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机电设备》2006,23(5):I0001-I0001
配套业成为对外合作重要领域 强大的船舶工业必须需要一个同样强大的船舶配套业作为支撑。据国内最新调查,目前我国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为46%,如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包括在内,配套本土化水平更低。船舶配套业未能实现与造船业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造船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未来五年,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业将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造船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与此不协调的是船舶配套业发展严重滞后。为此,应当对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研究探索适合我国现阶段船舶配套业发展的对策措施,从而实现我国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强国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我国船舶配套业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实现船用设备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但是,船舶配套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国外配套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压缩我国船用配套业发展空间。努力提高本土化率,已经成为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任务之一。本文结合产业关联及波及知识,着重从造船业与船舶配套业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角度分析我国造船业特别是船舶配套业存在的相对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定位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4.
我国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三大造船国,然而,与整个造船业快速发展不协调的是,我国船舶配套业近年来一直在走下坡路,成为制约我国造船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5.
船舶配套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经济全球化发展给世界造船业带来发展机遇和空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我国船舶工业抓住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2007年全国造船产量突破2000万载重吨,2008年造船完工突破2800万载重吨,中国造船已经稳居世界造船前三位,正在成为新的世界造船中心.中国船舶工业的历史性突破和对船舶配套的迫切需求对船舶配套企业来讲面临严峻挑战.船舶配套业是船舶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船舶工业必须要有强大的船舶配套业支撑,否则难以成为造船强国.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随着我国造船业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相似文献   

6.
曹惠芬 《船艇》2006,(7):6-14
“十五”期间.我国造船业迅猛发展。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长速度接近30%,世界第三造船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是我国造船业向第一造船大国目标迈进并实现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船舶配套设备发展的滞后.将严重制约我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若不尽快提升配套能力和水平,不仅会严重削弱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会对船舶工业的产业安全构成威胁。本文试对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分析,以期探寻在当前形势下促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顾宁  陶永宏  陈军 《船舶》2006,(6):1-5
近些年来,随着江苏造船业的快速发展,船舶配套业发展相对滞后,制约了江苏船舶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加快发展江苏船舶配套业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本文通过对江苏船舶配套业发展现状的研究分析,从优势地区、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以及优势技术四个方面阐述了江苏船舶配套业发展思路;并结合产业集群相关理论提出了江苏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8.
一、国际海事格局的变化,船舶配套业迎来最佳发展时期 “十五”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自主创新、造船能力、生产效率、配套水平等方面仍有差距,尤其是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将达到80%,建成船用设备国际营销服务网络,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达到35%左右,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务之急是加快船舶配套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船用设备制造本土化,集中力量解决配套能力弱的问题,使造船业配套业的发展相协调,为船舶工业发展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机电设备》2006,23(4):I0017-I0019,I0021
随着中国造船业迅猛发展,国内船舶设备配套业发展瓶颈愈发凸现。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投资船舶设备业,而国外尤其是设备业发达的欧洲、日本和韩国企业也开始在中国投资设立相关企业。  相似文献   

10.
曹惠芬 《船艇》2006,(10):20-23
最近,国家正式发布了《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主要船用设备及本土化配套设备装船率发展目标,并将提高船用设备配套能力列为五项主要工作之一。以《规划》为指导,尽快制定出船用设备发展规划,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船舶配套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使之与造船业发展相匹配,成为当前政府和船舶行业的一项紧迫任务。本文对制定“十一五”船用设备发展规划必须思考的我国船用设备发展的指导思想、思路与原则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一、国际海事格局的变化,船舶配套业迎来最佳发展时期“十五”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产业规模和产业素质跃上了一个大台阶。但与先进造船国家相比,我国船舶工业在自主创新、造船能力、生产效率、配套水平等方面仍有差距,尤其是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根据我国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将达到80%,建成船用设备国际营销服务网络,造船产量占世界份额达到35%左右,成为世界一流造船大国。要实现这个目标,当务之急是加快船舶配套业的发展,高度重视船用设备制造本土化,集中力量解决配套能力弱的问题,使造船业配…  相似文献   

12.
张凯 《机电设备》2006,23(3):16-17
目前进入国家统计的8家船厂2005年建造198万载重吨,占全国造船约25%,其它船厂建造国内航行船舶约350万载重吨;目前各大船厂都在扩建,生产能力都将超过一倍;另又有十几家船厂正在建设中。估计2008年后进入国家统计万吨以上船厂的江苏造船能力在600万吨以上,国内航行船舶也能保持目前水平。江苏造船业的快速发展给了船用配套业一个重要的机遇,而江苏船用配套业是否抓住这个机遇则影响到江苏造船业的兴衰。江苏要成为造船大省、强省,加强船舶配套工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与造船业一起形成江苏船舶工业走廊。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之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汝军 《中国水运》2006,6(11):13-14
通过对世界造船业的形势及我国造船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船舶配套设备落后是我国目前造船工业发展瓶颈的结论:分析了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的形势;确认中国企业应该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为中国造船业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并给出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之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远洋航务》2009,(10):81-81
中远造船工业公司直属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国家综合性大型企业,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金14亿元。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造船业.船舶配套业和钢结构业。  相似文献   

15.
中远造船工业公司直属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国家综合性大型企业,成立于1993年,注册资金14亿元。公司主营业务包括造船业.船舶配套业和钢结构业。  相似文献   

16.
据悉,到2015年,中国造船能力将达到1800万载重吨,配套率达80%以上。中国造船业的蓬勃发展已是势不可挡。而船舶配套的提升将是决定中国造船腾飞最为关键的因素。但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亟需“解套”。  相似文献   

17.
2006年3月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船舶工业首次被明确列入国家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同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将船舶工业列入振兴装备制造业重点。2006年9月《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布,成为我国造船业的指导纲领。2007年9月《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发布,2007年11月《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发布,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和提高本土化船舶配套产品装船率有了具体细则。此次船舶列入在九个重点行业振兴规划中,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船舶工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朱汝敬 《船艇》2001,(11):12-17
近十年来,我国造船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造船能力和规模不断增长,在世界船舶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与造船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船舶配套行业并没有随着造船业的蓬勃发展而发展,而是从90年代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沿海及内河水网地区的滩涂造船业迅猛发展.成为各地富有活力的经济增长点。然而,低质量船舶的泛滥却如附生在造船业身上的一个“毒瘤”,成为航运经济发展主旋律中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低质量船舶现象警醒我们,航运业和造船业受健康安全发展.整治低质量船舶刻不容缓。 记青日前随全国低质量船舶专项治理督察组深入安徽、江苏水网地区及浙江、福建沿海,以滩涂造船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低质量船舶治理活动产生的效果以及滩涂造业面临的发展机遇等进行了一次深入采访。[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正>日本船舶配套业发达,无论是在产品研发还是生产制造上,均具有较高的国际竞争力。此外,日本船舶配套企业主要为本国造船企业提供配套,产品国外输出主要以技术输出为主,直接向国外出口船舶配套产品数量较少。但近年来,随着日本造船业的萎缩,船舶建造市场不景气的压力逐步传导至日本船舶动力企业,对各船舶动力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