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虾信箱     
湖南郴州读者叶明问:线导鱼雷速度很快,其导线怎样迅速展开?导线能达到多长? 答:世界上第一枚线导鱼雷是德国人在二次大战中研制的“云雀”鱼雷,1950年,美国在此基础上研仿的第一代MK37—1型电动自导线导鱼雷正式服役。1957年服役的MK39和1964年服役的MK45是美国第二代线导鱼雷,60年代末的NT37—2C型鱼雷为第三代,1975年研制成功的MK48 Modl型为第四代鱼雷。除美国的这些型号外,其他具有突出特色的线导鱼雷还有意大利的A-184型、瑞典的TP-61和TP-42型、英国的MK24“虎鱼”和“鲸鱼”型等。  相似文献   

2.
《船电技术》2009,29(1):48-48
6月和7月在夏威夷海岸进行的多国海军2008环太平洋演习中,澳皇家海军“沃尔特”号潜艇完成了首次试射。依计划击沉了一艘美军退役战舰。该鱼雷是新型重型鱼雷,由澳大利亚和美国联合研发的。这是澳海军第一次发射新型重型鱼雷。  相似文献   

3.
日本是一个对鱼雷武器有丰富使用经验的国家,早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面对坚不可摧的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鱼雷几乎成了日本海军唯一有效的对抗武器,亚洲第一大巨舰“定远”号正是在鱼雷艇的偷袭下被迫搁浅。1903年2月8日夜,日本联合舰队对沙俄太平洋舰队旅顺锚地发起鱼雷夜袭,造成两艘俄战列舰重创,为日军取得旅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同年5月27日夜到28日晨,那可怕的“鱼雷之夜”更是对日本海军后来的雷击战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著名的“特”型“吹雪”级驱逐舰的服役,使日本海军的雷击战术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日本海军对鱼雷的迷恋在搭载10座四联裳93式鱼雷的“北上”和“大井”号巡洋舰上达到了顶峰。但随着大型舰艇的重型鱼雷装备逐渐完善,为日本海军早期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鱼雷艇逐渐退回到被人遗忘的角落。  相似文献   

4.
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四日,正在航行中的美国“依阿华”号战列舰上的观察哨突然发现一枚鱼雷朝该舰直冲而来。他们立刻大声发出警报:“右舷后方发现鱼雷!这不是演习!右舷后方发现鱼雷!”听到警报后,“依阿华”立刻把航速从二十五节增加到三十一节,迅速进行闪避。这时美国海军一级侍卫官阿瑟·普雷蒂曼飞快地把坐在轮椅中的一位大人物推到右舷靠近观看。鱼雷掠过“依阿华”的舰尾,在海中爆炸,“依阿华”安然无恙。如果这枚鱼雷当时击中了“依阿华”的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可能就得重写。因为,那天坐在轮椅中观看事态发展全过程的大人物恰恰是美国总统富兰  相似文献   

5.
鱼雷制导系统数学与半实物仿真在型号研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雷制导系统数学仿真和半实物仿真一直贯穿于鱼雷研制的全过程。本文详细地论述了鱼雷制导系统数学仿真目前达到的水平及其在鱼雷研制各阶段的应用,并通过实例介绍了鱼雷控制系统半实物仿真在型号研制过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一凡 《航海》2008,(3):43-43
据法《宇航新闻》报道,法DCNS公司与法国防务采办局(DGA)签署了一项共同开发新一代重型“黑鲨”鱼雷合同。  相似文献   

7.
1923年,美亚历山大海军鱼雷工厂被并入华盛顿海军船厂,停止发展鱼雷,纽波特海军鱼雷工厂从此成为美国鱼雷业的垄断商。20世纪30年代,纽波特发展了三种新型鱼雷,供不同的发射平台使用,这就是有“三重唱”之称的MK13、MK14和MK15。  相似文献   

8.
2004年11月20日,智利海军的“鲉鱼”级潜艇的首艇“奥希金斯”号在法国洛里昂附近海域通过了航行中发射2枚鱼雷的试验。发射的标准武器分别是“祖特”(SUT)鱼雷和“黑鲨”鱼雷。测试结果说明,“鲉鱼”级潜艇可布置并操控各种型号和不同年代的多种鱼雷。同年11月,该艇成功完成了下潜试验,其下潜深度达到了设计的最大下潜深度300m。  相似文献   

9.
1942年6月初的中途岛海战是太平洋战争的转折点。是役,美国人击沉了日本四艘航空母舰,创造了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奇迹。这次战役成就了许多经典战机,像F4F“野猫”式战斗机、TBF“复仇者”鱼雷轰炸机、SBD“无畏”式俯冲轰炸机等。但长久以来,有一种在这场战役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的飞机却被掩盖在它们的光环下无人理会,它就是PBY“卡特林娜”,史上产量最多的水上飞机,号称盟军阵营中最劳苦功高的“军马”。现在我们就来看看PBY在中途岛战役中的作战表现。  相似文献   

10.
据法国宇航防务网9月26日报道,美国洛马公司已成功完成“高空反潜战武器概念”(HAAWC)系统的风洞和弹翼分离试验,该系统可使P-3C飞机从敌人防空区域外投放鱼雷。HAAWC是在MK54鱼雷上装配洛马公司的“远程开火弹翼适配器装置”(由2个钢带固定在鱼雷上),从而使鱼雷可以从高空、防区外发射。  相似文献   

11.
1982年5月4的马岛海战,是二战后第一次发生的鱼雷海战。这次海战英阿双方都出动了航母、大型水面战舰、潜艇等。双方均使用了鱼雷(共五个型号之多)。 5月1日大西洋上,浓雾垂江,能见度极差。阿方“圣路易斯”号潜艇的声纳,捕捉到距本舰约10000米方位上的英护卫舰信号,于是向它发射了一条德制  相似文献   

12.
[印度前沿网2008年4月12日报道]DCNS公司与法国防务采办机构——DGA(武器装备总署)签署了一项合同,DCNS公司将作为主合同商和制造商开发新一代重型鱼雷,替代法国核潜艇携带的F17 Mod2重型鱼雷。该合同还要求为期年的交付后全寿期保障,对武器和人员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空投模拟设施的加速装置。该加速装置用于投雷装置的加速,以模拟直升机前飞状态投雷。由于带有空投附件(降落伞等)的鱼雷不能直接进行管装发射,因此,该加速装置释放的高压空气不直接作用在鱼雷上,而是作用在挂有空投鱼雷的载雷车上。载雷车达到预定速度后,释放空投鱼雷。该加速装置的工作原理虽与普通气动发射管相似,但在结构形式上两者却有很大差别。  相似文献   

14.
现代鱼雷以其优越的安静性对水面舰艇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从而对鱼雷防御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俄罗斯海军研制了重型鱼雷硬杀伤系统并已装舰使用。而美英两国则正在实施舰艇鱼雷防御计划,旨在通过软硬武器的综合获得完善的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年底,澳大利亚国防部对外发布消息称,将对皇家海军的“科林斯”级常规潜艇进行重大能力升级,现役潜艇将装备全新的战术作战系统,并采用新的重型鱼雷作为武器。  相似文献   

16.
照川 《航海》2005,(6):43-43
俄入役的“风雪”鱼雷能在水下以360千米/时的速度潜行。该型鱼雷拥有独特的外形,可在水下形成超空泡,使航行鱼雷遇到水阻力降低10倍多。据悉,现今的该型鱼雷,经过俄鱼雷工程师们的潜心研究,又推出了其最新的改进型,即能以400千米/时的速度在水下航行。据军事专家称,到2050年,世界上将没有任何一种反鱼雷系统能捕捉到这种超高速航行的鱼雷。据称,这种最新改进型“风雪”鱼雷,还将于近期装备一种可使鱼雷沿航  相似文献   

17.
47岁的宋恩晓自穿上军装钻进潜艇,就和鱼雷结下了不解之缘。先是当鱼雷兵,又提为鱼雷军士长,之后又升为鱼雷部门长,1983年进支队机关担任鱼雷业务长。直到今天,这位肩扛上校军衔与潜艇打了近30年交道的“老鱼雷”,仍然痴迷地侍弄着心爱的“铁疙瘩”。 鱼雷是潜艇作战的主要水中兵器。自1867年问世以来,鱼雷在历次海战中发挥了巨大威力,立下了赫赫  相似文献   

18.
由直升机、反潜火箭、海上巡逻机发射的轻型鱼雷以及有线制导的重型鱼雷对潜艇造成了一系列威胁。越来越多的鱼雷正采用高尖端的反对抗措施,以提高其推进系统,使航速能达到60kn。同时。为增加续航力而提高能量储备。采们这些措施是为了使鱼雷能对抗软杀伤拦截武器,同时使其对指定的目标保持攻击力。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鱼雷正变得越来越安静,这就使对其探测变得更加困难,从而缩短了被攻击方的探测范围和反应时间。近程空投的轻型鱼雷也大大减少了潜艇可利用的反应时间。所以,对潜艇来说,必须有一种行之有效的鱼雷防御系统来解决探测的局限性和近程武器防御问题。  相似文献   

19.
《航海》2009,(4):21-21
1916年5月,在日德兰海战中,英军舰“鲁普斯”号向德舰发射了一枚鱼雷。由于发现及时,德舰成功避开了这枚鱼雷的攻击。此后,这枚“自由鱼雷”便在大海里神秘漂游,行程超过10万公里。20世纪60年代,它第二次周游世界各大洋,继而转向内海,直到1972年才突然销声匿迹。这枚犹如“幽灵”的鱼雷半个多世纪里在各大洋横冲直撞,它究竟靠什么动力驱动,又如何能成功躲避各种障碍物?至今仍是个谜。  相似文献   

20.
世界上最大的铝船“毕安卡”号去年在日本琵琶湖下水了。它长66米,总吨位1216吨,可乘600人。世界上最古老的铝船是1891年瑞士爱夏威士公司造的部分船体用铝制成的8人小艇。世界上第一艘全部用铝造的船则是1940年美国费城海军工厂造的鱼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