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确保汽车碰撞过程的平稳性,提高吸能装置的自动化程度,针对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装置,采用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通过接收传感器获取的轮速信号,计算碰撞能量大小,据此调整吸能装置的吸能能力,保证吸能装置可以在不同速度下具有相应的吸能能力,即实现吸能能力的自动控制.文中说明了该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2.
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装置第二代产品,采用了驱动电机侧置并增设传动齿轮的驱动形式,解决了第一代产品中冲击杆的传动转矩过大的问题,并降低了电子控制系统的设计难度.为研制其电子控制系统,选定了驱动电机,开发了硬件和相应的控制软件,并在ZOTYE2008汽车上得到成功的应用,从而为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控制模式.  相似文献   

3.
汽车碰撞智能吸能装置,采用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控制系统,通过接收传感器获取的轮速信号,计算出碰撞能量的大小,进而控制吸能机构的吸能能力。  相似文献   

4.
汽车倒车控制系统是一种智能电子监控系统。在驾驶员停车或倒车时,检测车辆侧面和后面的障碍物距离并输出方向盘转向提示,当障碍物与车之间的距离超过设定的域值及安全驾驶距离时倒车系统会发出声音报警,提醒驾驶员控制汽车与障碍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这样一来即使驾驶员视野处于盲区也能使车辆有效躲避障碍物,避免发生碰撞,从而实现安全倒车。  相似文献   

5.
《公路与汽运》2009,(6):I0001-I0007
汽车工程 车内儿童乘员保护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朱赟 朱西产 苗强,等(1-1)基于主被动结合的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智能吸能控制系统……杜青云 雷正保 魏书彬(1-6)燃料电池电动车商业化中存在的问题……-陈专 吕洪 刘湃,等(1-10)温度对光吸收系数的影响和修正方法……吴明 张帮锋(1-12)  相似文献   

6.
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装置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IIDA轿车为例,应用动力有限元软件ANSYS/LS-DYNA,对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装置的碰撞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结构的瞬态动力响应以及速度、加速度、碰撞能量吸收等参数的时程曲线,展示了螺纹剪切变形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借助于电子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汽车驾驶辅助系统的开发受到各国汽车厂商的高度重视,各类汽车碰撞防止系统相继问世,超声波倒车碰撞防止系统是其中之一。它是利用超声波探测距离能力,根据超声波束发送至被测物体后反射波被接收,其间的时间差即可用来计算至障碍物距离的原理,能在汽车驾驶员停放汽车的时候发出警告,使他可以知道本车与停放在附近的汽车或其它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以免发生碰撞,保证驾驶员的行驶安全。本文着重介绍超声波倒车碰撞防止系统的设计及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获得微型汽车中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装置(CST)的最优参数,以公称直径为38 mm的CST为研究对象,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以螺纹牙厚、螺纹牙高、剪切位置及螺距为设计参数,基于VPG、LS-DYNA软件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进行仿真试验,以碰撞加速度为考核因子,利用曲线拟合方法,分别拟合加速度与各设计参数之间的单因素函数...  相似文献   

9.
矩形螺纹剪切吸能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设计出能满足碰撞安全要求的吸能螺纹,先对螺纹剪切过程进行了静态力学特性分析并得到静态的螺纹剪切力计算公式,探讨了矩形螺纹直径、螺距等参数对螺纹剪切力的影响;运用动态显式有限元方法,以加速度为考核指标,对矩形螺纹的参数进行了分析,其结果可以和静态力学特性分析互为补充,为矩形螺纹吸能特性的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光电式传感器测速、雷达测距来测量车辆的实时车速和前后车辆的距离,并将数据传入单片机进行分析、计算。在汽车处于一定车速时,当车距小于安全距离时,单片机就会控制车辆自动刹车,以保证车辆与前车处于安全车距。通过这样的控制方式,来实现车辆的实时制动,使车辆处于安全情况。  相似文献   

11.
针对汽车追尾碰撞事故频发和事故中驾乘人员头颈部易受损伤等问题,利用激光雷达测距和机电控制相结合的技术,提出了一种车辆防追尾碰撞系统,对高位制动灯和主动式头枕进行控制。首先利用激光雷达和本车状态信息对行车环境进行预测;接着对后车分液压和气压两种制动形式进行行车安全车距的分析,推导出临界安全车距的计算公式;最后通过AT89C51单片机系统预设的程序,将实际行车间距与临界安全车距进行比较,并据此控制高位制动灯的开闭和主动式头枕控制系统的执行。所提出的方法有较好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行为决策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化水平,作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大脑,行为决策系统决定了自动驾驶车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文章基于行车效率与行车安全对高速自动驾驶汽车的智能决策进行了研究。通过引入能效函数与动态子区域监测系统,实时计算本车道与相邻车道的行车能效值以及本车与周边车辆的碰撞风险,并基于此确定最优驾驶策略,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自动驾驶车辆的行车效率与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避免除冰设备作业时设备与飞机发生剐蹭事故,研发了一套除冰车臂架辅助防碰撞控制系统。该防碰撞控制系统主要由臂架姿态检测系统、距离检测系统、显示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及语音报警系统等部分组成,采用多传感器检测,多摄像头辅助,配合显示器FLASH动画实时姿态显示,可控制除冰车在进行除冰作业时臂架与飞行器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有效防止除冰车作业区域臂架与飞机俯视重叠区域发生碰撞。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好地解决车辆纵向追尾碰撞问题,利用车联网技术,设计了基于车-车通信的车辆车速动态控制系统,在系统软硬件设计的基础上,实现了车辆之间的车速、位置等关键数据信息的相互共享,并且通过车载APP显示。系统通过对自车与前车之间的实际车距和理论安全距离比较,控制电机实现对本车的车速动态控制。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避免车辆纵向追尾碰撞风险。  相似文献   

15.
王志峰 《商用汽车》2014,(19):102-103
分析顶压试验不满足要求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侧围立柱变形过大,导致弯曲失稳;侧围与地板、驾驶室大梁之间缺乏有效的传力路径。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安全受到格外重视。与乘用车相比,商用车的被动安全性能研究显然要滞后一些。目前,各大商用车厂商开发的车型都以平头车为主,相比于长头车,其视野更好,但是平头车驾驶员与车辆最前端距离变短,一旦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汽车前端的吸能缓冲区间很小,驾驶员将没有足够的生存安全空间。  相似文献   

16.
针对汽车转向管柱在整车碰撞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吸能不足现象,通过对吸能因素、压溃距离和溃缩机理进行分析,优化整体性能,并对优化后的性能进行CAE仿真和实车验证。  相似文献   

17.
在对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燃油箱和动力电池、电机、高压电路等关键零部件进行相关的碰撞安全性能开发时,不仅需要考虑传统燃油车的碰撞安全标准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相关的碰撞标准要求和电安全设计防护。文章首先分析了相应的碰撞试验法规,结合上汽某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整车布置方案,针对其特殊结构重点研究其追尾碰撞和侧面柱碰撞工况,在考虑传统汽车结构和乘员安全的基础上,对动力电池、高压电系统等电安全进行了分析。文章对研究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碰撞安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FCZ轮辐式桥墩防撞安全装置数值分析及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新型柔性吸能防撞产品——FCZ轮辐式桥墩防撞安全装置,采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Ls-Dyna,对设置FCZ装置后的桥墩,进行了汽车碰撞仿真建模和数值分析,并分别从构件级别和"车-桥墩碰撞系统",对防撞装置和桥墩进行了保护能力评价。由于桥墩受到车辆高速撞击的安全隐患巨大,专门就桥墩未设置保护措施进行了碰撞计算,与设置FCZ装置后的碰撞结果做了对比分析,验证了该装置的良好技术性能。  相似文献   

19.
智能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是在整车控制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系统组成,在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纯电动汽车行业的地位尤其重要。在此控制系统中,主要是由整车控制器VCU、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AS、制动系统IBooster、转向控制系统EPS及中控系统组成。此项目以整车控制器VCU为主导,通过和ADAS的信息交互共同实现自动跟车ACC、紧急制动AEB、车道保持LKA、自动泊车辅助APA等功能。同时,此智能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具有车道偏离报警LDW、前碰撞预警FCW、后面防碰撞辅助报警RCTA、盲点监测BSD、并线辅助危险报警LCA功能。整车控制器VCU通过各个系统和本身传感器的信号得知车辆当前工况信息,智能控制车辆各个部件实现主动安全及满足驾驶者的驾驶体验要求。此控制系统在新能源汽车项目中也实现了利用电机制动能量回收,在车辆减速滑行和制动工况高效的把机械能转化成电能,增加车辆行驶里程,提高经济型。智能汽车电子控制系统也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汽车电子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20.
针对燃料电池车氢系统碰撞试验的方法,从试验和理论的手段进行氢系统结构碰撞安全性研究.通过研究和分析国内外汽车安全测试法规,确定了氢系统碰撞试验的测试方法及评价氢系统碰撞安全性的方法.最后,经实车碰撞试验验证,该系统的安全设计满足整车碰撞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