最后,出行者参考制定的停车位的收费价格来选择自己的出行方式和出行路径.数值算例对不同的交通管理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分析居民区停车行为及制定合理的居民区停车收费价格为目标,通过对北京市典型居民区进行停车调查,在对居民区停车调查数据分析整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居民对于停车费接受意愿以及不同条件下的停车方式选择行为的特点。分析结果表明,通过调整停车收费价格可以使停车设施合理有效利用,这一结论对北京市居民区停车收费价格的制定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针对历史街区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因停车需求与停车供给不平衡而导致的停车困难问题,以苏州市观前区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通过对苏州市历史街区停车供需现状、管理现状和收费现状的梳理,说明解决当前历史街区相关停车问题的必要性。从规划管理、停车收费价格、智慧停车与共享停车等多个角度提出对策,从而提高停车泊位利用率。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不仅为姑苏城历史街区停车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参考,对其他城市解决停车问题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城市市民以通勤为目的的出行行为及其关键影响因素,设计 SP( stated preference)出行意向问卷调 查表,通过细致的调查获取不同出行情境下市民的出行方式选择数据。 建立出行方式选择的无序多分类 logistic 回归模型,解析城市停车管理措施对市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工作单位是否配备停车位和停车 费对市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显著。 与工作单位未配备停车位的情况相比,工作单位配备停车位时市民更倾向于 选择私家车出行;而随着停车费的提高,市民选择私家车出行的比例逐渐减少,选择地铁和公交出行的比例逐渐增 加。 研究结论可为城市停车管理措施制订提供理论支持,也可应用于城市停车规划与管理、停车收费定价及效果 评价上  相似文献   

13.
《城市交通》2009,7(3):95-96
近日,东莞市清溪、常平两镇率先启动“占道停车智能化管理”模式试点工作,6月1日起开始实施。车主首先要购买智能停车缴费卡,当把车停进收费车位时,就用手机发一条短信,表示使用该车位,当准备离开时,再发一条短信,就完成计时收费的工作,停车费直接从该车主的智能停车缴费卡中扣除,不需要交现金,相当于自助缴费。实施占道停车智能化管理后,将为车主出行和停车位的合理使用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14.
浮动式停车收费是采用随停车需求动态变化的停车价格,动态调控停车需求的时空分布,使得停车设施保持最佳的停车位利用率,从而减少寻泊交通,达到区域停车资源的均衡利用。本文根据在北京中心商业区进行的停车调查,分析了停车寻泊行为,得出了路侧停车价格浮动变化下的停车和出行意向;构建了考虑寻泊过程的停车成本计算公式,分析了停车收费价格、停车设施利用率和寻泊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价格浮动变化下停车选择行为的内在作用机理;最后给出了路侧浮动式停车收费定价方案。研究结论对于停车过程分析和浮动式停车收费定价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鼓励公众尽可能多的采用地铁及停车换乘(PR)方式出行,从而缓解城市中心区的交通拥堵,研究区域差异性停车收费策略.针对大连市西安路商业中心及外围区域主要地铁站,开展停车来源与停车费用调查、PR意向性调查及沿线地铁、公交与小汽车客流调查.基于随机用户均衡理论,构建包含地铁、公交、小汽车及PR共4个选择肢的Logit模型,并利用调查数据进行参数标定.通过调整不同区域的停车收费价格,得到停车费用与PR及全程小汽车出行比例的关系曲线.通过案例,分析了区域差异性停车收费的效果.研究表明,提高中心区停车费将使全程小汽车出行比例显著降低;降低外围区停车费将使PR出行比例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6.
占道停车收费价格是调节路内外泊位供给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对成都市占道停车收费价格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指出现行收费价格存在着差别化程度较小和收费价格偏低两大问题。最后通过建立收费价格与机动车保有量、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回归函数模型,得出与成都市城市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收费价格。  相似文献   

17.
《交通标准化》2009,(22):60-60
目前,原驻科技部纪检组组长吴忠泽在北京交通大学举行的第五届中国交通高层论坛上透露,截至今年8月,全国有10多个省(直辖市)建设并开通了600多条不停车收费车道,用户发展到60多万,已经有15家企业能够按照中国不停车收费系统标准生产车道设备和车载机,不停车收费系统产业已经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8.
鉴于目前我国许多城市中心区制定的路边停车收费费率不尽合理,路边停车泊位周转率低,路边乱停车现象十分严重的实际情况,结合对城市中心区交通运行状况和路边停车实况调查及问卷调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在确定城市路边停车收费目的的基础上,考虑停车者对路边停车收费的容忍度函数,建立了以调节道路交通量、调节停车位供求关系及规范停车行为为目的的城市中心区路边停车收费定价模型,设计了用于求解模型的遗传算法,并以苏州市观前地区和无锡市商业区路边停车收费实况为例进行模拟分析,其模拟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本模型能够有效地计算我国城市中心区路边停车收费的最佳费率。  相似文献   

19.
车辆的持续增长给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带来严峻的负外部影响:交通拥堵与尾气污染,而尾气污染正是霾形成的重要因素。日益严重的"堵"和"霾"迫使城市治理者必须面对和解决不断增长的车辆需求与稀缺的城市交通资源这一矛盾。基于经济学视角,从车辆(保有、出行)与停车位完全互补关系出发,构建停车费价格模型与"停车费——车辆成本"联动效应分析,通过停车费影响消费者保有及出行车辆的成本,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车意愿和车辆出行意愿,从而达到有效控制车辆增长、削减其使用量,促进城市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最后从加快公车产权改革、建立动态的停车费价格调整制度、实行差异化停车费政策、优化公交系统以及适当限制车位供应等方面得出城市治理者运用停车费价格机制提高城市交通运行效率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为了保障社会公共停车场后期的顺利投资与经营,提出了多方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停车收费定价方法;考虑了停车者、投资经营者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与需求,利用停车特性调查数据分析、成本-收益停车定价模型和点弹性系数模型分别求出停车容忍费率、平均停车费率和最大社会效益停车费率,分析了停车费用的定价方式,制定了停车收费方案的合理构成和调整方法,对比了现有停车定价方法与该停车定价方法对投资与经营效益的不同影响;研究了后续时段停车费率单因素和3因素敏感性,建立了后续时段停车费率与3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分析了3因素不同范围内的组合取值对停车收费方案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后续时段停车费率是停车收费方案拟定的关键要素;投资回收期、商业面积比例和停车场容积率在[-30%,30%]内变动时,后续时段停车费率的变化幅度将达到[-50%,50%];控制商业面积比例和停车场容积率变动幅度在[-10%,10%]内时,投资回收期不宜取太长;控制投资回收期和停车场容积率变动幅度在[-10%,10%]内时,商业面积比例不宜取太小,最适宜比例为30%;控制投资回收期和商业面积比例变动幅度在[-10%,10%]内时,停车场容积率的取值对后续时段的停车费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