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城市化、机动化背景下,科学合理地规划自行车交通系统有利于引导居民出行观念转变和城市交通结构良性发展.在总结中小城市自行车交通现状问题的基础上,以常德市获批第二批国家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建设示范城市为契机,对其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进行研究,从自行车通道、公共停车场和公共自行车系统几方面对中小城市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思路和体系进行总结,并对相关设计指引进行说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根据佛山市南海区公共自行车出行相关数据,从使用者的年龄、职业、收入以及公共自行车的出行目的、出行方式、出行时耗、出行距离等方面,对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出行特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为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和发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许多大城市核心区交通压力突出,业态传统、单一,公共空间缺失,吸引力和竞争力日益下降。打造活力高效的步行和自行车系统,提升核心区吸引力和活力,成为区域发展的首要任务。以天津市核心区劝业场地区为例,采用PLPS调查方法,分析街道网络的主要问题与诉求,提出街道重建的发展原则及实施策略,为打造核心区高品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体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城市公共自行车实施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行车交通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绿色环保、方便快捷等优点,在短距离出行中有无法替代的优势,因此被认为是解决城市交通出行矛盾的重要措施.本文对比了国内外发展城市公共自行车的各种模式,分析了其优缺点,指出我国上海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的政企合作模式值得借鉴与推广.  相似文献   

5.
基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开展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示范项目”,针对昆明市主城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展开探讨.立足于昆明市主城区公共空间特征和城市特色,分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现状,指出其存在基础设施品质不高、系统连续性差、特色不足的问题.基于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目标,提出系统规划的技术路线.围绕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6.
将城市公共自行车作为一种出行方式,建立了不同交通方式的效用函数,基于多项logit模型,测算得到公共自行车的分担率.以未来年居民出行OD为基础,结合公共自行车分担率,测算得出公共自行车的租借需求,并结合公共自行车和停车桩的周转率最终得到公共自行车以及停车桩的总规模.以西安某新城为案例,采用所提出的方法对公共自行车以及停车桩的总规模进行预测,结果表明方法简单高效,便于应用.  相似文献   

7.
中山市2011年10月实施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以来运营状况良好,笔者简要介绍了该系统的站点布局及运营模式,并通过大量的运营数据和问卷调查,分析了公共自行车使用者人群特征、租用次数与出行目的、单次公共自行车租用时间与步行到租车点耗时情况、周日与周末租借量的差异、租借量与天气的关系、公共自行车出行空间分布特征、出行者使用感受等基本特征,为其他城市开展此类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机动化和郊区化进程不断深入,传统商业区正迎来“提档升级”的挑战和机遇。以重庆市解放碑商圈为例,采用PLPS、问卷调查以及商户座谈的方法收集现状数据,据此对商圈步行交通发展条件及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创建全方位、适应不同特性的步行交通网络,以及具备复合功能、高品质的公共空间系统,进而制定六大规划策略。将步行交通系统网络划分为轨道交通入口广场、核心步行空间、城市道路、慢速道路、街巷等8种类型的公共空间,针对每种类型给出设计指引。最后,确定近期实施示范项目,开展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9.
为了寻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最优布局,从居民出行需求和交通设施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目前公共自行车的使用特征与问题,建立由自适应遗传算法和方式分担交通分配组合反馈模型组成的双层模型进行求解,得到最优布局方案使得区域出行成本和公共自行车系统设施建设成本最小.通过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解决城市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的布局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海英 《城市交通》2008,6(6):54-56
城市机动车道的宽阔程度、机动车数量的多少,某种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然而,经济之上还有环境、宜居、和谐的要求。西方许多国家越来越多的人日常出行开始选择自行车,以取代小汽车。自行车作为对人类本身和环境都有益的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已越来越被城市政府所重视;步行不仅是城市居民最基本的出行方式,还是宜居城市的标志。人行道不仅仅是步行的载体,还是城市公共生活空间的拓展。倡导步行交通,不仅改善了环境质量,使居民享受步行的乐趣,还利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激活社区生活,促进街区商务,保持城市活力。  相似文献   

11.
公共交通是老年人重要的出行方式,到达车站的步行时间是公交服务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出发地到车站的步行时间表征车站可达性,基于陈述性偏好调查数据,利用随机系数Logit 模型研究步行时间对老年人公交选择行为的影响. 研究表明:随机系数Logit 模型比传统的多元Logit 模型具有更高的拟合度. 随机系数Logit 模型的效用函数中,车内时间系数为非随机变量,步行时间系数为随机变量;性别、年龄、是否拥有电动车、教育程度、月收入是否大于3 000 元、是否经常使用公交等个人统计学属性,以及老年人对身体状况的主观感知、老年人对体育活动的态度等心理因素,对老年人步行时间价值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公交出行分担率及公交优先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有的部门和地方政府将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作为硬性考核指标。然而,评价指标单一以及对量化值的过分强调,在指导城市公交优先发展实践时将存在局限甚至误导隐患。鉴于此,对公交出行分担率及其评价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实施情况开展研究。首先分析公交出行分担率指标使用现状及其评价复杂系统的局限性。深入剖析公交优先发展与交通拥堵、城市规划、能源环境等要素的互动机理。以倡导绿色出行为目标、以通勤出行公交出行分担率为核心,提出三类八项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模型。最后,从评价指标选用、公共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绿色出行环境建设及管理、公共交通内部各方式协调发展、数据共享等方面提出公交优先实施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城市居民公交出行选择影响因素和选择逻辑的分析,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公交换乘数据模型和公交智能调度系统数据计算出行时间,以此为基础实现以最少换乘次数为第一目标,出行时间最短为第二目标的公交换乘算法。该算法考虑了步行换乘、行驶时间、换乘时间及公交线路上、下行因素对换乘查询的影响,能够较快地提供公交换乘方案。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智能公交系统入手,介绍了GPS在智能公交系统中的应用,提出了将GPS车辆定位技术应用到公交运营的实时信息采集中,对公交车辆运行状况和运营服务水平进行实时监督,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公交运行稳定性.针对车辆“早点”与“晚点”的动态调度控制策略,对车辆运行过程进行实时调度控制,并建立动态控制的一个较为实用的模型.  相似文献   

15.
公交一体化是解决城市群之间交通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其范围广泛、部门多,在方案设计、实施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文章在基于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长株潭的公交一体化方案中站点设置方案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6.
智能交通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费效比最显著的途径。作为国内城市交通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交通系统,近年来开始出现了大量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的应用尝试。本文对我国目前城市投入应用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APTS)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分析了我国智能公交系统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对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改进的技术趋势分析。  相似文献   

17.
根据北京公交集团信息化工作需要,确定了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目标,结合市级层面要求和企业自身特点明确评估要点,综合采用调研、访谈、文档检查、试点评估等方法,分别对信息系统和二级单位建立了测评指标体系。实践表明信息化绩效评估工作对提升公交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有明显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众参与是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中体现行人和骑车者意愿和特征的一项重要规划技术,应当给予尊重和关注.首先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理论,指出公众参与应成为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环节.总结中国城市交通规划中对于步行和自行车安全缺乏关注、对于过街设施的采用判断失误等典型问题,同时回顾韩国、美国、欧洲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的公众参...  相似文献   

19.
论公仆人格及其冲突与调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仆人格是指作为国家公职活动主体的承担者 ,在其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优良的情感意志、合理的智能结构、稳定的道德意识和个体的内在的行为倾向性 ,是公仆行为规范与人的个性化发展的辩证统一。它具有组织人格与个体人格二重属性 ,二者是统一的 ,但由于公仆主观原因和社会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等客观环境的影响 ,二者又常常产生对立和冲突 ,主要表现为价值观念与行为方式的冲突 ,组织依附与个性独立的冲突 ,行政人格与经济人格的冲突 ,公仆职权与其公民权的冲突等等。调适这些冲突必须从加强思想教育、健全各项制度和培育公仆文化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