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4 毫秒
1.
龙飞  方斌  杨超 《船舶》2023,(1):154-160
随着北极海冰的加速融化,北极航道的可利用程度不断增加。我国作为海洋大国及贸易大国,充分利用北极航道可以缓解我国海上运输的“马六甲困局”,保证我国战略物资的运输安全。开辟北极航道离不开极地破冰船的支持,吊舱推进系统是现代极地破冰船的关键装备,可充分发挥破冰船的破冰能力。在现有国际形势下,我国要建造极地破冰船,必须自主研制极地破冰船用的冰区吊舱推进系统。该文研究了吊舱推进器的发展历史及现状,重点分析了冰区吊舱推进系统的特点,总结了冰区吊舱推进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阐述了冰区吊舱推进系统的发展趋势。研究发现冰区吊舱推进系统具有运行工况复杂、冰载荷多变、转矩过载倍数高和转速动态响应快等特点,相比于非冰区吊舱具有更高的技术门槛。纵观吊舱发展过程,我国应由专业的电气公司牵头,联合业内优势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尽快推出产品并开展示范验证,从而支撑我国北极航道的开辟。  相似文献   

2.
芬兰的阿奎麻斯特·劳马公司最近为该国航运公司建造了两台US ARC1型方位推力器,该推力器由荷勒明船厂和劳马船厂联合研制,每台方位推力器的功率为7500 kW,设一个直径达4.2 m的螺旋桨,推力器总高达10 m,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船用推力器。这种方位推力器安装在多用途的破冰船上,该破冰船可在北极1.8m厚的冰中工作。  相似文献   

3.
《船电技术》2018,(7):J0009-J0009
据2018年06月23日消息,在阿克北极技术有限公司(Aker Arctic)冰模试验室试验的一艘自主驾驶船模型利用船上的声呐监测到障碍物,在没有操作人员输入指令的情况下完成了绕过障碍物并自动停泊一个目标码头。  相似文献   

4.
<正>2019年7月11日,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雪龙2"号在上海顺利交付,这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现场保障和支撑能力取得新的重要突破。"雪龙2"号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造工程由自然资源部所属的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组织实施。该船按照"与国外联合设计,国内建造"的模式,由芬兰阿克北极有限公司承担基本设计,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开展详  相似文献   

5.
苏联科学家和造船设计师已经制出在北极用的装备有原子发动机的破冰船的技术设计,苏联一个造船厂现在准备制造第一艘。使用原子能的破冰船比较普通烧煤或烧石油的破冰船,在航程上可以远九倍到十一倍,马力大半倍。普通破冰船的百分之卅的排水量用以装载几千吨燃料,一画夜耗煤百吨,所以不可能离开海港太久。带原子发动机的破冰船一画夜耗铀不过若干公分,所以它的航行范围事实上是无限的。这种破冰船能够在北极开辟普通破冰船开辟不了的航线。这种新颖的破冰船将拥有44,000匹马力的主要发动机,排水量为16,000吨。船上的贮备够它用一年  相似文献   

6.
破冰船阻力性能预报方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年来北极航道的通航以及各国对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破冰船在极地开发领域的重要性也随之凸显。而破冰船阻力性能作为直接决定破冰船破冰能力的一项关键指标,对破冰船的设计和优化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国内对冰阻力的研究开展较晚,缺乏相关参考。本文针对实船试验、模型试验和理论预报等国际上研究破冰船阻力性能的主要手段进行介绍,并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势及缺点,以便于国内研究者开展关于破冰船阻力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
秦琦 《中国船检》2014,(6):65-67
"Aurora Borealis"号是世界上所设计的具有最高破冰能力的重型破冰船,具备连续破碎超过2.5米厚的多年冰和通过最高15米冰脊的能力,可在北极和南极水域全年执行包括科考钻井项目在内的研究任务,而无需其他船舶的支持。该船集破冰船、钻井船、多用途船等多种船型于一体,在设计建造方面"Aurora Borealis"号没有先例可循,因此需要开发和制定新的技术概念。设计工作遇到了相当多的挑战,其中之一是如何选择在最大厚度达到2米的实心浮动薄冰环境中进行破冰、航行和定位的推进概念与装置。  相似文献   

8.
极地破冰船作为开辟极地航道、资源开采的必要装备,是各国推进极地战略的重要抓手。本文重点介绍美俄等环北极国家近年来破冰船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并以此对我国破冰船的发展给出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核动力破冰船由于其强大的破冰能力和持久的续航力一直是俄罗斯保障北部地区能源和物资供给、实现北极战略的重要技术装备.论文分析了核动力破冰船的船体参数、船型特征以及螺旋桨设计特点,对其典型核动力装置、备用动力、推进装置、电力系统以及总布置规划进行了简要概述,对比分析了其优缺点.归纳总结了核动力破冰船总体设计的发展方向,为我...  相似文献   

10.
《船舶工程》2021,43(7)
7月12日,中国第12次北极科学考察队12日搭乘"雪龙2"号从上海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本次考察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组织开展的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活动. "雪龙2"号是我国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也是世界上第一艘双向破冰极地科考船.作为一艘智能化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有着多项技术创新:搭载双向破冰技术,可以在1.5 m厚冰层中连续破冰前进,可原地360°自由转动,装备各种国际先进的海洋和考察设备,可执行多样化科学考察任务.  相似文献   

11.
《航海科技动态》2012,(3):40-41
我国极地科学考察即将增添“生力军”。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翁立新介绍,我国第一艘“联合设计、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目前已完成概念设计,项目进展顺利,新破冰船计划于2014年下水“服役”,与“雪龙”号一起赴南北极进行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2.
北极航道的季节性通航、蕴藏的丰富矿物资源以及极地科考活动的不断升温,极大地促进了破冰船的开发、建造和使用。在初步设计阶段,作为重要性能指标的冰阻力,目前国际上还没有一套标准的、可靠的快速预报方法。文章以江南造船(集团)公司承建的某型极地破冰船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公式法(Lindqvist公式和Riska公式)计算了该船的冰阻力,通过对冰材料属性、经验公式与冰池试验误差分析、经验公式适用性、影响冰阻的船体几何参数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为破冰船的初步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张媛  王超  叶礼裕  杨波 《船舶力学》2021,25(8):1031-1039
船艏形状是决定破冰船破冰性能的关键要素之一.为了探究不同船艏型线特征对破冰船破冰性能的影响,本文采用常规型近场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平整冰层的无网格数值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几何数学概念用于解决冰粒子与船体碰撞问题的接触检测算法,最后应用消息传递接口(MPI)并行技术搭建了破冰船破冰过程的数值预报方法,并在FORTRAN语言环境下编写了相关计算程序.基于该仿真程序,分别预报了传统型破冰船艏形状和非传统型破冰船艏形状连续冲破平整冰层的过程,并对传统型破冰船艏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验证了本文所搭建的模型的准确性.对比了两种不同船艏破冰船的破冰模式和破冰载荷特征,分析了两种破冰船艏形状各自的优缺点.本文进行的研究对于破冰船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工程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990年8月,苏联的原子能破冰船罗西娅号载着来自加拿大、德、法等国家的41名旅游者到达北极,从而在人类进入北极的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根据组织这次旅行的双方——摩尔曼斯克航运公司和西德“极地Schiffahrts咨询公司”的协议,这次极地航行持续两个星期。  相似文献   

15.
破冰船是世界各国推进极地战略的重要抓手,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目前,世界在役极地破冰船主要集中在俄罗斯、美国、加拿大、芬兰、瑞典、丹麦等国家。其中,俄罗斯是全世界拥有破冰船数量最多,技术最先进,极地作业能力最强的国家。美国作为世界头号强国,其极地能力建设也不容小觑。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年来美、俄极地破冰船技术更新和能力建设情况的梳理,研判未来破冰船的发展趋势,从而为我国破冰船装备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6.
《航海》2023,(1):1-2
<正>黄嵘不愧是“雪龙”的灵魂人物之一,先后担任“雪龙”号、“雪龙2”号政委兼轮机长,参加了17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全程参加了中国首制极地考察破冰船的建造,并保障“雪龙2”号进行了首次南、北极科学考察任务,在极地考察破冰船建造和运行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他毕业于大连海事大学,长期工作在极地科考第一线,致力于极地破冰船动力配置研究。他授权《极地船用直升机喷气燃料加油系统》等发明专利7项,多次被评为优秀南、北极考察队员,先进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破冰船技术及几种破冰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正>1破冰船的主要特点在船舶设计和建造史上,破冰船是相对较晚发展的船舶。世界上最早的破冰船诞生于1837年的美国费城,是一艘名为"City ice boat No.1"的蒸汽机驱动轮叶的船只;第一艘核动力破冰船"列宁"号诞生于1959年的前苏联。目前在世界上设计和建造破冰船能力最强  相似文献   

18.
黄嵘 《船舶》2023,(1):72-79
随着世界各国对于南北两极地区资源与权益活动的争夺进一步升温,极地越发成为关注热点。中国“十四五规划”及国家新的极地战略方针,对新的极地装备提出了迫切需求。文中介绍了“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近几年的航行情况,并结合我国南北极考察使用需求,提出了我国亟须建设极地重型破冰船的迫切要求;同时选取国外典型极地重型破冰船,分析了最新动力推进系统配置特点,提出对我国重型破冰船的破冰能力、防寒能力及动力形式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水上消防》2012,(5):43-43
8月17日,中国北极科考队乘坐的“雪龙”号极地破冰船停靠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港。法新社说,这是“雪龙”号执行的第五次中国国家北极科考任务,却是它首次停靠、也是中国科考队首次正式访问北极国家。  相似文献   

20.
李有观 《航海》2007,(6):22-22
长期以来,普通船舶无法在北极冰封的海域航行,只有借助于破冰船开辟航道再随后跟上。这样不仅航运效率低,而且受条件的限制,开辟的航道数量及距离也有限。为此,俄罗斯正在设计一种可常年航行于北极冰封海域的新型船舶——组合式潜水运输船。它由核潜艇和驳船两大部分组成,其设计类似于顶推载驳船。驳船为运载主体,用于装运货物;核潜艇则相当于拖轮,主要提供推进动力和实现组合体的操纵。核潜艇和驳船可根据需要组合或分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