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机动车出入口是进出城市公建群的重要交通节点,也往往是造成进出基地车流交通堵塞和延误的交通瓶颈点,从优化出入口交通设计的角度改善公建群交通是一务切实可行的途径。遵循出入口管理策略的基本原则,对城市公建群的机动车出入口细部进行优化设计,尽可能减少大型公建群对周围道路的交通压力,提高公建群内外行车的通畅水平。  相似文献   

2.
浅谈城市快速路出入口研究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快速路已成为城市路网中大运量的快速交通干道,在解决城市交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城市快速路出入口成为交通拥堵的瓶颈。文章从交通设计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出入口处的问题,并指出城市快速路出入口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城市交通东出入口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的分析,阐述了重视分析和解决城市交通出入口存在的问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解决交通问题的系统观和综合观。  相似文献   

4.
城市快速路已成为城市路网中大运量的快速交通干道,在解决城市交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经过调查分析,发现城市快速路出入口成为交通拥堵的瓶颈.文章从交通设计的角度分析了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以及由此导致的出入口处的问题,并指出城市快速路出入口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城市快速路出入口设置探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朱胜跃 《城市交通》2004,2(4):59-63
城市快速道路网建设是提高城市交通运输服务水平、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重要措施,出入口的合理布局直接影响城市快速路的使用功能,同时出入口间距和型式已经成为评价快速路总体功能的一个重要标准。重点分析探讨了如何合理设置出入口,更好地发挥城市快速路的交通功能。  相似文献   

6.
停车场出入口设计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机动化进程的加快,停车管理问题开始出现并逐渐成为城市交通中的重点和难点.停车设施与服务供给不足以及管理滞后等静态交通问题也日益凸显,特别是停车场出入口设置不当问题.该问题一方面干扰行人及机动车的正常过街,形成瓶颈路段;另一方面,对停车设施的内部交通和与之连接的道路交通产生严重影响,容易引起道路交通拥...  相似文献   

7.
城市开发过程中,构建城市绿色交通系统的需求日益迫切,如何协调交通系统要素,使城市交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从分析交通系统关键要素及其与环境问的关系入手,分别从土地利用整合、路网规划布局、交通设施规划设计、交通政策制定、交通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以绿色交通为目标的交通规划设计管理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基于该方法完成共青城的交通规划设计。仿真结果显示,该方法有利于促进绿色交通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8.
从快速路交通运行情况总结分析了快速路出入口设置存在的问题,从车辆运行分析得出其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参考国外的出入口管理方法,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善措施,并以成都三环的成渝立交为例,分析其原因同时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许多停车收费医院的出入口交通拥堵不堪,对城市交通造成了巨大影响,同时加重了“看病难、就医难”的社会矛盾.在充分探讨医院交通出行规律的基础上,从增加交通设施供给和提高出入口通行能力两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并以宁波某医院为例,进行实践验证,为此类交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密度城市核心区地下环路是服务车辆“最后一公里”的地下专用道,也是解决城市核心区交通问题的重要设施,具有主线成环、车辆行驶速度较低、出入口密集等特点。基于现有工程案例的统计分析,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地下环路内外出入口的数量,最小间距和位置布局等参数,详细探讨环路外出入口的布局特点以及与服务车位数的关系,总结环路内出入口数量、布局与外出入口、地块之间的关系。结合相关规范要求,建议不同规模地下环路外出入口数量宜控制在4 ~14个,相邻出入口间距不宜小于60m。  相似文献   

11.
为定量化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交通影响范围,假设出入口右转交通冲突区为其下游功能区,分析出入口下游功能区面积的交通影响特征.进而以交通冲突时后随右转车位置为右转冲突分布点,给出基于摄影测量法的出入口右转冲突分布点实际坐标公式,以测量右转冲突区域.然后通过右转冲突坐标点曲线拟合,界定右转冲突区端点,从而确定出入口下游功能区面积模型.最后以某大型公建机动车出入口为例,进行成果试算及仿真验证.验证结果表明,出入口下游功能区内城市道路交通延误较大,且延误数值存在先急剧增大后缓慢减小的变化态势,吻合了右转冲突区域的形状和面积特征.因而基于右转冲突区域形状的出入口功能区面积模型可界定大型公建出入口影响范围,有助于城市道路微观交通组织优化.  相似文献   

12.
选取VISSIM交通仿真软件,根据实测的主干道交通数据,对软件的交通模型参数进行标定及验证,在此条件下以主路延误及支路延误为控制指标,以双向六车道中央分隔带主干道为对象,可得出在不同流量条件下支路接入的最佳控制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快速城镇化和机动化带来的交通拥堵问题,开展公交导向发展为解决方案的治堵措施研究.基于国外成功经验及相关文献资料对公交导向发展的有效实施从土地利用、城市设计、城市治理、公交服务质量、小汽车限制政策以及房地产政策六个方面建立了公交导向发展的保障性政策框架,并结合国内制度环境和城市发展现状对该政策框架的借鉴性进行了探讨,指出公交导向发展在国内城市中的成功应用取决于土地开发现状、政策法规和组织环境以及社会接纳性三方面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我国快速路高架道路系统的交通运行,本文从土地规划角度分析了高架拥堵的成因;在此基础上,借鉴出入口管理策略,给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技术手段,并提出了将土地规划以及之后的交通设计、管理等通盘考虑,系统解决高架拥堵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易汉文 《城市交通》2006,4(4):3-11,40
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人们在城市系统中从事各种活动。在城市活动与其用地和出行需求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认识这种关系并利用其中的规律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城市用地和交通规划,是城市规划和城市交通学科的基础研究课题之一。从分析城市活动入手,揭示了城市活动是用地和出行的需求之源,进而阐述了城市活动的两个基本供应子系统——用地和交通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重视用地和交通的交互作用,寻求城市活动与其用地和交通之间的供求平衡,既是维持城市健康发展,也是指导城市用地和交通规划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北京火车站是北京市的主要客站之一,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和运输化的需求客观上需要实现各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以保证客流及时、高效的疏散。针对北京站乘客换乘不便的问题,论述北京站客流节点的交通特征,以及区域交通接驳条件、问题症结,尤其是铁路与轨道交通的接驳问题。交通节点的问题放大到区域交通背景的研究,突显了北京站外围道路通达性不高、交通供给能力有限且无增容空间等问题,但是轨道交通2号线线网的剩余能力相对充裕,且客流到发晚高峰与通勤晚高峰不重叠。通过客流节点特征分析、区域对外接驳条件量化分析,为北京站交通接驳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与对策,即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运载能力,提高其接驳比例,释放区域更多的道路资源,避免对外交通与城市内各种交通方式无法实现有效的衔接。  相似文献   

17.
边经卫 《城市交通》2006,4(3):16-21
在我国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已十分突出,高密度的城市土地开发和人口聚集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生成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呈现高度集中的状态。从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交通发展的目标出发,提出了实现我国大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与缓解当前大城市交通矛盾的有效策略,即建立以轨道交通为支撑的大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实施“枢纽型”的客运系统组织,进行以轨道交通为基轴的公交网络优化,循序渐进地进行公共交通体系化的发展培育,最终实现公共交通发展的升级。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中美城市交通的观察和思考,阐述不同的城市用地模式决定了不同的大众出行方式选择。借鉴美国的经验与教训,结合中国城市现状和发展需要,寻求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方法与措施。指出中国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和超大城市,应重视公共交通系统的结构调整和完善。一是继续大力发展具有较高机动性和大运量的高铁、地铁和轻轨系统,构筑城际直达以及沿主要交通走廊布线的轨道交通网络层次;二是在此基础上,梳理地面巴士系统,使之定位于满足可达性需求的支线集散网络层次。最后,还探讨了其他一些相关措施,以减少低速、低效出行,做好综合治理城市交通的"加法"与"减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基于路段的城市交通状态分析方法的不足,本文利用公交车和出租车轨迹数据提出了城市交通状态精细划分和识别方法,实现城市交通状态分析.对两种轨迹点的速度值和空间位置值分别进行归一化处理,以此为属性数据,通过迭代计算轮廓系数确定k 值完成轨迹点聚类,结合二次处理方法对类簇进行拆分和融合以划分道路交通状态;在特征级建立多源数据融合方法,实现交通状态速度值计算;以归一化后的速度值为属性数据,通过聚类将样本分为4类对应4种城市交通流状态层级.实验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实现道路交通状态精细划分,能有效地识别出道路局部位置的交通状态,进而可为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