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优化旅客登机序列可以有效地缩短登机时间,减少航班过站时间.登机效率的提高可通过调整座舱结构,增加过道通过能力来实现,如安装可侧向滑动的Side-slip 座椅来增加过道宽度,进而减少登机冲突.本文研究Side-slip座椅提高登机的效率.在掌握旅客登机行为以及与登机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考虑旅客异质性的元胞自动机旅客登机仿真模型;以行人流动态特性分析为基础,开展登机时间与登机影响因素间的敏感性分析;对新型座椅的有效性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Side-slip座椅可大幅提高登机效率,同时可吸收行李分布变化、非熟练操作等不确定因素对登机时间稳定性的干扰.  相似文献   

2.
在航空旅客运输中,过长的登机时间不仅降低了航空运输的便捷性,也给航空 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为了减少登机时间,降低登机成本,本文采用仿真方法,首先对比 现有登机策略的效率,然后基于干扰转移的思想,在由外至内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 的登机策略.该策略按行李数量给旅客分配座位,行李数量多的安排在飞机后部,数量少 的安排在飞机前部,从而降低行李数量高的旅客产生干扰,实现过道干扰的转移,使得登 机总时间缩短.进一步考虑行李舱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又进行改进,使得新策略更加容易 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飞机中转过程中,旅客登机时间占到总中转时间的三分之一,如何提高飞机转 场效率、降低航空公司成本,减少登机时间是关键.本文基于对登机过程和特点的观察,考 虑了不同旅客属性对登机过程的影响,同时也考虑了不同客座率对登机效率的影响,构 建了座位干扰与过道干扰模型,并选取了9 类34 种经典的登机策略,对其进行模拟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许多航空公司采用的登机策略不仅是无效的反而是有害的;随机策略反 而要比大多数的有组织的策略效果好.本文也探讨了不同策略的实施难度,并推荐了一种 高效的策略,研究结果可以为航空公司登机策略的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依靠缩短登机时间提升登机效率是降低航空周转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乘客登机时间由登机策略及个体行为等因素共同决定。在采用特定登机策略登机过程中,发生阻塞导致队列行进缓慢时,队列内的乘客可能采取超越行为提升自身行进速度,从而影响登机效率。针对乘客这种超越行为建立微观仿真模型,采用元胞自动机模拟不同登机策略下的乘客登机过程,比较超越行为对不同登机策略效率的影响程度,量化考虑乘客超越行为时登机乘客携带行李比例、登机放行间隔,以及客座率等情景下登机策略的效率。结果表明:在考虑超越行为后,原本不考虑超越行为时登机时间越长策略的登机时间缩减比例越高,乘客行走干扰延误的降低是登机时间缩减的主要原因。在乘客携带行李数量较多或乘客放行间隔较短的情景下,从靠窗到过道依次登机策略的效率优于倒金字塔式策略;在客座率70%的情景下,分4种次序从后到前登机的策略是按列次序登机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5.
为了精确描述旅客登机过程,分析了经典的旅客登机模型,考虑了旅客携带行李占用过道空间与步行速度,刻画了2种新的过道干扰:速度干扰和入座干扰,建立了多格子元胞自动机登机模型,根据旅客携带行李数量,提出了多行李优先登机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当客座率为100%时,新模型登机时间为1 455s,干扰次数为6 720,经典模型登机时间为1 244s,干扰次数为5 412,相比于经典登机模型,新模型模拟了机舱内旅客运动的复杂情况,元胞尺寸增大,旅客间相互作用增强,因此,登机时间较长,过道干扰较大,比较符合实际旅客登机行为;当客座率为100%时,采用多行李优先登机策略的登机时间为1 303s,相比随机登机策略减少了150s,节省登机时间10.3%,过道干扰次数为5 686,相比随机策略减少了808次,因此,采用多行李优先登机策略能有效地减小过道干扰,提高登机效率。  相似文献   

6.
合理组织乘客的登机过程可以有效地缩短登机时间,从而降低航空公司和机场管理者的运营及管理成本.首先,在分析造成登机时间延误各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够反映乘客登机特征的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其次,将该登机仿真模型嵌入到模拟退火算法中,求解出具有最小登机时间的乘客登机序列.最后,通过分析优化序列中的相关特性,可以看出:过道干扰是造成登机延误的主要因素,只有当座位干扰演变为过道干扰后才会对整体的登机时间产生影响;此外,最优序列中相邻登机乘客间的座位距离会随着人均存放行李时间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数值分布.  相似文献   

7.
基于近年来民用机场乘客登机流程优化研究,从面向乘客、面向飞机、面向研究方法和面向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分析了当前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探讨了民用机场乘客登机流程优化的方法及措施,根据现有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面向乘客的优化研究通常将群体乘客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以最小登机时间及登机干扰作为目标函数建立相关模型,并针对不同优先级乘客和迟到乘客进行分组考虑;WilMA和RP是综合性能较优的2种登机策略,Side-Slip新型座椅对登机时间影响最显著;乘客登机优化的求解方法包括模型法和仿真法,其中模型主要包括统计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仿真包括元胞自动机和智能体;面向新冠肺炎疫情的登机研究更多地考虑了乘客的健康问题,并将登机时间和健康风险作为评估登机优劣的两大主要指标;未来研究需综合不同登机策略的优点以弥补单个策略的不足;自主性强的智能体仿真和未突出个体性差异的元胞自动机仿真需要相互结合;优化模型应考虑更多因素,寻找求解质量更高的启发式算法;需更加注重社交距离、戴口罩乘客人数及群体登机人数等对疫情环境下登机流程的影响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如何最大化乘客安全和登机效率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新型玻璃幕墙式登机桥结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ANSYS有限元分析软件为工具,对机场新型玻璃幕墙式旅客登机桥的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结构在3种工况下的应力和变形,并对结构的强度和刚度进行了校核,在此基础上对结构作了相应的改进,使其满足设计要求.另外,还对有限元模型建立和载荷处理中的耦合及载荷的近似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登机桥的自动对接,分析登机桥的工作原理,对其结构进行必要的简化,基于Adams/View建立登机桥多体动力学模型,并依据行业标准进行登机桥路径规划。模拟登机桥连接飞机舱门全运动过程,实现了登机桥的行走运动、升降运动以及对接舱门和遮篷的伸张运动,得到登机桥与飞机舱门之间的距离变化曲线,验证了所建登机桥结构的合理性和路径规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优化长距离高速铁路列车的停站方案,应平衡好提高大站间快车比例与增加中小站列车服务频率之间的关系. 基于减少列车中小站停站次数,增加相邻大站间站站停列车等策略,以旅客的列车停站时间损失和换乘等待时间损失总和最少为目标,建立列车停站方案优化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求解. 对京广高铁现状列车停站方案进行优化,优化后的方案与实际方案相比:大站间快车数增加94.4%,增强了高铁竞争力;相邻大站间站站停列车和中小站列车频率至少为1 列/(3 h),提升了旅客换乘出行的便捷性;旅客时间损失减少40.08%,总体出行效率得到较大地提升.  相似文献   

11.
针对公交站台乘客乘车诱导的问题,以公交线路载客均衡为目的,建立了乘客 乘车诱导模型,实现了最佳乘客乘车诱导方案的编程求解.本文通过建立单条 BRT 线路 车辆载客模型,组合形成了整个区段的 BRT 线路车辆载客模型,建立了一种面向载客均 衡的 BRT 站台乘客乘车诱导模型.理论与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生成最佳的乘客乘 车诱导方案,能够实现 BRT 区间线路的载客率均衡,将填补当前公交站台乘客乘车诱导 研究领域的空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受停靠站特性、乘客上车行为及其分布特征等因素的影响,公共交通系统运行过程中容易产生集簇等复杂现象.本文细致考虑了停靠站在线路上和乘客在停靠站的分布情况,通过刻画乘客有序和无序的上车行为,构建了一个新的公交运输系统元胞自动机模型.数值模拟结果与解析结果高度吻合,清晰地刻画了车辆在公交线路上的时空分布,再现了公交运行中的堵塞和集簇现象,定量地评价了停靠站分布、乘客分布、不同上车模式对车辆平均速度的影响.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认识不同上车模式下集簇现象的形成机理,对规范上车行为和优化停靠站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站点上下客人数,采用简单概率分布模型,可提出反推公交站点间的OD分布矩阵的具体方法。实例表明,在采用此类方法进行反推计算时,应按照土地利用性质对站点进行合并计算,这样方可提高推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4.
为了预防公交“串车”现象,提高乘客感知满意度,基于预测控制提出一种考虑公交乘客动态感知的驻站与限流组合策略. 建立以公交线路上总乘客感知等待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的预测控制决策模型,运用差分进化算法求解目标站点的最小驻站时长和限流人数. 建立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对比不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驻站—限流策略与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的控制效果. 通过5 组情景实验,对比了考虑乘客感知和不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对线路乘客到达率和下车比例波动性的适应性. 实验结果表明,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更有利于减少乘客感知等待时间,对线路乘客到达率和下车比例波动性具有较优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