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针对某框架结构进行了在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共同耦合作用时的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特性和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是否考虑桩-土-上部结构共同耦合作用时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对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影响;考虑桩-土-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后柱应力在不同的楼层有放大现象,按折减系数方法来考虑相互作用并非总是安全和合理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弹塑性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针对某框架结构进行了在地震作用下桩-土-上部结构共同耦合作用时的上部结构弹塑性动力特性和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是否考虑桩-土-上部结构共同耦合作用时的弹塑性地震反应分析对计算结果有较大的影响;考虑桩-土-上部结构共同作用后柱应力在不同的楼层有放大现象,按折减系数方法来考虑相互作用并非总是安全和合理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弹塑性地震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梁式桥地震设防应注意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常规梁桥下部结构、上部结构、梁体及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反应进行了论述,并对采取的相应梁桥抗震设防措施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梁桥的设计施工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上部结构层间刚度相对较小、垂直荷载也较大的多层框架结构,其所采用的多层橡胶垫的橡胶总厚度较大,可能产生明显的竖向变形,因而导致结构摆动.对基础隔震体系进行了平摆动结构模型分析,推导了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平摆动的运动方程,采用Matlab编程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结构考虑摆动时顶层位移反应与不考虑摆动时相差较大;结构底板转动刚度和隔震层阻尼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多跨长联连续梁桥的抗震设计中,固定墩在强震作用下需要承担上部梁体绝大部分的惯性力,固定墩需要较大的设计截面及较多的配筋,而活动墩的强度未能得到有效的利用。针对这一情况,文章结合渑垣高速黄河特大桥,通过对比设置不同固定墩情况下的结构地震响应,确定合理抗震结构体系。采用结构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主桥有限元模型,对比应用速度锁定装置前后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速度锁定装置可使活动墩参与顺桥向地震荷载分配,有效降低了固定墩的地震响应,使得主墩受力更加均匀,明显提高了结构整体抗震能力。  相似文献   

6.
曲线桥梁在水平地震作用下,上部结构在两个主方向上的地震反应会产生耦合现象,该现象主要为梁端的横向位移和桥面板的面内转动;通过对简化的单跨曲线桥模型进行弹性时程分析,研究曲线桥在弦线方向的地震输入下的转动机理,并比较不同曲率半径下曲线桥的地震反应;讨论主梁-桥台相互作用对桥面板转动的影响,应用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不同曲率的...  相似文献   

7.
针对大震作用下带拱式转换层高层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了该结构楼层侧移、楼层剪力、薄弱部位及塑性铰分布等,表明:转换层相邻上下两层及转换层下弦杆跨中为结构薄弱部位.为了在罕遏地震作用下,结构塑性铰能够合理分布,达到“大震不倒”,对该结构薄弱部位应采取加强措施,并对此进行了动力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加强后结构薄弱部位转移到转换层上部楼层中,且结构塑性铰分布较合理,由此提出该结构底部柱承载力增大系数:当Ⅰ类场地时为1.3,Ⅱ类场地时为1.9,Ⅲ类和Ⅳ类场地时为2.2;转换层相邻上部柱承载力增大系数为1.25;转换层下弦杆跨中承载力增大系数为3.5.  相似文献   

8.
考虑了实际地层、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采用瞬态动力时程分析法对不同横排间距直桩码头的水平地震荷载响应进行了分析;研究了码头结构在真实地震记录加速度作用下的位移、加速度、最大等效应力、剪应力以及桩的等效应力、弯矩变化规律.计算表明,横排间距平均每增大2 m:码头上部结构最大等效应力增大约9%~12%,码头上部结构最大剪应力增大约12%~15%,码头桩基的最大等效应力增大约8%~9%,码头桩内的弯矩增大约10%.随着桩间距的增加码头抗扭性能增加了,因此上部结构内力增量大于桩内内力的增量,而且整体码头结构跨间距增加到11 m时桩内等效应力接近屈服强度,但未出现应力集中屈服区,桩顶铰接后大大减小了地震的动力危害,可以把横间距增加到11 m.横排间距增大会使面板上产生较大剪应力,最大剪应力发生在面板与纵横梁形成的交角处,应对其采用局部加固的优化设计.研究成果可为深海码头结构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北京地铁28号线京广桥站地下结构为工程背景,介绍了车站换乘厅结构所处的水文地质情况及结构设计方案,采用数值模拟的手段对结构施加地震荷载,分析考虑了土与结构相互作用SSI(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效应下的车站换乘厅主体框架结构、地连墙以及桩基础的结构动力学响应。结果表明:(1)在车站换乘厅的框架结构中,底板所受内力大于顶板内力结果;车站换乘厅的下部地连墙所受到的内力均大于上部地连墙的内力结果;桩体承担的剪力均大于上部结构的剪力值。(2)三条地震波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结果均小于1/550,符合规范要求;在两条自然地震波作用下的顶点位移均呈现出“平稳-振荡-收敛”的变化趋势,而人工波作用下的顶点位移呈现出了一定的“振荡-收敛”趋势。虽然与自然波相比无平稳阶段,但是人工波作用下的顶点位移时程整体波形较为均匀。(3)三条地震波作用下的结构基底剪力与地震波的加速度浮动有关。考虑SSI效应后地铁车站换乘厅结构的地震响应更加真实,可以帮助工程中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为适应材料因温度等因素的变化而产生的横向伸缩变形及其对结构的影响,通常梁体与挡块之间会留有一定间隙。针对城市高架桥中梁体与挡块在强震作用下的横向碰撞现象,建立了考虑上部结构与挡块间偏心距和支座非线性的横桥向单墩碰撞模型。采用非线性地震反应时程分析方法,研究了初始间隙及其大小对桥梁结构横向地震反应的影响,并评估了设置橡胶缓冲垫后的防撞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高架简支梁桥横向间隙处的偏心碰撞放大了桥墩的地震需求,通过在挡块内侧安装橡胶缓冲垫,可以大幅减小间隙处的碰撞力,将有效改善桥梁结构的横向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1.
匝道桥的计算方法及设计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级公路互通立交中的匝道桥由于受线形及纵坡限制具有斜、弯、坡、异形等特点。故相比于直梁桥的“弯、剪”作用,匝道桥处于“弯、剪、扭”的复合受力状态。在结构计算时应考虑复合受力状态;设计的上、下部结构也应采取有利于“弯、剪、扭”的措施。文章结合具体工程实际,介绍此类桥梁的结构计算方法及主要设计要点,以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2.
结合各型跨河桥梁的上部结构、下部结构和地基的构造特征及相互相连接性状, 以经典碰撞力学理论为参照, 对水面漂浮物、船只等外物与桥梁下部结构的碰撞进行了力学模型的模拟设想, 为项目深化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上部结构、下部构造及基础工程的造价对比分析,详细介绍了20 m与25 m箱梁,25 m与30 m箱梁,30 m与35 m箱梁以及35 m箱梁与40 m T梁4种不同跨径组合桥型方案的经济技术指标对比情况,得出各种跨径组合的造价指标优劣情况,为高速公路设计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桥梁选型应综合考虑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考虑上部结构和下部结构的重点要求,在满足承载能力的前提下整体把握,选出最优结构,找出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沈阳市胜利大街桥主体结构的外观检测,对桥梁的桥面系、上部结构、下部结构进行综合评价,提出维修及加固建议.  相似文献   

16.
结合永吉高速公路桥梁特点,详细介绍山区高速公路桥梁的结构设计,上、下部构造宜采用的型式以及桥梁设计的一般原则,可为相关项目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首先阐述了桥梁加固的意义、目的和要求,结合桥梁加固的特点,简要的说明了桥梁加固的思路,提出了桥梁上下部结构常用的加固方法以及加固后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赵云鹏 《北方交通》2008,(4):139-142
结合某主线上一座2×30 m现浇连续预应力混凝土葙梁桥的工程实例,较详尽的介绍了该桥的设计和构造特点、上部结构计算及上下部构造设计,并结合实际针对设计时应考虑的一些因素进行了较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杨东 《北方交通》2011,(3):43-46
结合汶川地震桥梁损害,强调桥梁抗震设计应坚持"最强设计原则",对地震造成的上部结构、支座、下部结构、基础损害及震后次生灾害引起的桥梁损坏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同时将部分措施应用到山西省繁峙至大营高速公路桥梁的抗震设计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