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验以三氯化铁、硫酸铝、聚合氯化铝(PAC)、聚合氯化铝铁(PAFC)作为混凝剂进行六联杯罐试验,通过比较各混凝剂对原水浊度及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经技术分析后得出:对于污染较严重的冬季赣江原水,在低投药量的情况下,铝盐的除总有机碳(JOC)的能力化铁盐强,而在高投药量下正好相反;对于CODMn来说,高聚物的去除率要高于低分子混凝剂,且聚合铝铁的效果优于聚合氯化铝;混凝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是很明显;对于污染不是很严重的赣江原水,氯化铁的除浊效果最好,高分子聚合物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较好,各种有机物指标的去除趋势相近,规律性较强.  相似文献   

2.
黄河水源水中微污染物质的生物预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臭氧氧化与生物活性炭工艺相结合,以黄河水为水源水,对水源水中有机物、氨氮、亚硝酸盐氮、色度、浊度、磷、锰等去除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臭氧氧化不但可以去除部分有机物和亚硝酸盐氮,而且可以提高水中有机物的可生化性,强化生物活性炭生物活性,提高后续工艺对污染物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3.
准好氧矿化垃圾去除渗滤液中有机物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室内埋龄为3 a的准好氧矿化垃圾填充生物反应床,分别在自然通风和封闭填埋条件下对渗滤液进行灌注处理,以探讨准好氧矿化垃圾对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去除特性和效果.结果表明准好氧矿化垃圾去除最多的是渗滤液中含量最多的分子量小于2×103的有机物.当水力负荷为40 L/(m3·d)时,在自然通风和封闭填埋条件下总溶解性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92%和87%;当水力负荷为50 L/(m3·d)时,总溶解性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率分别为34%和21%.在自然通风条件下,当水力负荷从50 L/(m3·d)减小到25 L/(m3·d)时,相应的容积负荷从600 g/(m3·d)减小到300 g/(m3·d),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从85%提高到93%以上.经过40 d连续运行,生物反应床出水中的COD质量浓度稳定在400~900 mg/L之间.  相似文献   

4.
高硫酸盐抗生素废水生物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0.6m3/d的酸相up-flow anaerobic sludge blanket(UASB)-气提脱硫-甲烷相UASB-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工艺处理高硫酸盐抗生素废水,硫酸盐还原与有机物甲烷化分别在两个反应器中进行,有效避免了硫酸盐还原菌对产甲烷菌的竞争抑制,利用空气吹脱将硫酸盐还原产物硫化物降低到一定浓度,消除了硫化物对后续单元产甲烷菌的毒害作用.80 d试验结果表明,当系统稳定运行时,进水CODCr为10 680~14 140 mg/L,SO42-为1 280~1 610 mg/L时,系统出水CODCr为760~1 020 mg/L,CODCr平均去除率为92.8%,SO42-为160~210 mg/L,平均去除率为87.7%,硫化物浓度在1.8~2.9 mg/L,平均去除率在97.1%.该系统可大大削减进水中的有机物、SO42-及反应过程中的硫化物,该系统作为高硫酸盐抗生素废水处理预处理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总量的1%~2%。为扎实推进碳达峰行动,研究提出“基于多元催化复合载体的自养反硝化生活污水处理技术(P-AD)”的脱氮除磷深度消减技术体系,研究了该工艺深度脱氮除磷机理、开展了高速公路收费站实际工程应用,探索了最佳的工艺运行参数,研究结果表明:该工艺主要采用多元催化复合载体的催化微电解作用、自养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以及絮凝沉淀作用等高效去除水中COD、氮、磷等污染物;最优的工艺运行参数组合为水力停留时间(HRT)为7.5 h、溶解氧(DO)浓度为4.0 mg/L、回流比为3∶1。有助于高速公路站区污水处理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为减少“直接碳排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生物沸石预处理器处理微污染水源水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生物沸石预处理器,对微污染水源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有较好的效果.经长期运行测试,该反应器在最佳滤速为8 m/h时,对氨氮平均去除率为92.4%,对亚硝酸盐氮的平均去除率为90%,对有机物的(CODMn)平均去除率为30.4%.  相似文献   

7.
设随机变量X服从参数为λ,θ的Lomax分布,X1∶n ,X2∶n ,…,Xn∶n为其次序统计量,得到了参数λ的置信区间以及X1∶n 和Xn∶n 的渐近分布;当k(k>1)固定时,得到了Xn-k+1∶n 的渐近分布。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衍生碳基材料可以作为绿色的吸附剂和高效的过硫酸盐催化剂而被广泛应用。介绍了MOFs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分析各自优缺点。详细综述了MOFs衍生碳材料活化过硫酸盐降解有机废水的机理,主要包括MOFs衍生金属化合物、MOFs衍生的无金属碳材料、MOFs衍生过渡金属/碳复合材料。最后对MOFs衍生碳材料吸附去除和吸附/氧化耦合处理污染有机物废水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归纳。  相似文献   

9.
采用概率的方法,把第二类Stirling数S(n,k)表示成服从指数分布的随机变量的矩,利用该表示得到了第二类Stirling数S(n,k)的一些特殊值,推导出了第二类Stirling数S(n,k)满足的递推关系式,并得到了新的递推关系式.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城市轨道交通预装式变电站建设的城市化属性效果,需要对其城市化属性指标做出准确评价. 首先,构建了包含经济属性、社会属性、节能属性3类指标的预装式变电站城市化属性指标评价体系,并给出了评价指标的量化模型;然后,引入最小协方差行列式 (minimum covariance determinant,MCD)稳健分析法对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中专家组所给出的判断矩阵进行检测,去除由于专家组成员之间主观认知的差异性而产生的离群矩阵;最后,应用改进后的层次分析法(MCD-AHP)对预装式变电站城市化属性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并评价. 结果表明:去除离群矩阵样本后,上、下限矩阵计算所得指标权重差值的绝对值为0~0.0103、相对变化比率为0~9.31%,明显优于全样本状态下权重差值的绝对值率0.0138~0.1355和相对变化比15.99%~106.23%,该方法可有效提高判断矩阵的逻辑一致性和权重值的聚合性.   相似文献   

11.
中水回用过程中制约超滤有效运行的关键是有机物污染问题.以腐殖酸污染的聚醚砜(PES)超滤膜为研究对象,利用超声波清洗方法,在不同的清洗环境中对污染的超滤膜进行强化恢复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化学清洗工艺相比,超声波清洗可以显著提高清洗效果,缩短清洗时间.当超声波传播方向与膜垂直时,利用超滤出水作为清洗介质,在37℃水温下,清洗效果较好,通量可恢复至93%.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长大隧道其排烟口位置对半横向排烟效率的影响,本文以Memorial Tunnel 为原型建立1∶20隧道模型,其尺寸为 42.7 m × 0.45 m × 0.23 m,并采用坡度为水平和3.2%两种状态,以油池火(甲醇)作为火源,在模型隧道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 同时,采用火灾动力学模拟软件FDS 6.0.1对排烟口位于火源左侧、右侧和两侧对称分布3种工况进行数值模拟,对比数值模拟和实验结果,得出以下结论: (1)在水平隧道中,排烟口对称分布于火源两侧时,烟气层大致呈对称分布,排烟效率最高,相对于排烟口分布于火源左侧或右侧,其排烟效率能分别提高10.22%~13.58%和7.66%~16.84%;当两排烟口位于火源左侧或右侧时,烟气向排烟口所在位置相反方向蔓延距离增长,排烟效率不存在明显差异. (2)在倾斜隧道中,烟气在火源两侧呈不对称分布,向隧道高端蔓延距离较长;当排烟口仅火源左侧(低端)布置时排烟效率最低,而对称分布于火源两侧时的排烟效率有所提高,较排烟口仅左侧分布提高了33.9%~39.6%;排烟口仅分布于火源右侧(高端)时的排烟效率最高,与排烟口仅分布于火源左侧时相比,排烟效率提高了40.5%~51.6%. (3)倾斜隧道中排烟口位置对排烟效率的影响较水平隧道更为显著,且随着排烟量的增加,该影响程度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索隧道排水系统在地下水渗流作用下排水管道内结晶堵塞分布规律,提出峨汉高速隧道排水系统结晶规律室内模拟试验。【方法】依托峨汉高速廖山隧道工程,建立1∶5隧道排水系统室内模拟试验,同时结合现场取样地下水分析结果配置相同离子成分的试验溶液开展室内试验。【结果】结晶堆垛方式主要是大量堆垛,属于同分异构晶体类型,主要成分为方解石型碳酸钙;随着水流量增加,结晶量提高,结晶速率越快,其中横向排水出口的266.8 mL/s水流量工况下的累积结晶总量最高;缓和的排水管坡度有利于隧道排水管道内结晶物的生成;排水管接头处结晶总量(30%)>横向排水出口(27%)>横向排水管(19%)>纵向排水管(15.2%)>环向排水管(8.3%),隧道排水系统中结晶堵塞的关键位置是排水系统接口处和横向排水管出口处。【结论】研究有效分析出了排水管道内结晶堵塞分布规律,对保障隧道排水系统通畅有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气升间歇内循环一体化反应器,利用曝气动力实现混合液在厌氧区和好氧区的循环,采用变液位间歇交换模式在厌氧区创造厌氧/缺氧交替环境,通过强化反硝化除磷过程实现污水同步脱氮除磷.考察了三种工艺形式下污染物的去除效能和去除特性,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固定床生物膜-沉淀出水工艺形式,可以实现良好脱氮,厌氧区固定生物膜微生物具备反硝化除磷环境,但因无法有效排泥造成除磷效果较差;采用移动床复合生物系统-沉淀出水工艺形式,可以加强以活性污泥形式存在的常规聚磷菌的作用,除磷效果改善,但生物量受污泥沉淀效果的影响而偏低造成氮、磷去除率较低;采用移动床复合生物系统-膜出水工艺形式,能保持较高浓度的生物量并能有效排泥.在水力停留时间(HRT)为22h、间歇交换周期为185min、污泥龄(SRT)为17d的条件下,进水COD、NH4+-N和PO43--P浓度分别为821.3、102.5和21.3mg/L时,反应器对COD、TN和PO43--P去除率分别达到91.8%、84.8%和94.4%.  相似文献   

15.
图Pm∨Wn与Wm∨Wn的第一类弱全色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简单图G(V,E),f是从V(G)∪E(G)到{1,2,…,k}的映射,k是自然数,若f满足(1)uv∈E(G),u≠v,f(u)≠f(v);(2) uv,uw∈E(G),v≠w,f(uv)≠f(uw);则称f是G的第一类弱全染色.给出了路与轮,轮与轮联图的第一类弱全色数.  相似文献   

16.
研究水溶液中丙烯酰胺(AM)与丙烯酸钠(AANa)在新型氧化还原剂体系引发下,共聚合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PAM)的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聚合反应在引发温度30℃时最佳工艺条件:单体质量分数45%;pH值9.5;氧化剂用量100 mg/L;还原剂用量200 mg/L;丙烯酸钠与丙烯酰胺单体配比1∶3.该条件下制得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2.2×107;固含量89.0%;水解度25.7%;过滤比1.32.  相似文献   

17.
研究水溶液中丙烯酰胺(AM)与丙烯酸钠(AANa)在新型氧化还原剂体系引发下,共聚合合成超高分子量聚丙烯酰胺(PAM)的方法.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实验确定了聚合反应在引发温度30℃时最佳工艺条件:单体质量分数45%;pH值9.5;氧化剂用量100 mg/L;还原剂用量200 mg/L;丙烯酸钠与丙烯酰胺单体配比1∶3.该条件下制得聚丙烯酰胺分子量为2.2×107;固含量89.0%;水解度25.7%;过滤比1.32.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以剪切为主的(剪跨比不大于2.0)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力-位移全过程计算,在拉压杆模型基础上通过合理化假定提出了考虑变形协调的改进拉压杆模型.模型由对角斜向混凝土压杆、混凝土次斜压杆、混凝土次生斜压杆、水平拉杆、竖向拉杆及墙肢分布筋拉杆等组成,定量确定了模型中对角斜压杆及次斜压杆变形与墙端位移间的关系,建立了各杆件之间的变形协调条件、物理方程和平衡方程等计算式.此外应用该模型分析了轴压比,剪跨比及墙肢分布配筋率三种参数对剪力墙力-位移骨架曲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6片剪力墙试验结果对比,该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剪跨比不大于2.0、以剪切受力特征为主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力-位移骨架曲线;当轴压比由0.1依次增至0.5时,峰值承载力最大增量为27%;剪跨比由1.0依次增至2.0时,峰值承载力最大减少30%;分布配筋率由0.25%依次增至0.55%时,峰值承载力最大增量为6%;相比于其余两个参数,配筋率对墙肢承载能力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9.
微电解法去除老龄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电解法对老龄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研究了最佳工艺条件并分析了微电解法去除垃圾渗滤液中有机污染物的特性.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pH为4,铁屑与活性碳体积比为1:2,反应时间为1.5h.在上述工艺条件下,对老龄渗滤液中的化学需氧量和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率分别为84.5%和89.9%.经微电解法预处理后,出水的可生化系数增加了116.6%,难降解有机物的相对含量降低了32.8%.  相似文献   

20.
为考察酿酒废水-微藻培育耦合体系的最适磷营养条件,对莱茵衣藻、二形栅藻在单一培养和共培养条件下的生长状况进行了观察,并剖析了对酿酒废水中营养盐的吸收去除效率. 采用控制变量法对酿酒废水总磷浓度进行调控,研究了不同磷浓度对微藻的干重、比生长速率、蛋白质含量,以及对总氮(total nitrogen,TN)、总磷(total phosphorus,TP)、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量和去除效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莱茵衣藻对磷需求总体上大于二形栅藻对磷需求,当初始总磷浓度为16.40 mg/L,初始氮磷比为2.45时,莱茵衣藻最终生物量达到839.50 mg/L,藻蛋白含量达到53.37 mg/L,对TN、TP、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3.48%、91.75%、67.90%;二形栅藻生物量最高达到650.00 mg/L,藻蛋白含量达到131.04 mg/L,对TN、TP、COD的去除率分别为95.76%、73.93%、83.43%;而两种藻在共培养条件下,其生长曲线处于单一培养两种微藻下的生长曲线之间,TP、TN的去除率分别为83.66%、95.24%,COD的去除规律与二形栅藻类似. 研究发现酿酒废水-微藻培育耦合体系,无论是单一还是共培养体系,酿酒废水总体均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Ⅳ类水总磷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