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超长高速公路桥的重要问题就是因景观的单一可能导致的驾驶人员的视觉疲劳,并由此而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必须在设计上考虑如何防止因视觉导致的驾驶疲劳,确保交通安全.本文基于人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分别从视觉景观特点、感受差异与听觉提示等三大视角、六个方面对此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有的交通监控中心在使用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中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操作人员普遍存在着视觉疲劳问题。针对国内交通监控中心的环境,通过调查和数据分析,从照明、眩光、工作强度等方面对视觉疲劳进行了研究,详细分析了操作人员视觉疲劳方面的相关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建设高效的交通监控中心视觉环境。  相似文献   

3.
采用金相分析、断口分析和硬度分析方法,对东风41996内燃机车柴油机连杆螺栓及活塞断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确认连杆螺栓因机加工不当引起疲劳裂纹的萌生及扩展,加之螺栓受力不均匀加速了疲劳断裂过程,活塞因材质、结构缺陷导致破碎,提出了预防连杆螺栓和活塞失效的措施及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夜间行车中应注意的视觉能力差,灯光转换和判别及预防疲劳驾驶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造成构件疲劳破坏或极限承载能力下降的内因是材料中的初始缺陷在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应力集中,导致材料内部缺陷发展、损伤累积而强度逐渐耗散,外因则是应力反复的循环特征和累积次数。在考虑材料疲劳对结构的影响时,需首先确定材料的疲劳强度,然后根据重复荷载特性计算材料在确定时刻的疲劳剩余强度,最后根据材料强度与构件承载力之间的关系得出结构的疲劳剩余承载力。  相似文献   

6.
道路景观的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要,创造一个舒适、优美、良好的交通景观环境,可以增加视觉美感,缓解驾驶疲劳,从而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从道路景观的角度,分析我国道路上交通设施、绿化、照明、广告、小品、周边景点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7.
管满泉 《交通标准化》2008,(23):151-156
道路景观的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要,创造一个舒适、优美、良好的交通景观环境,可以增加视觉美感,缓解驾驶疲劳。从而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从道路景观的角度,分析我国道路上交通设施、绿化、照明、广告、小品、周边景点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8.
管满泉 《交通标准化》2008,(13):151-156
道路景观的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要,创造一个舒适、优美、良好的交通景观环境,可以增加视觉美感,缓解驾驶疲劳,从而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从道路景观的角度,分析我国道路上交通设施、绿化、照明、广告、小品、周边景点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9.
利用大型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武汉二七长江大桥全桥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成桥阶段内力计算,确定了主跨跨中截面、主跨1/4跨截面、边跨混凝土主梁结合段、中塔最外侧斜拉索和边塔最内侧斜拉索作为疲劳破坏最危险部位.选取英国规范BS5400、美国规范AASHTO、欧洲规范Eurocode1和我国的6轴标准疲劳车,分别对疲劳破坏最危险部位进行加载计算,获得了运营期内各最危险部位的疲劳应力谱.结合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的设计交通流量,计算得到了疲劳车辆年平均日交通流量.选取不同材料的疲劳S-N曲线,利用疲劳累积损伤准则计算得到了最危险部位的年累计损伤度.比较四种标准疲劳车在疲劳寿命评估中的准确性,最后综合评估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的疲劳性能.结果表明,该桥100年运营期内不会发生疲劳破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景观视觉协调性的理论研究,确立了高速公路景观视觉协调性的研究内容,引出了表征视觉协调性的量化指标-景观视觉协调度,并提出了高速公路景观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河南宛坪高速公路景观视觉协调性的评价表明:方法简单、明了、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1.
道路景观的设计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十分重要.创造一个舒适、优美、良好的交通景观环境,可以增加视觉美感,缓解驾驶疲劳,从而确保道路交通安全.从道路景观的角度,分析我国道路上交通设施、绿化、照明、广告、小品、周边景点存在的问题,探讨其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远 《交通与运输》2011,27(5):39-40
2011年4月1日下午,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客机在5分钟内急降7600米,所幸飞机成功迫降,仅一名空乘人员受轻伤。调查结果显示,这次事故是机身破损引起的,飞机中段过道上方机身有一个1.8米长的破洞。安全专家表示,机身出现破洞是由金属疲劳现象引起的。人过度疲劳后会导致个体的生病或死亡,而金属疲劳会造成更大的伤害,可能导致某个人类群体的死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桥梁进行疲劳设计,发表的疲劳指南在世界上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介绍疲劳设计要点,疲劳损伤原因和重要的疲劳设计技术。  相似文献   

14.
基于疲劳累积损伤的弹塑性裂纹扩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裂尖疲劳损伤累积导致材料破坏的观点,发展了一个弹塑性疲劳裂纹扩展模型. 假设在裂纹前缘HRR场内存在一个高应变区,该区长度x*等于材料常数D、其塑性 变程是△尹,由N区朋on公式求出对应于△a*的疲劳破坏循环数N白,则疲劳裂纹扩 展速率就是x‘/N,。新模型建立了材料低周疲劳特性与弹塑性裂纹扩展规律之间的 联系。由模型计算得到的弹塑性裂纹扩展速率与实验结果的比较表明,二者吻合良 好。   相似文献   

15.
张鑫 《家用汽车》2006,(2):150-150
2005年,疲劳驾驶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数干人。如何避免疲劳驾驶,你了解吗? 2005年5月,为庆祝儿子满月,陈某与朋友聚会到深夜,开车回家时,因疲劳驾驶不能正常控制车辆,与路边树木相撞,陈某当场死亡,车内的朋友也因此受伤.车辆报废。原本愉快的聚会却成了他  相似文献   

16.
半刚性路面基层的弯拉和劈裂疲劳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比分析服几种半刚性路面基层的劈裂疲劳和弯拉疲劳特性,应用强度理论对劈裂疲劳力学模型和弯拉疲劳力学模型条件下时刚性基层的疲劳寿命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7.
系统归纳与剖析了钢桥疲劳研究新进展,总结了钢桥疲劳荷载、疲劳机理、抗疲劳设计方法、疲劳安全监测与评估、疲劳安全维护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探讨了钢桥建设与运维面临的技术挑战,展望了钢桥疲劳创新研究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1)已研发的与桥位处交通荷载特征、结构型式、设计使用年限匹配的车辆、列车、温度疲劳荷载模型,推进了长寿命桥梁抗疲劳设计理论的完善;(2)采用车辆-温度耦合疲劳应力的“冲浪”计算模型能够较好反映钢桥实际疲劳损伤度,温度与车辆耦合作用下的疲劳累积损伤度比仅考虑车辆作用时大10%~15%;(3)涌现了物理疲劳试验、数字疲劳试验和原位疲劳试验技术相融合的疲劳机理研究新范式,部分改变了传统疲劳认知,探明了畸变变形比、应力比对畸变疲劳行为与细节疲劳强度的影响规律,发现了实桥拉吊索服役大应力比条件下钢丝疲劳强度骤降现象,揭示了拉吊索钢丝强度等级由1 670 MPa提高到2 060 MPa时钢丝疲劳强度先增大、后下降的客观规律,明确了耐候钢桥细节腐蚀后疲劳强度并未下降的客观事实;(4)全桥多物理场、跨尺度和多概率疲劳孪生模型的构建已逐步实现,促进了数据原生、数据相生和虚实共生的钢桥疲劳元宇...  相似文献   

18.
为正确评价超高周范围内带缺口的5083-H111铝合金疲劳强度的降低程度和疲劳强度对缺口的敏感程度,用20kHz的超声疲劳实验技术分别对漏斗形光滑试件、缺口(2种)试件进行了105~1010周次的对称拉压超声疲劳实验,并用扫描电镜分析了疲劳断口形貌。结果表明:在1010周次内,光滑和缺口试件疲劳曲线分别表现出极限平台型和连续下降型特征,缺口显著降低了5083-H111铝合金的疲劳性能;绝大部分试件疲劳裂纹萌生于表面,断口上没有观察到鱼眼形貌特征。理论应力集中系数为1.94的试件疲劳弧线成凹形,理论应力集中系数为2.90的试件裂纹源分布在断口四周;不同的疲劳裂纹萌生机制使得缺口应力集中对疲劳性能的影响规律不同,对于只有一种表面裂纹萌生机制的5083-H111铝合金,超高周范围内疲劳缺口系数和疲劳缺口敏感系数均随着疲劳寿命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通过建立隧道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有限元模型, 对隧道内半刚性基层 (预设横向贯通裂缝) 沥青路面沥青层疲劳开裂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对于隧道内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 由于沥青层内最大拉应变显著大于沥青层底拉应变, 导致沥青层内的疲劳寿命远小于沥青层底的疲劳寿命。 沥青层层底疲劳开裂寿命影响因素敏感性排序为: 基层模量>面层模量≈面层厚度>基层厚度。 基层模量越大、 基层厚度越厚、 沥青面层模量越小对沥青面层疲劳开裂寿命越有利。  相似文献   

20.
针对中小运量跨座式单轨车辆头车车体受到循环动态载荷作用时在局部应力集中部位产生损伤并逐步积累,最终导致裂纹或者断裂的疲劳失效现象,通过有限元理论与疲劳分析理论结合对车体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分别将Simpack仿真分析获取的载荷时间历程和试验获取的载荷时间历程作为车体疲劳激励,选用修正后的车体构件S-N曲线,利用nCode Design-Life对车体进行了疲劳寿命预测。基于仿真载荷时间历程和基于试验载荷时间历程的疲劳寿命分别为68.19、71.58a,两种疲劳寿命分析结果均大于使用寿命年限30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