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深圳市交通综合治理实践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积极应对机动化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有效改善中心城区的交通拥堵状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深圳市前后开展了四轮交通综合治理.首先阐述了交通综合治理的工作目标与基本原则,根据四轮交通综合治理阶段的交通特征与问题,系统分析了各阶段交通综合治理采取的治理策略和主要改善措施.总结提出了深圳市交通综合治理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以...  相似文献   

2.
扬州老城区已有2500年的历史,老城布局工整、脉络分明,功能完备,迄今仍然作为扬州市的核心地区担负着重要的城市职能.随着城市经济和机动化交通的快速发展,与国内其他城市中心区一样,扬州老城也出现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秩序混乱等一系列由交通引发的问题.从分析老城用地情况、居住人口出行特征等出发,重点立足于道路网络、公共交通与静态交通三个角度,分析了引起老城区交通拥堵的种种原因,本着疏解老城功能、保护历史风貌的原则,初步提出了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的几点策略.  相似文献   

3.
重庆市作为典型的组团、多中心布局的山地城市,其城市交通拥堵与其他大城市相比既具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从分析重庆市城市交通现状出发,找出重庆城市交通拥堵的七个主要原因,并从交通规划、交通供给、公共交通、交通组织与管理、交通需求管理、交通宣传教育、建立专责机构等七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缓解对策,对于其他城市处理交通拥堵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锋  陈永茂 《城市交通》2011,9(2):15-21
交通拥堵日益成为制约中国大城市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民生问题,迫切需要把握拥堵原因并快速采取应对措施.首先,从交通工程技术指标、出行者可接受程度以及拥堵影响范围控制角度,对严重交通拥堵进行界定.围绕结构性、一般管理及个体机动交通需求增长与管理三方面,提出一种简单明了的严重交通拥堵评估分析方法.选择城市交通发展若干具有战略性或...  相似文献   

5.
为缓和城市用地资源与交通资源之间的矛盾,缓解旧城区交通拥堵,以重庆市渝北区两路旧城区为例,分析旧城区交通运行现状及面临的主要交通问题。在尊重旧城区历史原貌的基础上,从完善路网体系、新增分流通道、地下空间利用、挖掘内部交通潜能、改善绿色交通出行环境、优化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交通改善思路和具体改善方案。从优化供给和调节需求两方面对两路旧城区进行交通改善,旧城区交通拥堵问题得到缓解,交通运行秩序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6.
张军  曹莎  田锋 《交通标准化》2014,(15):15-18
受用地等条件约束,缓解大城市成熟地区的交通拥堵难以再采用粗放式的增加交通设施供应的方式,而必须通过精细化的交通改善,充分挖掘既有设施潜力,提高交通效率.在深入剖析大城市成熟地区交通拥堵原因的基础上,以合理分配交通资源和地块交通组织为切入点,从交通设施和交通组织等方面提出大城市成熟地区精细化交通改善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任其亮 《交通标准化》2009,(13):163-167
重庆市作为典型的组团、多中心布局的山地城市.其城市交通拥堵与其他大城市相比既具有共性也有其特殊性。从分析重庆市城市交通现状出发,找出重庆城市交通拥堵的七个主要原因,并从交通规划、交通供给、公共交通、交通组织与管理、交通需求管理、交通宣传教育、建立专责机构等七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缓解对策,对于其他城市处理交通拥堵问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广州市先后实施了交通拥堵点及片区治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试行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等一系列交通改善措施和政策,交通改善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现阶段广州城市交通存在中心城区功能和人口高度集聚、机动车高强度使用、交通资源与机动车不匹配等问题,亟须采取综合性交通改善措施。一、交通拥堵成因1.交通设施与城市空间不协调交通和城市空间布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必须统筹协调才能有效推  相似文献   

9.
为减少或避免高强度开发地区未来可能遇到的交通拥堵问题,在规划初期应明确其交通发展模式.以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例,分析城市与区域中心开发中的关键问题,以目标为导向,确定各类交通方式的合理规模,探讨可行对策,最终确立适宜的交通结构,并把规划方案反馈于城市与区域中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利用Logit模型研究...  相似文献   

10.
马车时代的交通拥堵 早在130年前,处于马车时代的英国伦敦中心区域的部分路段出现了交通拥堵,表现形式是个体马车、步行和极少量的公共马车在没有任何交通标志标线的道路上混行.拥堵的主要原因是载人少的私人马车发展太快,私人马车大规模使用而且缺少有效的管理措施,个体马车与其他交通方式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即使以马车和步行为主的慢速交通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11.
城市交通拥挤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针对中国城市的交通状况,对交通拥挤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首先从交通拥挤的概念入手,对城市交通拥挤的成因进行了系统整理,将其分为四类:车辆影响、交通需求、交通设施和非机动车流,并详细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拥挤的两种类型--周期性拥挤和非周期性拥挤--各自产生的过程以及各成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考虑了国内城市与发达国家城市所不同交通流的状况,主要是行人流和非机动车流对于交通的影响,并对此进行了分析,为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冰雪条件下交通流的饱和流率、平均车头时距和平均行程车速等交通参数的调查,分析了冰雪条件对路段交通流特性的定量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综合分析法,选取平均行程速度和饱和度等指标,建立了冰雪条件下路段交通拥堵状态识别模型。并结合正常条件下的交通参数拥堵阈值和冰雪对交通流的定量影响,给出了确定冰雪条件下各状态指标的拥堵阈值的方法。最后利用哈尔滨市红旗大街实际调查数据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3.
交通拥挤的社会成本可分为生产成本、使用成本、时间耗费成本及外部成本,本文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对使用成本和时间耗费成本做了定量分析,给出了计算公式,并通过对大连市西南路某路段在拥挤时段的调查,计算出了居民出行时间成本的损失和城市交通使用成本的损失,这一结果可以推广到整条道路或区域路网,从而为城市交通的良性发展和减少经济损失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改变拥挤对策讨论庞杂无序、实效有限的状况,全面检索并总结了城市交通拥挤对策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将其归纳为时间、对象和技术三维结构模型,阐释了这三个维度上的代表性对策。从问题根本性和现实特性出发,提出了设计和实施交通拥挤对策的基本理念、总体目标和约束条件,归纳了四项综合对策。对策的设计面向交通拥挤的根本性特征和现实性焦点,并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实施交通拥挤对策的关键技术和方法,涉及公交系统设计从满负荷公交向舒适公交转变、落实智能交通系统实效性的重点、以交通管理效能反向约束前导的规划建设环节等。  相似文献   

15.
试论武汉市绿色交通现状及应对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交通就是发展一套多元化的都市交通工具,以建立减低交通拥挤、降低污染、节省费用的交通运输系统。绿色交通的主旨是减少个人交通工具的使用,提倡大众运输,改良与开发替代燃料与车辆系统,鼓励非机动车辆的出行方式。武汉要率先在中部崛起,实现绿色交通势在必然。其应对措施就是高度重视交通规划和建设,在推进道路交通向"通"与"畅"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展以轨道交通为先导、以电车为基础及常规公交快线为主体的快速客运交通系统,加强交通管理,提升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6.
高宏岩 《北方交通》2011,(10):59-61
探讨了利用手机定位技术实现交通参数采集新技术,构建了基于物联网的高速公路拥挤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结构框架,并对组成结构中的感知层、网络层、处理层和应用层进行了阐述。基于决策支持系统结构框架,对系统实现的功能进行了描述。最后探讨了系统开发和实现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分析城市交通问题,运用因果关系图及系统流图剖析城市交通拥堵的因果反馈关系;从注重城市公共交通规划、合理道路资源以及减轻环境污染等方面突出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城市配送是城市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造成城市环境和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政府交通管理部门为了减少货运车辆对城市交通的干扰和缓解交通拥堵,对驶入城区的货运车辆实行交通管制政策,城市货运交通管制政策包括限行时间窗和限行区域两个表征指标.本文在分析城市货运交通管制条件下城市配送优化问题主要因素和问题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城市货运交通管制情景下城市配送多目标优化模型,并对模型目标做了单一化处理.最后,本文给出模拟案例分析,对不同城市货运交通管制情景下的城市配送优化综合效益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城市货运交通管制政策可以有效降低货运车辆对城市中心购物环境和城市交通的干扰,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但也会增加城市配送成本和环境污染,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城市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9.
在环形交叉口增加信号控制设备对改善交叉口拥堵和混乱有积极意义,但会导致车辆行驶不连续.针对这一问题,探讨既可保障连续行车又可适应各进口道流量变化、提高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方法.利用交织理论模型和间隙-接受理论模型计算不同车道数、不同环行流量下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提出提高环形交叉口通行能力的两个方案:改变环岛半径和平移环岛...  相似文献   

20.
A main reason for congestion pricing is the external cost of congestion.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the external costs that the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brings are the basis of congestion pricing. Firs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duction mechanism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travelers overlook the negative externality of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and then join the congested queues. Then, the external costs of traffic congestion are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extra travel time cos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osts, traffic accident costs, and fuel consumption costs. Consequently, an intensive study on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s for those four external costs is made. Also, a sample case is introduced to prove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It supplies a base for the implement of urban road congestion pricing and other travel dem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