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介绍利用备份管理软件建立的铁路编组站核心数据库备份系统.该系统已在阜阳北编组站试运行,实现了数据的完全备份,使编组站的运输生产有了安全保障.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铁路编组站数字调度专用通信系统的实时性、便捷性、稳定性和安全性,结合兰青二线引入兰州西编组站工程,以中间站和编组站业务需求为基础,针对铁路数字调度专用通信系统常规组网模式的不足,将1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1信令(30B+D)植入编组站数字调度通信系统组网中,利用简单的网络结构和极少的传输资源实现编组站复杂而不确定的通信需求,解决以往组网结构臃肿、配置复杂和维护繁琐的问题.该组网方案的成功优化及顺利开通为大型编组站相关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编组站调度指挥智能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广伟 《中国铁路》2009,(11):61-64
铁路编组站调度指挥智能化管理是智能交通系统(ITS)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依据编组站调度运输生产作业流程、性质和特点,运用智能交通管理理论,在对原编组站调度指挥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系统优化和改造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调度作业组织模式,实现调度指挥的智能化管理,以达到减少人工作业环节,防止人为差错,提高运输效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在全路开通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编组站中,株洲北站地理位置重要、站型布局复杂、行车作业齐全,分析系统在该站的应用情况将有益于提升系统的整体功能,以便更好地保障路网运输畅通及枢纽安全稳定。在阐述铁路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和株洲北站概况的基础上,从劳效及减员情况、运输效率情况、作业卡控情况3个方面对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应用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株洲北站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目前在减员增效、保障安全等方面成效明显,不断提升编组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相似文献   

5.
位于重载运输铁路上的编组站,因其作业和需求有其特殊性,其车站布置及图形同普通铁路编组站亦有所不同。从铁路生产力布局和实际需求入手,结合海勒斯壕南站设计实例,对重载运输铁路编组站站址选择、图形的确定、车场布局及设计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探讨,对重载铁路编组站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尤妮 《铁道货运》2013,31(1):11-13
在阐述铁路编组站作业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编组站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和安全管理的难点问题,结合有关研究成果的普遍性和我国铁路编组站现状的特殊性,提出运用预测技术研究探索编组站安全风险管理方法;运用"海恩法则"分层次实施管理和控制;建立编组站安全管理分析信息系统;加强培训提高人员素质和业务能力等编组站安全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7.
研发中的编组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系统(CIPS)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介绍了计算机集成过程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Process System)在铁路编组站的实际应用范例,即综合应用管理技术、运输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以信息集成为核心,将编组站控制、调度、管理、运营、优化、决策一体化,形成智能闭环系统,提高整体效益,为创建我国编组站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新模式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8.
采用GSM-R数字无线通信技术,满足我国铁路编组站的各种业务需求,是对铁路运输提高效率、保障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的技术创新与开发任务。从论述我国铁路编组站各种业务功能需求出发,结合GSM-R系统的功能特点,提出我国铁路CSM-R编组站综合无线通信系统方案,并分析系统和主要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9.
专用铁路编组站改造是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新旧动能转换项目的控制工程之一,对于铁路运输组织、站场设施管理工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既有莱钢编组站站场设施和运输组织现状的基础上,结合钢铁新旧动能转换工程规划,分析莱钢编组站目前存在的无贯通正线、到发线有效长不足、卸车线有效长不足、站坪坡度超限等问题,提出莱钢编组站改造应达到的目标。在调查、分析各项控制改造方案因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编组站正线平面、站场平面、纵断面改造方案。通过优化正线布置、到发线功能分组、充分设置咽喉区平行进路、采用组合道岔、增大咽喉区坡度等设计方法,达到了设定的改造目标,为同类专用铁路编组站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重载运输直接影响铁路编组站的调车作业,原有驼峰编组站调速系统的设计规范和既有的调速系统设备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铁路运输的需要,为了使既有调速系统更好地适应今后重载运输的需要,必须改变现有调速系统的设计。  相似文献   

11.
针对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管理“数据无序”的现状,提出构建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管理系统的基本思路,以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的流程为走向,与工作流技术相结合,通过B/S网络结构,设计研发了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管理系统,实现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管理的实时监控性、历史记录性、统计分析性、故障预警性和设备管理的可预测性,提高了铁路编组站减速顶设备巡检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保障了调车作业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铁路安全监管大数据利用价值,实现安全管理精细化和辅助决策智能化,研究提出铁路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大数据应用技术方案。通过对文本挖掘、关联分析、风险量化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安全规律分析、安全状态评价、安全风险预警等安监大数据应用功能。该方案对于铁路各级安全管理部门全面、准确地了解安全形势,提升管理智能化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实现铁路运输安全风险定量评价,支撑铁路运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精准预警,提出基于保护层分析理论的铁路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定义了保护层概念,即铁路运输生产各环节采取的人工或自动检测监测手段;通过风险初始事件固有发生频率和保护层失效频率确定风险发生的频率,并从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行车中断3个方面定量评估风险造成的损失,从而精确计算风险值。以某货运车站道岔故障的风险评估作为示例进行模型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对铁路运输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价,并保证评价质量。  相似文献   

14.
铁路外部环境安全是铁路运输安全的基础。针对铁路外部环境隐患治理难点,调研安全隐患管控现状,从"人防"、"技防"、"物防"建设入手,探索隐患监控手段,研究有效管控措施,规范完善整治流程。通过综合利用卫星遥感、车载实景拍摄、无人机、及移动信息采集等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建立适用于铁路外部环境安全隐患的开放式智能管控平台,实现对隐患问题的可视化、标签化管理,及时发现和消除外部环境安全隐患。通过数据建模分析、预警预测等方法量化风险点位,解决隐患巡查手段单一、工作量大及覆盖面不全等问题,提升铁路外部环境管控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提高了整体环境整治工作效率,进一步保障了铁路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给中国铁路提出了要求,铁路运输要求确保运输效率和服务质量。昆明东站作为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办理编组作业的主要车站,车站编组能力较为紧张,无法保证货物的运输效率。在智慧管控系统(SAM系统)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站间协同互保框架和车流预警机制的作业优化措施,可进一步提高运输效率,保证服务质量,提升昆明东站的编组生产效能。  相似文献   

16.
铁路编组站阶段计划优化编制一直是铁路运输组织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其目标是为实现阶段计划的计算机自动编制和构建智能化编组站调度系统。迄今,在编组站阶段计划编制理论与方法研究上取得较多成果。在对阶段计划编制主要内容分析的基础上,对确定和不确定环境下的阶段计划编制以及阶段计划计算机编制与实现的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综述;并综合已有的主要研究成果,探讨编组站阶段计划自动编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为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应对事故预防、预控能力,推进安全风险深化应用,结合铁路运输生产作业过程的特征,提出基于工作危害分析法的铁路运输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方法,通过铁路运输作业分析和活动分解、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定控制措施与风险定期评价,实现对铁路运输生产作业过程风险的有效管控。利用该方法对某编组站调车作业过程实施风险控制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以提升铁路安全趋势分析能力,完善铁路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为重点,在深入研究铁路安全风险构成、风险量化评价方法、安全状态评价模型及风险预警模型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安全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设计。实践表明,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加强铁路安全风险的管理和预控能力,促进铁路安全管理的前移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9.
CIPS系统集信息集成、技术集成、功能集成、管控集成、系统集成优势,是目前全路编组站管理中,处于领先地位的应用系统。苏家屯站以CIPS系统为基础,全面开展CIPS系统在既有编组站改造的探索,从计划指挥入手,实现阶段计划自动编制、调车计划自动生成、车流自动推算、作业图表自动铺画,进而实现行车自控、调车自控、本务机车自控,大幅减轻工作量的同时,也提升了编组站的运输安全。  相似文献   

20.
结合重载铁路港口车站作业特点,以黄骅港站为例,设计重载铁路港口车站智能管控平台。该平台整合港口区域内既有作业系统资源,实现了作业计划自动编制和执行、作业过程自动追踪、作业人员实时定位、作业远程监控预警等功能。该平台已在黄骅港站应用,在降低作业人员劳动强度、降低生产作业安全风险、提高生产作业效率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黄骅港站的运输生产作业向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型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