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依靠缩短登机时间提升登机效率是降低航空周转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乘客登机时间由登机策略及个体行为等因素共同决定。在采用特定登机策略登机过程中,发生阻塞导致队列行进缓慢时,队列内的乘客可能采取超越行为提升自身行进速度,从而影响登机效率。针对乘客这种超越行为建立微观仿真模型,采用元胞自动机模拟不同登机策略下的乘客登机过程,比较超越行为对不同登机策略效率的影响程度,量化考虑乘客超越行为时登机乘客携带行李比例、登机放行间隔,以及客座率等情景下登机策略的效率。结果表明:在考虑超越行为后,原本不考虑超越行为时登机时间越长策略的登机时间缩减比例越高,乘客行走干扰延误的降低是登机时间缩减的主要原因。在乘客携带行李数量较多或乘客放行间隔较短的情景下,从靠窗到过道依次登机策略的效率优于倒金字塔式策略;在客座率70%的情景下,分4种次序从后到前登机的策略是按列次序登机的最佳策略。  相似文献   

2.
通过优化旅客登机序列可以有效地缩短登机时间,减少航班过站时间.登机效率的提高可通过调整座舱结构,增加过道通过能力来实现,如安装可侧向滑动的Side-slip 座椅来增加过道宽度,进而减少登机冲突.本文研究Side-slip座椅提高登机的效率.在掌握旅客登机行为以及与登机环境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考虑旅客异质性的元胞自动机旅客登机仿真模型;以行人流动态特性分析为基础,开展登机时间与登机影响因素间的敏感性分析;对新型座椅的有效性进行比较评价.结果表明,Side-slip座椅可大幅提高登机效率,同时可吸收行李分布变化、非熟练操作等不确定因素对登机时间稳定性的干扰.  相似文献   

3.
飞机中转过程中,旅客登机时间占到总中转时间的三分之一,如何提高飞机转 场效率、降低航空公司成本,减少登机时间是关键.本文基于对登机过程和特点的观察,考 虑了不同旅客属性对登机过程的影响,同时也考虑了不同客座率对登机效率的影响,构 建了座位干扰与过道干扰模型,并选取了9 类34 种经典的登机策略,对其进行模拟仿真. 仿真结果表明:许多航空公司采用的登机策略不仅是无效的反而是有害的;随机策略反 而要比大多数的有组织的策略效果好.本文也探讨了不同策略的实施难度,并推荐了一种 高效的策略,研究结果可以为航空公司登机策略的选择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航空旅客运输中,过长的登机时间不仅降低了航空运输的便捷性,也给航空 公司带来了巨大的成本.为了减少登机时间,降低登机成本,本文采用仿真方法,首先对比 现有登机策略的效率,然后基于干扰转移的思想,在由外至内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 的登机策略.该策略按行李数量给旅客分配座位,行李数量多的安排在飞机后部,数量少 的安排在飞机前部,从而降低行李数量高的旅客产生干扰,实现过道干扰的转移,使得登 机总时间缩短.进一步考虑行李舱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又进行改进,使得新策略更加容易 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近年来民用机场乘客登机流程优化研究,从面向乘客、面向飞机、面向研究方法和面向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分析了当前研究现状和研究成果,探讨了民用机场乘客登机流程优化的方法及措施,根据现有研究的不足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面向乘客的优化研究通常将群体乘客作为主要考虑因素,以最小登机时间及登机干扰作为目标函数建立相关模型,并针对不同优先级乘客和迟到乘客进行分组考虑;WilMA和RP是综合性能较优的2种登机策略,Side-Slip新型座椅对登机时间影响最显著;乘客登机优化的求解方法包括模型法和仿真法,其中模型主要包括统计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仿真包括元胞自动机和智能体;面向新冠肺炎疫情的登机研究更多地考虑了乘客的健康问题,并将登机时间和健康风险作为评估登机优劣的两大主要指标;未来研究需综合不同登机策略的优点以弥补单个策略的不足;自主性强的智能体仿真和未突出个体性差异的元胞自动机仿真需要相互结合;优化模型应考虑更多因素,寻找求解质量更高的启发式算法;需更加注重社交距离、戴口罩乘客人数及群体登机人数等对疫情环境下登机流程的影响研究;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如何最大化乘客安全和登机效率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减少登机时间有利于提高旅客体验和航空公司运行效率,故优化基于旅客行为的登机策略尤为重要. 基于旅客登机过程中两个阶段的延时,建立考虑时间阈值的新登机模型;在干扰时间阈值分布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算法分配行李,从而使登机时间最小,进一步得到基于不同行李构成的动态旅客登机策略. 通过元胞自动机仿真和现场模拟实验比较动态登机策略的效率. 结果显示:新登机模型能准确反映登机过程,Steffen 次序具有最大的干扰时间阈值和优化空间;本文提出的动态登机策略可以缩短登机时间,使登机效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了精确描述旅客登机过程,分析了经典的旅客登机模型,考虑了旅客携带行李占用过道空间与步行速度,刻画了2种新的过道干扰:速度干扰和入座干扰,建立了多格子元胞自动机登机模型,根据旅客携带行李数量,提出了多行李优先登机策略。分析结果表明:当客座率为100%时,新模型登机时间为1 455s,干扰次数为6 720,经典模型登机时间为1 244s,干扰次数为5 412,相比于经典登机模型,新模型模拟了机舱内旅客运动的复杂情况,元胞尺寸增大,旅客间相互作用增强,因此,登机时间较长,过道干扰较大,比较符合实际旅客登机行为;当客座率为100%时,采用多行李优先登机策略的登机时间为1 303s,相比随机登机策略减少了150s,节省登机时间10.3%,过道干扰次数为5 686,相比随机策略减少了808次,因此,采用多行李优先登机策略能有效地减小过道干扰,提高登机效率。  相似文献   

8.
针对交叉口进口道附近设置有公交停靠站的情况,探讨站点公交溢出的两种可能情形以及具体排队过程,并建立受车头时距等因素影响的排队等待时间模型.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分析公交停靠对交叉口进口道通行能力的影响,得到通行能力损失模型,进而对交叉口乘客延误公式进行修正;另一方面,通过对停靠站公交到达离开时间的研究,建立站点乘客延误模型.然后,基于客流量进行交叉口公交信号优先配时研究,在保障其他相位车辆基本运行的前提下,建立以乘客总延误最小为控制目标,公交优先相位绿灯时间为控制变量的公交信号优先控制模型.最后,通过实际案例进行模型计算,得到交叉口的最优配时方案,并利用仿真软件模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优化方法得到的信号配时方案,有效减少了交叉口乘客总延误时间,保障了各相位车辆的通畅.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登机桥的自动对接,分析登机桥的工作原理,对其结构进行必要的简化,基于Adams/View建立登机桥多体动力学模型,并依据行业标准进行登机桥路径规划。模拟登机桥连接飞机舱门全运动过程,实现了登机桥的行走运动、升降运动以及对接舱门和遮篷的伸张运动,得到登机桥与飞机舱门之间的距离变化曲线,验证了所建登机桥结构的合理性和路径规划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中长距离出行次数显著增加,旅客因错记乘车(登机)信息和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到达火车站(机场)所需行程时间预留不足,而错过乘车(登机)时间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乘客造成不便的同时,也浪费了社会资源。本文提出的乘客出发时间智能提示系统应用历史GPS、GIS等数据,使用基于时间序列法的常规公交行程时间预测模型、基于图遍历算法的地铁行程时间预测模型,预测乘客乘坐公共交通的行程时间,通过向乘客发送短信的方式提示乘客票面信息与最晚出发时间。应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 6.0作为开发语言,Access作为数据库,设计乘客出发时间智能提示系统。  相似文献   

11.
通过成都-武汉既有线出行旅客的问卷调查,以及样本数据的归纳分析,对旅客客运产品选择行为特征进行描述.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以乘车方式与客运产品作为选择肢,旅客主体、出行特性及列车服务特性的各项指标作为效用变量,构建了乘车方式位于上层、客运产品位于下层的Nested Logit 模型.模型的上下层参数标定结果表明,旅客的收入状况、出行目的、出行距离、列车票价及运行时间对其乘车方案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旅客的年龄、出行费用来源、收入状况、出行距离,以及列车票价、运行时间对其客运产品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模型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铁路客运产品的实际需求,从而为其合理设计与调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公交车辆站停时间与乘客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无人售票公交车辆站停时间的预测精度,探讨了乘客上、下车行为的动作序列和动作时间.研究表明:乘客密度不大于临界乘客密度时,乘客上车时间取决于付费时间且其统计均值稳定,否则取决于乘客离开付费装置的速率且随乘客密度递增呈非线性递减;乘客下车时间取决于乘客下车的速率,与乘客密度无关.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建立了分别适用于秩序优先和效率优先乘客的乘客上、下车时间的统计模型.在此模型基础上,考虑驾驶员行为的时间因素,建立了无人售票公交车辆站停时间模型.算例表明,站停时间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数据的相对误差小于20%.  相似文献   

13.
为了预防公交“串车”现象,提高乘客感知满意度,基于预测控制提出一种考虑公交乘客动态感知的驻站与限流组合策略. 建立以公交线路上总乘客感知等待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的预测控制决策模型,运用差分进化算法求解目标站点的最小驻站时长和限流人数. 建立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对比不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驻站—限流策略与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的控制效果. 通过5 组情景实验,对比了考虑乘客感知和不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对线路乘客到达率和下车比例波动性的适应性. 实验结果表明,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更有利于减少乘客感知等待时间,对线路乘客到达率和下车比例波动性具有较优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预防公交“串车”现象,提高乘客感知满意度,基于预测控制提出一种考虑公交乘客动态感知的驻站与限流组合策略. 建立以公交线路上总乘客感知等待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的预测控制决策模型,运用差分进化算法求解目标站点的最小驻站时长和限流人数. 建立元胞自动机仿真模型,对比不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驻站-限流策略与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的控制效果. 通过5 组情景实验,对比了考虑乘客感知和不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对线路乘客到达率和下车比例波动性的适应性. 实验结果表明,考虑乘客感知的驻站-限流策略更有利于减少乘客感知等待时间,对线路乘客到达率和下车比例波动性具有较优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