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舰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OGAS)装置简介燃气轮机动力装置正在世界各国舰船上大量使用。提高燃气轮机动力装置的经济性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研制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OGAS)装置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燃气——蒸汽联合循环(COGAS)装置和蒸汽——燃气联合(COSAG)装置不同。它们之间的最大区别在于COGAS装置中燃气和蒸汽两种工质在热力循环上是联合的。由废气锅炉所提供的蒸汽可以作主推进用,也可用作辅机、发电机的动力,或用于加热、生活等其它用途。用于主推进的蒸汽进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热力学的基础上,对余热型燃气-蒸汽联合循环进行了分析和讨论,作出了一组计算结果曲线。根据这组曲线,可以确定舰用 COGAS 装置的最佳循环参数。根据图8,可以选取合适的舰用燃气轮机作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的燃气循环装置。  相似文献   

3.
从燃气轮机排出的气体中可获得大量热能。这些热能可用废热回收蒸汽发生器收回并生产出额外的能量提供给推进系统或电力。这一概念称为COGAS,即燃气轮机与蒸汽轮机联合装置。用于船用推进系统时,COGAS装置必须满足在所有可能的工况下舰船推进的要求。COGAS系统的性能,特别是燃气轮机的循环,是随着大气状况(诸如温度、压力和相对湿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对COGAS推进装置进行动力分析适用于系统性能的预报和提供对系统设计的指导。在本项研究中进行了仿真编码且采用MATLAB/Simulink开发。介绍了利用MATLAB/Simulink进行的COGAS推进系统动力仿真,并对仿真的结果进行了讨论和介绍。  相似文献   

4.
余永江 《中国水运》2010,(7):114-115
高炉煤气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技术作为国际先进技术,因其热功转换效率比同等级规模的常规锅炉燃烧方式的蒸汽单循环发电技术高出约15%,代表了高炉煤气发电技术的发展方向。文中以设计建设一套装机为50MW主燃低热值高炉煤气(BFG)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装置为例,简述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机组主机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5.
针对简单循环燃气轮机性能偏低且易受大气温度变化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由吸收制机徊汽轮机组成的新型循环--进气冷却式回热式燃气机循环,对其建模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此循环既能较大幅度提高燃气轮机装置的性能,又能有效地改善燃气轮机性能对大气温度变化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6.
进排气道全压损失对舰船燃气轮机性能影响的修正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舰船燃气轮机的额定功率及燃油消耗率等性能指标通常是在无进排气全压损失或在给定的全压损失下给出的。在实际使用中,当进排气道的全压损失与给定值不同时,燃气轮机的性能将发生变化,这常常是不可忽视的。如英国苔茵 RMIA 燃气轮机进气阻力增加1%时,功率下降2%,油耗增加1%.在诜择燃气轮机、鉴定机组性能、设计讲排每装置及研究 COGAS 装置时,都  相似文献   

7.
Propulsion of liquefied natural gas (LNG) ships is undergoing significant change. The traditional steam plant is losing favor because of its low cycle efficiency. Medium-speed diesel-electric and slow-speed diesel-mechanical drive ships are in service, and more are being built. Another attractive alternative is combined gas and steam turbine (COGAS) drive. This approach offer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over steam and diesel propuls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case for the COGAS cycle.  相似文献   

8.
《舰艇武备》1991,(11):22-25,55
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火箭燃气回流密封装置,该密封装置位于发射筒内的导弹的底部,在导弹火箭燃气出口喷嘴和发射筒壁之间。密封装置上有一密封火箭燃气流喷嘴出口的中心孔,还有一个密封发射筒壁的外缘。发射期间,沿发射筒向上回流的燃气压力,将使密封装置沿发射筒向上做加速运动。在发射筒的上端有一个与密封装置外缘上相应的释放件啮合的释放机构。他们的啮合使密封装置、导弹底部和发射之间的压力合力得以释放,从而允许火箭流冲击到与密封装置冲力相对的密封装置的上表面上。燃气的冲击迫使密封装置沿发射筒向下,消除了发射筒外部碎片问题。  相似文献   

9.
利用模块化建模的方法建立了由单轴燃气轮机和双压余热锅炉所组成的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及进气冷却系统的数学模型。量化分析了进气温度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性能的影响,以及采用溴化锂制冷和喷雾技术冷却进气对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性能的改善程度。结果表明,两种进气冷却方式都能有效提高联合循环机组的输出功率和发电效率。我国气候干燥的北方地区以喷雾冷却为宜而温湿的南方地区以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为宜。  相似文献   

10.
同心筒式导弹发射装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一种导弹发射装置 ,该装置可以引导并同心地排放由导弹内燃产生的燃气 ,并将燃气排入大气  相似文献   

11.
燃气-蒸汽式弹射方式以其结构简单、温度适中、压力输出平稳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水下运载器的发射系统中,深入研究燃气-蒸汽式弹射装置的内流场对弹射装置的设计、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采用3种不同仿真模型对燃气-蒸汽式弹射内弹道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对流场进行仿真计算时应同时引入汽化模型和组分输运模型,其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相符。汽化模型对流场温度的影响比对压力和速度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成果可为燃气-蒸汽式弹射装置的设计与改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燃气-蒸汽式弹射方式以其结构简单、温度适中、压力输出平稳等优点,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水下运载器的发射系统中,深入研究燃气-蒸汽式弹射装置的内流场对弹射装置的设计、改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采用3种不同仿真模型对燃气-蒸汽式弹射内弹道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对流场进行仿真计算时应同时引入汽化模型和组分输运模型,其仿真结果与实际情况更为相符.汽化模型对流场温度的影响比对压力和速度的影响更为明显.研究成果可为燃气-蒸汽式弹射装置的设计与改进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运用热经济学分析方法对燃气初温的确定进行研究,建立燃气轮机的热力学模型、涡轮叶片的寿命表达式和经济学模型;以装置每小时消耗费用为目标函数,对燃气轮机的燃气初温进行优化分析,得出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4.
阐述船用燃气轮机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从压气机、燃烧室、燃气透平、控制系统、复杂循环、联合循环、材料和工艺技术等角度论述了燃气轮机技术发展趋势,提出船用燃气轮机发展方向是经济、可靠、环保。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对地下燃气管道泄漏检测的需求及目前的装备状况、国内外已使用于地下煤气泄漏检漏的检测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的特点;经过分析、对比,提出了地下燃气泄漏检测装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联合循环内燃机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循环内燃机组是一种采用可调压缩比值,对置活塞布置高增压发动机与燃气涡轮发动机融为一体,实现联合循环的新型发动机,是一种高效、环保、节能,可使用多种清洁和合成燃料的新颖动力装置。  相似文献   

17.
正3月28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和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举行H-25型燃气轮机技术转让签约协议。中船重工副总经理何纪武和三菱日立电力系统株式会社副社长、首席技术官六山亮昌共同出席见证签约仪式。双方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参加活动。三菱日立以节能和环保为理念开发生产的H-25型高效率燃气轮机(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燃气初温为1 300℃等级,热  相似文献   

18.
<正>2闭式循环柴油机装置的现代发展20世纪70年代,世界一些国家又对闭式循环柴油机装置产生了兴趣,相关工作重新启动。联邦德国里卡尔多公司对"克雷斯多弗"闭式循环柴油机装置进行了改进和修复。CO2通过净气器溶解于海水,净气器在舷外水压力下工作,过余的O2重新参与循环。完成25.8和43.1kW两种功率的闭式循环柴油机实验,并制造了水下航行器。1976年,意大利希尔瓦伊西斯公司进行了闭式循环柴油机实验,总实验时间长达6500h,并在此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援引资料表明,管道输送煤气压缩机站采用蒸汽—燃气联合装置不仅建造成本合理,而且可以有明显经济效果,减少气消耗费用达20%~25%。所示装置原理图,t-i 图,不同工况参数图以及数学关系式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王志敏  刘文朝  施政 《船舶》2018,29(4):54-60
LNG燃料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优质能源,越来越受到造船行业的青睐。但船舶LNG泄露事故的危害性不容忽视;因此在设计过程中应当考虑建立完善的安全应对措施。文中系统介绍了天然气供给系统发生燃气泄漏后的主要应对措施,即:通过优化设计来完善通风系统,通过模拟分析和实际检测来布置合适的可燃气体探测装置,以达到降低燃气泄露危害的目的。同时也列举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法,有助于设计人员更好地理解燃气系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