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6 毫秒
1.
肖柏青 《北京汽车》2013,(2):25-28,37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是汽车转向行业的发展方向,其中助力控制策略的选取在EPS中起关键性作用。根据简化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物理模型,建立转向系统和助力电动机相应的数学模型,选取转矩电流双闭环PID控制策略,建立了合适的助力特性曲线。在Simulink环境中建立相应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选取的电动助力转向控制策略提高了转向系统的稳定性、轻便性、跟随性和路感要求,验证了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正>电动助力转向(EPS——Electric Power Steering)系统因为其效率高、能耗少、污染小、提供变化的转向助力、具有合适的路感等诸多优点,正在逐步取代传统液压式助力转向系统,代表目前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方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EPS系统动力学分析EPS在机械转向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ECU、助力电机、减速机构、电磁离合器、传感器等附属机构。其工作原理是:位于转向柱上的转角传感器和转矩传感器时刻检测转向盘  相似文献   

3.
电动助力转向技术发展的新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EPS概述按照转向动力源来分,目前汽车转向系统分为纯人力转向和动力辅助转向,后者又经历了机械机构助力转向、液压助力转向和电动助力转向3个阶段。目前,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alPower Steering,EPS)已部分取代液压动力转向(Hydrau licPowerSteering,HPS),正成为世界汽车技术发展的热点。EPS是一种直接依靠电力提供辅助扭矩的动力转向系统,它用电动机提供助力,助力大小由电控单元(ECU)控制,系统主要由扭矩传感器、转角传感器、车速传感器(可与其他系统共用)、电动机、减速机构和电子控制单元等组成,其基本工作原理是:装在转向器上…  相似文献   

4.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H∞控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出系统模型,设计出鲁棒性好的H∞控制器,并在多种环境下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基于H∞控制的EPS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在改善转向系统操纵性的同时,可保证驾驶员能获得较满意的路感,从而获得较好的转向特性。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可靠性与故障容错性,提出了将闪存应用到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以提高EPS助力系统的可靠性,在传感器正常工作时在闪存中存储了汽车运行状态的传感器数据。传感器失效时,则从闪存中的数据库中得出与当前汽车运行状态相近的数据,提供给ECU。实现EPS系统性能不因传感器失效而丢失,以此提高EPS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为提高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可靠性与故障容错性,提出了将闪存应用到EPS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以提高EPS助力系统的可靠性,在传感器正常工作时在闪存中存储了汽车运行状态的传感器数据。传感器失效时,则从闪存中的数据库中得出与当前汽车运行状态相近的数据,提供给ECU。实现EPS系统性能不因传感器失效而丢失,以此提高EPS系统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历史,重点介绍了目前电动助力转向(EPS)的现状、EPS的结构特点及分类,讨论了各种类型EPS的特点,展望了EPS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对零部件供应商来说,电动助力转向(EPS)的技术挑战在于,如何达到并超越液压系统的操控感。最新的EPS技术--带式驱动EPS,尤其适用于前桥重量较大的车型,能够满足所有汽车细分市场对转向系统的高要求。  相似文献   

9.
奇瑞A3车转向系统使用一种机电一体化新一代汽车智能助力转向系统,即电动助力转向EPS(Electrical Power Steering)系统,具有结构精巧、紧凑、节能、环保等特点,汽车在不同工况下转向时,通过电子控制装置使转向助力电动机产生所需的辅助助力,达到操纵稳定、转向轻巧、行驶安全,使驾驶人行车有良好的路感。  相似文献   

10.
电子控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要介绍了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重点讨论一种新型的转向系统一电子控制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并同传统的转向系统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特性,阐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评价指标,指出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相似文献   

1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建模与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概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优点,建立了电动助力转向的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了比例控制策略和比例微分控制策略的不同控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在助力增益较大时,比例控制会引起转向盘振动,同时来自路面的高频干扰也容易传递到转向盘,使手感变差。比例微分控制引入微分环节,增加了系统的阻尼,通过调节微分系数,可以调节系统带宽,因而较好解决了转向轻便性、转向盘振动和抑制路面高频干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2.
概述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并介绍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特性的设计方法。在分析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各组成部分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Simulink与carsim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仿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助力特性较好地协调了转向轻便性和路感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电动转向系统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了电动转向系统的动态模型,应用控制理论,分析了该系统动态特性中的助力特性、随从特性、转向路感以及系统稳定所需的条件,讨论了主要参数的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动态特性分析及参数讨论对该系统的工程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电动汽车EPS助力特性对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在对EPS工作原理和助力特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EPS动力学方程,设计了一种能实现理想助力特性的PID控制器。基于MATLAB/SIMULINK对其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系统加入PID控制后齿条位移、方向盘转角及检测转矩相比无控制时运行更平稳,调节时间分别缩短0.2,0.4,0.4 s;前助力转矩阶跃响应呈高频波动,电机内部的波动现象明显改善,PID控制器对于EPS的助力特性具有更好的控制效果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陈利娜 《天津汽车》2010,(12):41-45
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EPS)可以在低速时减轻转向力,以提高转向系统的操纵稳定性;在高速时则可适当加重转向力,以提高操纵稳定性.文章介绍了EPS及其主要形式和布置方式,在分析汽车助力转向系统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转向特性对汽车操纵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具体EPS实例,介绍了电子控制动力转向系统的4种控制形式,为动力转向系统软件开发及实物研制提供了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电动助力转向(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以STM32F103VET6单片机为核心的永磁同步电机电动助力转向控制器。介绍了其硬件组成及软件结构,并采用矢量控制对永磁同步电机进行了闭环电流控制,且可以通过CAN总线实现EPS与整车的数据传输。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硬件在环试验,试验结果证明了硬件设计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在电动转向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电动转向系统助力特性存在非线性的特点,应用多层前向神经网络,对电动转向系统全车速下的助力特性进行拟合。文中设计了多层前向神经网络结构,并采用基于综合目标函数的二阶学习算法对其进行离线学习,最后在电动转向综合试验台上实现在线控制。系统实现了全车速范围的非线性转向助力,克服了转向助力盲区。  相似文献   

18.
基于径向基神经网络的EPS助力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汽车助力转向系统的发展历程,并对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进行分析。在总结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种基于径向基(RBF)神经网络的EPS助力特性研究方法。通过径向基神经网络的学习和训练,对理想的助力特性曲线进行拟合和预测,得到非常理想的新曲线。学习的结果说明,径向基神经网络在学习和预测方面功能强大,应用此控制策略,对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一部2012款卡罗拉电动转向系统(EPS)的构造,工作原理,分析该车出现转向困难,组合仪表上P/S警告灯亮起故障的原因,并提出解决故障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现有的各种助力控制策略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基于传统控制理论设计的电机控制策略与系统性能的关系,其中包括电流闭环PI控制器的参数设计及电流给定算法设计。最后,将这些基于简化线性系统模型的控制设计结果应用于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非线性仿真模型之中,仿真结果证明了这样的控制设计有效,在这种简单的控制结构下,系统的控制性能也能达到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