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随着铁路装备技术的不断发展,高速动车组运营速度不断提高,针对高速列车轻量化技术,通过分析典型动车组的内装设计思路和结构,探讨高速动车组内装轻量化设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问题,并针对我国铁路运营特点和运行条件,分析我国铁路高速动车组轻量化内装的设计趋势,为进一步研究轻量化内装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设计建立高速动车组制动信息显示平台,论述制动系统在高速动车组控制系统中的重要性及高速动车组司机控制台显示器的组成及框架结构,设计高速动车组司机控制室的列车制动信息界面,实现高速动车组制动信息的实时性、智能化.  相似文献   

3.
密封系统是高速动车组齿轮箱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分析某种高速动车组齿轮箱试验中密封系统发生润滑油渗漏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最终成功解决润滑油渗漏问题,为以后类似高速动车组齿轮箱密封系统设计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空调工质的基本要求;总结了高速动车组空调常用工质为R22、R134a、R407C并阐述了其性质;分析了目前和谐号、复兴号高速动车组空调工质使用情况、全球变暖直接效应、维修成本大幅上升及工质可获得性差等问题,提出了高速动车组空调采用新型自然环保工质的必要性。通过分析CO_2工质的优势并与既有常用工质和其他自然工质的对比研究,提出了CO_2是高速动车组空调工质的选择方向。通过中车大连所45 kW CO_2空调系统的研发和在中车长客股份400 km/h高速动车组装车应用的实现,说明了CO_2工质用于高速动车组空调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马少坡 《铁道建筑技术》2013,(Z1):243-246,267
通过分析我国高速列车动车组牵引制动特点,在建立动车组牵引计算力学模型的基础上,利用VC++2005.net开发了适合于我国高速列车动车组的牵引计算仿真系统。在分析动车组受力组成的基础上,根据机械能增量与耗散力做功相等的结论以CRH3动车组为例,结合实际的线路条件说明了该仿真模型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
高速动车组在两个停车车站之间运行,如按照时刻表规定的运行时间计算的区间平均速度为目标速度,则必然晚点。如按照轨道设计限速运行,则必然早于时刻表到站。在这两个速度之间,存在一个“理想目标速度”能确保高速动车组准时到站。文中通过建立并分析高速动车组的能耗模型,认为高速动车组的能耗方程是速度的3次方。因此,通过迭代算法找到的“理想目标速度”,就能同时满足高速动车组准点到站和能耗最低两大要求。通过仿真对比,证明该节能算法完全能满足这两大要求。  相似文献   

7.
高速动车组的运行完全依靠电路控制来实现,如何快速简便地发现电缆故障点,是减少车辆安全隐患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不同领域电缆故障检测技术专利进行检索,分析适用于高速动车组电缆故障检测的技术热点和空白点,以促进高速动车组电缆故障检测技术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高速动车组车体振动特征及振动舒适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现有动车组跟踪试验数据,按不同工况以不同的分析方法,对现有动车组的车体振动特征及振动舒适度进行分析、评价和比较。总结现有高速动车组振动特性,提出高速动车组振动舒适度评价方法。最终针对现有高速动车组振动舒适度存在的问题,对下一阶段的高速动车组的优化设计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普速列车自动识别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提出高速动车组自动识别车载系统功能需求及系统构成,设计出能够与各型动车组信息设备相互匹配的自动识别车载系统拓扑结构,并分析研究自动识别系统车载设备与动车组信息设备之间的数据接口、报文结构、信息编码方式、数据交互关系及相互作用机理,给出满足高速动车组运用需求的自动识别车载系统布局实施方案,实现对动车组信息的远程在线读取,提高动车组运输组织效率。  相似文献   

10.
<正>由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戚墅堰所)自主开发的高速动车组齿轮箱已顺利通过中国铁路总公司技术方案和产品试用评审,高速动车组齿轮箱即将实现中国"智造"。齿轮箱是高速动车组十大配套技术之一,它能准确地将电机驱动功率按照一定的比例传递到动车组轮对上,是动车组最重要的传动环节之一。高速动车组齿轮箱不仅设计制造难度大,还有严格的准入评审制度。此次参与评审的专家组一致表示,戚墅堰所自主研制的高速动车组齿轮箱技术资料齐全,产品各项性能满足动车组制造企业的技术规范要求,与原型进口产品具有完全互换性,同意通过技  相似文献   

11.
根据对国外下一代高速动车组的调研,基于我国高速动车组的发展现状、关键智能技术,以及智能化高铁发展战略,提出未来高速智能化动车组将基于以太网技术、大容量车-地传输技术、智能化物联网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及辅助驾驶技术、旅客在途智能化服务技术、智能化运维技术、系统集成融合技术等的发展,在更智能化、更节能、更安全、更经济、更舒适...  相似文献   

12.
CRH380CL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制动系统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乔峰  亢磊  沈迪 《铁道机车车辆》2013,(6):10-13,33
介绍了CRH380CL新一代高速动车组的制动系统,重点阐述了制动系统结构、功能原理、设计计算和试验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综合检测列车是一种综合检测高速铁路质量达标的高速列车。在时速350 km中国标准动车组基础上,研发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配套先进的高速综合检测试验设备,同时研发代表新技术发展趋势的高速动车组关键系统平台,开展高速动车组新技术工程化应用及试验,进一步提升我国铁路安全综合检测技术水平和动车组技术水平。介绍了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研发的背景、总体目标、总体技术方案和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4.
针对高速铁路(简称:高铁)动车组部件故障诊断和预测的业务需求,依托动车组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PHM,Prognostic and Health Management)系统,在基于人工智能的高铁动车组智能运营维护(简称:运维)算法研究平台中构建高铁动车组智能运维数据分析系统。介绍了高铁动车组智能运维算法研究平台的架构,以及高铁动车组智能运维数据分析系统的数据处理流程和关键算法。并以高铁动车组客室空调为例,选取客室空调相关传感器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得到影响客室空调健康状况的特征,并对聚类结果进行健康度数据标注,作为客室空调健康评估模型开发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高速铁路的牵引计算与仿真对优化高速铁路线路设计、优化列车运行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少高速铁路牵引计算规范和动车组数据资料保密未公开等原因,导致对高速铁路牵引计算仿真与系统的研究较少。采用动车组特性曲线CAD矢量化法和程序开发相结合,解决了高速铁路牵引计算力学数据的有效获取。基于多质点模型,建立了动车组牵引力、制动力、列车阻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从牵引、惰行和制动三方面建立了动车组运动模型求解和运行过程计算算法。在此基础上,采用C#2010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了基于多质点模型的动车组牵引计算与仿真系统。实现了动车组数据和线路等数据的一体化管理;采用动车组编组等参数化设置,实现了不同参数下的高速铁路牵引计算与运行过程的完整仿真。  相似文献   

16.
高速动车组的零部件故障是由多种因素引起,故障诊断需要对多个环节及其相互影响规则进行分析判断。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在关联性发现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可以充分发现在高速动车组零部件故障与动车组实时状态的关联关系。本文介绍大数据挖掘、关联规则及Apriori算法等基础知识。将Apriori算法用于高速动车组故障诊断,发现故障规律,以生成强关联规则,为高速动车组诊断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从高速铁路的发展,新型复兴号动车组投入运营等情况出发,通过对现行高速铁路设计规范对于京张高铁股道有效长650 m的车站出站信号机设置的要求,以及相关研究试验等详细的分析,提出了4个高速铁路的车站出站信号机设置方案,对各方案的适应性进行分析。结合复兴号列车在京沈高铁试验段的试验和新型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的开行情况,对京张高铁出站信号机的设置进行了优化,京张高铁出站信号机的优化设置进一步提高高速铁路的安全性,实现到发线有效长的充分利用,进一步优化司机操纵,减少停车附加时分、提高工程经济性等,为京张高铁未来开行17辆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预留了行车条件,并为今后规范的修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高速铁路电分相采用锚段关节式电分相后,由于中性段长度较器件式增长,动车组停在分相区的概率大大增加,给动车组停在电分相无电区时的救援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根据我国已开通运营的京津、武广、郑西高速铁路关节式电分相结构,探讨动车组停在分相无电区后利用接触网开关救援办法,并对完善我国高速电气化铁路电分相设计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CRH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是高速铁路运营和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基础性环节,研究和开发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对于提高高速铁路运营和设计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依据业务需求,对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并重点探讨了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的计算模型、动车组操纵策略、动车组过分相计算等问题,提出了单质点和多质点相结合的简化计算模型,最后开发了动车组列车牵引计算系统的原型系统.  相似文献   

20.
以DJJ1型高速交流传动电动车组空电联合制动方案为例,介绍了动力集中型交流传动动车组的空电联合制动控制模式。同时,通过该电动车组在广深线上试验及运行数据的分析,阐述了其空电联合制动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