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我国船舶配套业的比较优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计到2010年,我国造船能力达到2100万载重吨,造船产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5%以上,本土生产的船用设备平均装船率达到60%以上,实现船用设备年销售收入500亿元。但是,船舶配套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国外配套企业发展步伐加快,压缩我国船用配套业发展空间。努力提高本土化率,已经成为提升我国船舶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任务之一。本文结合产业关联及波及知识,着重从造船业与船舶配套业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角度分析我国造船业特别是船舶配套业存在的相对优劣势,并提出相应的定位发展措施。  相似文献   

2.
《机电设备》2006,23(4):I0017-I0019,I0021
随着中国造船业迅猛发展,国内船舶设备配套业发展瓶颈愈发凸现。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开始投资船舶设备业,而国外尤其是设备业发达的欧洲、日本和韩国企业也开始在中国投资设立相关企业。  相似文献   

3.
曹惠芬 《船艇》2006,(7):6-14
“十五”期间.我国造船业迅猛发展。产量连创历史新高,年均增长速度接近30%,世界第三造船大国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是我国造船业向第一造船大国目标迈进并实现由大到强发展的关键时期,但船舶配套设备发展的滞后.将严重制约我国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若不尽快提升配套能力和水平,不仅会严重削弱造船业的国际竞争力,还会对船舶工业的产业安全构成威胁。本文试对我国船舶配套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一分析,以期探寻在当前形势下促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构建集团化船舶行业物流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当前世界造船业的格局以及我国在世界造船业所处的地位,指出以信息化带动造船业发展的重要性,而船舶物资采购和配送的信息化首当其冲,进而分析了在新的竞争形势下我国船舶物流企业实施集团化经营和建立物流商务平台的必要性,设计了我国船舶物流企业集团化经营和商务平台的架构,指出实施集团化经营和建设船舶物流商务平台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将为我国造船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5.
《船艇》2007,(8B):44-44
造船业一直是乌克兰十分重要的工业部门。濒临黑海与亚速海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乌造船业提供了十分优越的条件。前苏联时期全苏20%的船舶制造零件和10%的导航设备、水声纳设备和雷达设备都产自乌克兰。[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信息     
《船舶工程》2006,28(2)
“十一五”中国造船业面临新挑战“十一五”期间,由于航运业增长和海洋工程装备需求逐步进入黄金期,中国造船业将拥有更大发展空间。但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中国造船业在发展中也继续面临一些重大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船舶配套滞后。国内目前六成船舶配套设备依赖进口,成  相似文献   

7.
《机电设备》2006,23(5):I0001-I0001
配套业成为对外合作重要领域 强大的船舶工业必须需要一个同样强大的船舶配套业作为支撑。据国内最新调查,目前我国三大主流船型本土化船用设备装船率为46%,如将高技术高附加值船舶包括在内,配套本土化水平更低。船舶配套业未能实现与造船业的协同发展,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造船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瓶颈。未来五年,加快发展船舶配套业将是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8.
国际造船业产业转移的现状、特点与中国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陶永宏 《船舶》2005,(5):1-5
国际造船业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文章分析了国际造船业向中国转移所具有的四大特点:即由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转移;由船舶制造向船舶配套转移;时效性以及集聚性.提出了中国应对国际造船业转移的"以产业集群为建设思路进行产业布局,构筑大基地;以产业集聚为发展思路进行企业优化整合,组建强集团;注重特色营销,开展错位竞争"等五大策略.  相似文献   

9.
业内动态     
《机电设备》2005,22(6):19-20
随着中国造船业蓬勃发展,不仅与近邻日本、韩国并称世界造船大国,更以巨大潜力影响着全球造船业发展,越来越多的国际船舶设备制造商纷纷转而将中国作为主要市场,争相来华拓展业务。今日,全球船舶设备业巨头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在上海宣布开设新工厂,为造船厂供应船舶设备,近距离服务于中国以及东北亚迅速发展的造船业。罗尔斯·罗伊斯公司船舶业务总裁苏兰亚多表示,中国造船业迅速发展令人振奋,它的无限潜力吸引罗尔斯·罗伊斯公司理所当然首选中国、首选上海作为其拓展亚洲市场的中心,从而更大范围推进亚洲这一全球最大的商业造船市场的业务。据介绍,目前每年亚洲造船市场价值一百九十亿英镑,约占全球全部造船业总值的百分之八十。二○○四年,亚洲造船市场的新订单量和交货量都创下了历史新记录。谈到中国业务的发展,苏兰亚多一脸自信,他告诉记者,从长远发展看,上海的新工厂无疑将成为公司在亚洲的重中之重。此外,他认为中国近年来造船业的迅猛发展让人看到其广阔的前景,尤其上  相似文献   

10.
造船     
《中国船检》2005,(8):54-55
我国新接订单速度趋缓;中国船舶用漆供需紧张;未来10年我国船舶需求大;厚板偏紧状况近期难缓解;重庆鼓励外资进入船舶工业;韩国船企盈利状况不乐观;乌克兰延长造船业优惠期限;阿曼将建中东最大修船厂;新造船被呼吁延长检验周期;温州出台造船企业整治规范。  相似文献   

11.
我国造船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系统地分析了我国造船工业的地位和作用;研究了发达国家造船业的发展历程,指出我国造船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针对我国当前造船业发展存在的主要不利因素,认为我国造船工业需要加快金融创新,转变企业机制和优化造船业的制度环境,并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加快我国造船工业发展战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世界船舶工业分布、产业集中度的分析,说明船舶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在分析了船舶产业集聚的特点和中国船舶工业现状之后,提出了中国船舶工业"集群化建设,构筑大基地;集聚式发展,组建强集团;开展错位竞争,使船舶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等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我国造船工法研究在企业流程再造、精度造船、涂装完整性等方面与日、韩船厂的差距,提出了为缩小这些差距应采取的相应措施,强调积极引进技术、努力自主创新、加大科研投入和强化产学结合是全面提升中国造船技术水平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船舶模块化设计与制造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永旺  姚寿广  陈宁 《江苏船舶》2005,22(3):5-7,13
综述了造船模式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造船模式的发展方向,指出了船舶舾装模块化是提高造船生产率的有效途径。文中分析了我国总体造船水平相对落后的现状及问题,阐述了应用成组技术和大力开展模块化设计和制造技术研究的关键及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中国船舶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素条件及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力促进船舶工业集群化发展是新时期中国船舶工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分析船舶产业集群的作用和效果的基础上,论述了加速船舶集群发展的要素。围绕造船核心层、产业耦合层和社会网络层三个层面给出了船舶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杨俊生(1890~1982年),是我国造船工业著名的实业家,大中华造船厂的创始人,并长期担任该厂厂长。他忠诚爱国,一生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造船事业呕心沥血。他设计建造了大批内河及沿海船舶,教书育人培养了许多造船人才,为我国发展造船作出了杰出贡献。他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1978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本文简要回顾了杨俊生的崇高理想和主要业绩。  相似文献   

17.
面向造船企业的信息化一体化方案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我国船舶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文指出欲实现"世界第一造船大国"这一宏伟目标,必须进行技术与管理的创新,必须应用信息技术和实施造船模式的转变.结合我国造船企业及其信息化的特点,对造船企业信息化一体化方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方案所应涉及的下述内容:建立符合新的造船模式的经济运行体系、与CAD集成构成一体化造船设计平台、应用现代造船工程技术建立动态生产计划管理系统;以成本和交货期为中心的管理思想;建立面向生产和物资成本控制的物流管理系统;实现异构数据库间的集成和数据共享;建立船舶制造业的数据标准等制造资源数据库.  相似文献   

18.
针对造船的技术工艺性要求越来越高,提出一种绿色环保造船工艺,由传统烧制马板工艺到使用装备调平合龙的无码工艺,主要研究无码合龙新技术促进造船工艺改进的优化价值分析,由此实现绿色造船,降低造船成本,节省耗材,缩短造船周期,提高造船质量,解决行业痛点与问题,为我国造船行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使我国由造船大国走向造船技术强国。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我国船舶工业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落实国家制定的《船舶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情况,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造船竞争格局的影响,提出了为积极应对当前危机,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做好的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中国造船和航运业发展状况,指出在金融危机下,挑战与机遇并存。并提出健康发展五大措施——产业升级、安全监管、海事服务、造船业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