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Ramsis的微型汽车驾驶员舒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SAE相关标准,针对某微型汽车,应用Bomais建立了驾驶员人体模型.通过对GB95%男性驾驶员和GB5%女性驾驶员驾驶姿势、踩下加速踏板、换上1挡、换上倒挡时的舒适性分析发现,依据该微型汽车设计的人体布置参数基本满足了设计要求,GB95%男性驾驶员身材尺寸在驾驶员座椅可调尺寸范围内,GB5%女性驾驶员身材尺寸也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驾驶员等待时间阈值是分析礼让行人合理时间的重要参数,是减少非信号交叉口人车冲突,提升道路通行能力的重要条件.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研究驾驶员放弃等待时间的影响因素,并基于非集计价格敏感度分析法(KLP)建立驾驶员等待时间阈值模型,利用昆明市驾驶员让行意愿调查数据进行标定.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人格类型、性别和教育程度对驾驶员放弃等待时间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影响;驾驶员年龄、职业和收入对驾驶员放弃等待时间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影响.驾驶员主观合理等待时间为16.4 s、等待时间阈值为23.2 s,与驾驶员意愿等待时间的50% 分位值和85% 分位值相吻合.同时,不同人格驾驶员的主观合理等待时间差异较小,而相应的等待时间阈值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3.
草原公路线形诱导标志在指示曲线路段道路线形变化、诱导驾驶员视线、缓解视觉单调感、提高行车安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选取草原公路不同曲线路段,利用眼动仪采集7名驾驶员的眼动指标,筛选得到5名驾驶员的能清晰描述眼动变化规律的有效数据,并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眼动响应敏感指标,得出不同因素对驾驶员眼动指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瞳孔直径对是否存在线形诱导标志、驾驶员性别响应敏感;扫视幅度对线形诱导标志设置位置响应敏感.不存在线形诱导标志时,驾驶员的平均瞳孔直径大于存在线形诱导标志时驾驶员的平均瞳孔直径0.09 mm;而存在线形诱导标志时,驾驶员的瞳孔直径变化幅度较大,平均变化率相差近0.5%.线形诱导标志设置在道路左侧时,驾驶员扫视幅度幅值较大,相比线形诱导标志设置在道路右侧时驾驶员的扫视幅度高2.59°,平均变化率相差1.3%.女性驾驶员在线形诱导标志引导路段的平均瞳孔直径比男性驾驶员大近0.25 mm,瞳孔直径变化幅度明显,平均变化率相差0.7%.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饮酒对驾驶员视觉信息收集的影响,验证酒后驾车判断标准的可靠性和合理性,利用UC-win/Road软件搭建虚拟道路交叉口场景,组织20名驾驶员在饮酒前后进行模拟驾驶试验,使用呼吸式酒精检测仪对驾驶员体内酒精浓度进行检测.对驾驶员进入5个交叉口前后的7种视觉指标进行对比和显著性差异分析,并根据饮酒前后指标变化情况计算驾驶员指标衰退率,建立各指标衰退率与体内酒精浓度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驾驶员饮酒后6种视觉特性指标均出现显著变化,在相同时间和场景下注视次数减少12.3%,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增长11.6%,且注视区域更加集中,扫视幅度减小14.1%,眨眼次数和持续时间分别增加10.7%和16.4%.与直行相比,驾驶员在交叉口转向时注视和扫视指标的变化幅度更为明显.当被体内酒精浓度在20~60 mg/100 mL范围时,3种视觉特性指标衰退率在5%至20%之间,且随体内酒精浓度呈递增趋势,其中眨眼指标受试验时间影响较大,其衰退程度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驾驶员的正确操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工作能力.所谓工作能力是指驾驶员的正确判断能力和操纵能力.当驾驶员疲劳时,工作能力就会大幅度下降.根据统计资料,驾驶员连续驾车12小时后发生严重交通事故的概率是连续驾车8小时的1.5倍;此外,连续工作7小时以上的驾驶员所造成的交通事故数约占交通事故总数的1/3以上.统计资料还表明40~70%的交通事故与驾驶员疲劳有关.  相似文献   

6.
驾驶员行车过程中80%以上的交通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得的,道路视觉环境对安全行车的影响很大.文中从驾驶员的视觉角度出发,论述了行车中驾驶员视觉环境的主要内容、范围和特征,说明了道路视觉环境对驾驶员心理、行为及安全行车的影响;提出在道路设计与改造中应充分考虑驾驶员视觉特征与道路视觉环境对驾驶员的影响,合理设计道路、交通设施和道路景观等交通环境要素,为驾驶员提供一种宜人的道路环境,以利于安全行车.  相似文献   

7.
李国松 《驾驶园》2008,(9):70-73
驾驶员的不良心理与交通事故发生率密切相关。据统计,全国40%-50%的恶性重大事故是由驾驶员不良心理造成的。因此,驾驶员要开好车、不出事.确保行车安全,必须要克服以下不良心理: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江苏沛县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县机动车数量和驾驶员人数增长迅猛,截至2000年上半年,驾驶员人数就达13953名.其中,个体车辆驾驶员占95%,而交巡警警力却保持原有水平.由于大部分个体驾驶员处于无组织状态,缺乏必要的日常安全教育,交通违章现象屡禁不止,交通事故呈上升趋势.针对这种情况,沛县交巡警大队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决定走社会化交通管理之路,加强对驾驶员的管理.于是,他们于1999年11月成立了机动车驾驶员管理协会.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驾驶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应清醒地认识到,由于驾驶员的思想麻痹、违章操作以及判断失误所引发的交通事故还时有发生.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交通事故80%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笔者在交通管理部门看到一组数字:在大量汽车肇事驾驶员中,刚刚学会开车的新驾驶员占23%,老驾驶员占12.6%,而驾龄在2年左右的驾驶员占64.4%。鉴于此,有人从"半瓶水晃荡"的俗语中生发出"半瓶水驾驶员"的戏称。  相似文献   

11.
脾气暴躁脾气暴躁的驾驶员感情容易出现较大波动,易驾"英雄车"、"斗气车"、"冒险车"等.有关研究机构对750名肇事车驾驶员的心理性格进行了调查测试,其中5%的肇事驾驶员属于脾气暴躁型.  相似文献   

12.
据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和驾驶员数量迅猛增长,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7.3%和12.4%,与此同时,交通安全形势日益严峻,道路交通违章、肇事问题突出,尤其是新驾驶员交通肇事居高不下,驾驶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为此,公安部在总结驾驶员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1996年颁布的驾驶证管理办法和驾驶员考试办法进行了修改.为了确保修改后的办法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2003年1月9日公安部通过媒体向全社会公布修改后的两个办法,广泛征求意见.希望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积极发表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驾驶员在行车过程中,由视觉获得的信息占全部信息的80%以上,所以驾驶员的视觉机能对行车安全影响很大.那么夜间行车安全更与视觉息息相关.下面说说夜间行车视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俗话说:"早上吃好,中午吃饱,晚上吃少".但据调查表明,大约有1/4的驾驶员不吃早餐,有1/2的驾驶员对吃早餐马马虎虎.其实,这样不仅影响身体健康,还容易导致发生车祸.有关部门针对126名不吃早餐的驾驶员进行调查,结果发现,其中有29%的驾驶员是由于低血糖而发生过交通事故的,因此呼吁:不吃早餐莫开车.  相似文献   

15.
道路交通设施的设置状态不良会引起驾驶员行为不当而造成事故.为了合理设置交通设施,提高驾驶安全性,进行了现场调查和试验,分析了交通设施对驾驶行为影响的7个方面.问卷调查侧重于交通设施的设置对不同驾驶员行为的影响,现场试验则针对特定路段进行驾驶行为的视频记录和分析.试验结果与路段交通事故数据联合分析发现,因道路交通设施设置不良而导致驾驶员行为事故的比例约占24%.合理设置设施的位置、数量、形式,使其符合驾驶员心理,可以提高驾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在真实城市道路环境中进行实车试验,运用EyeLink Ⅱ型眼动仪对驾驶员眼睛运动进行了监测记录,统计分析了眼动行为的5个主要表征参数.结果表明:在城市交通环境中,驾驶员大约80%的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在0~300 ms之间,73.5%的扫视幅度小于3°,85%以上的扫视速度在0~100°/s之间;驾驶员的水平注视位置以中部区域为主,但更多关注左侧交通流和交通设施,垂直注视位置以中部偏下区域为主,主要关注车辆前方中近距离;驾驶员单次注视持续时间呈近似对数正态分布,扫视幅度呈近似指数分布,扫视速度呈近似对数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17.
为综合考虑车队安全氛围与驾驶员多种个人特征对公共汽车交通事故发生的影响,设计了营运驾驶员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车队的安全氛围,驾驶员的个人信息、健康状况、睡眠状况、驾驶行为与驾驶愤怒.对公交客运企业的13个车队,共计844名驾驶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双层Logit模型用于分析车队特征与驾驶员个人特征对事故风险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车队层面,安全氛围对交通事故发生有显著影响,可解释约9.2% 的模型方差;在个人层面,驾驶员年龄、在所调查企业工作的时间、睡眠状况、普通违规行为、侵略违规行为、失误驾驶行为、积极驾驶行为以及驾驶愤怒对交通事故发生均有显著影响.基于随机森林中的平均准确度下降方法对显著变量的相对重要度进行了排序,结果显示,驾驶行为与睡眠状况是对驾驶员事故发生贡献最高的因素,车队安全氛围次之;其中4类驾驶行为对事故的累积贡献率为68.2%.研究结果可为公交客运企业安全管理与驾驶员安全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安全教育应给予对事故贡献度高的因素教育优先权.   相似文献   

18.
一、项目背景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汽车已广泛进入普通国民家庭,随之而来机动车驾驶员数量迅猛增长,截至2012年6月底,全国机动车驾驶员数量达到2.47亿,与2011年年底相比,新增驾驶员1143万人。其中,汽车驾驶员为1.86亿人,占机动车驾驶员总数的75.3%。3年以下驾龄的驾驶员有9471万人,占全国机动车驾驶员总数的38.34%。其中,驾龄不满1年的驾驶  相似文献   

19.
交通诱导信息对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影响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变信息板通过向驾驶员发布实时路况信息,诱导驾驶员选择合理路径.影响驾驶员路径选择行为的因素是多元的,包括驾驶员个体属性、道路属性、可变信息板属性等.使用RP调查获取驾驶员行为数据,探讨交通诱导信息对驾驶员行为的影响.分析表明,交通诱导信息对驾驶员行为影响较大.在驾驶员个体属性中,驾龄和道路熟悉度对驾驶员行为影响最大;道路属性中,驾驶员对拥堵状态最为敏感;VMS信息中,年长的驾驶员偏好实际交通信息,年轻的驾驶员偏好驾驶建议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乘客对摩托车事故的影响,基于2014年湖南省摩托车事故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和二元逻辑回归方程,分别从载客倾向性、事故责任认定、事故类型以及事故严重程度4个方面,全面研究搭载乘客对驾驶行为及交通安全的影响,并总结出相应的安全改善措施.结果表明:①与其他年龄阶段的驾驶员相比,16~24岁之间的驾驶员载客现象更为普遍;②良好的照明条件和平峰时段会增加载客现象的发生;③与未搭载乘客的驾驶员相比,搭载乘客的驾驶员对事故的发生承担主要责任的比例降低48%,发生严重/死亡事故的比例降低20%;④载客事故中,单车事故比例比多车事故比例低54%,女性、幼年以及老年乘客搭乘摩托车时,驾驶员发生严重事故的比例比搭载其它乘客时低30%~50%,事故严重程度也更轻.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出有依据性、针对性的措施,减少摩托车事故风险、降低事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