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利用随机森林算法,通过组合多棵基于随机向量的决策树对电力系统的暂态稳定性分类,提出了一种暂态稳定评估模型.在IEEE 16机和IEEE 50机测试系统进行的仿真验证了该模型对暂态稳定评估的有效性,其评估性能较经典决策树算法、人工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和K最近邻方法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2.
带并联电抗器补偿的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功率损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两端带并联电抗器补偿的长距离输电线路的功率损耗问题,以长距离输电线路等效电路与并联电抗器无功补偿容量分析为基础,分析了空载时线路电流电压分布.获得了两端安装并联电抗器条件下,传输功率变化时,不同长度的超高压500kV线路功率损耗变化的数值模拟曲线.分析结果表明:随着传输功率的增大,线路的功率损耗相对值随之增大;两并联电抗器的线路间隔长度增大,线路功率损耗相对值也将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3.
针对现有文献在度量我国金融稳定性指标体系上的缺陷和不足,文章通过建立一个金融体系的综合稳定指数,以2004年-2011年相关数据为样本对当前我国金融稳定水平进行测度。研究发现2004年以来,我国金融体系总体较稳定,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金融体系在2008年4季度稳定性最弱,2009年稳定性上升,2010年以后我国的金融稳定性又趋于下降。文章度量的金融稳定综合指数与我国的金融运行情况有很高的匹配度。实证分析的结果更进一步验证和说明金融稳定综合指数度量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By combining the time-history response analysis and the eigenvalue buckling analysis,this paper developed a computational procedure to study the elastic dynamic stability of a transmission tower by APDL language in ANSYS.The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input directions of seismic excitations and damping ratio on the elastic dynamic stability of tower were discussed.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were obtained:(1) Longitudinal direction of the transmission lines is the worst input direction of seismic excitation for the transmission tower.(2) Dead load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critical load and the occurrence time of buckling.(3) Vertical input of seismic excitations has no great effect on the 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transmission tower.(4) Damping effect has an influence on the dynamic stability of the transmission tower; however,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dynamic buckling is not changed.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高渗透率光伏并网导致船舶电力系统等效转动惯量降低,静态和暂态稳定性恶化的问题,以中国首艘集成并网光伏电力系统的“中远腾飞”轮汽车滚装运输船为研究对象,根据船舶电力负荷计算书和电气系统图建立了船舶并网光伏电力系统仿真模型;光伏并网逆变器采用恒功率控制策略,对比了牛顿-拉夫逊、XB快速解耦、BX快速解耦、龙格-库塔、Iwanoto和简单鲁棒算法在系统潮流分析中的效果差异;对比了8组仿真算例,研究了不同光伏渗透率下系统的静态稳定性,分析了光伏并网运行中连续负载和艏侧推器顺次启动过程对系统暂态稳定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牛顿-拉夫逊法的迭代次数仅为4次,动态仿真时长仅为Iwanoto算法的10.4%,其他6项评估参数与多种算法结果均值一致,在6种方法中最适于计算强耦合刚性电力系统潮流;随着光伏渗透率的提升,其系统的总有功和无功功率损失呈增长趋势,尤其当渗透率超过33.36%时,无功功率损失是有功功率损失的10倍;21.32%渗透率下,与同步发电机组相同功率等级的动力负载启动将导致船舶电力系统同时出现暂态功角和电压失稳;并网型光伏系统能够快速补偿船舶电力系统的低频振荡,但不能在维持或恢复船舶电力系统暂态稳定过程中起到有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速公路项目建设中社会稳定风险量化评估的问题,设计措施影响系数,提出防范和化解措施前、后风险的量化方法。利用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得到的数据,简单有效,丰富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的应用实践。  相似文献   

7.
随着电网进一步互联互通,大停电事故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大. 电力系统脆弱线路的辨识对预防连锁故障发生、保障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为此,综述了目前电力系统脆弱线路辨识的研究方法. 将近年来电力系统脆弱辨识方法的相关研究成果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基于电力系统状态分析,以潮流计算和电网动态特性为核心,介绍了熵理论法、连锁故障模拟法、风险评估法、能量函数法和强化学习法5种方法在电力系统脆弱线路辨识中的应用;第二类以复杂网络理论为背景,详细归纳了改进介数法、最大流理论法和对偶图法在电力系统脆弱线路辨识中的应用. 然后分析了现有方法具有兼顾系统结构和状态、考虑系统静动态特性的优点,以及缺乏考虑源荷不确定性,仅仅考虑单一线路脆弱性的不足. 最后,结合电力系统发展需求,提出了考虑新能源并网、移动冲击负荷接入、基于数据驱动以及组合脆弱线路辨识为下一步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武俊杰  黄涛  龚平  刘佳 《交通标准化》2010,(23):198-202
根据铁路客运专线建设期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特点,提出生态影响评价内容,采用目标分解法、调查研究法和压力-状态-响应模式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共包括生态影响、环境影响、景观影响和社会经济及资源利用影响4大类19个基础指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用线性加权的方法确定综合评价结果,对客运专线建设进行生态影响综合评价。以合福客运专线福建段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工程建设期会对环境产生较弱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供电距离是衡量一个牵引系统供电能力的重要指标,对系统的稳定、经济运行具有现实影响. 城轨交流供电系统采用电缆结构的牵引网,具有稳定、大容量输电的突出特点,因此量化研究该系统供电距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推导的角度对系统极限供电距离进行分析,根据系统的电路拓扑特点,理论推导系统牵引网阻抗、单车多车时牵引网电压损失、钢轨电位. 首先从牵引网采用架空线与电缆时的自然功率对比,推算采用不同截面积电缆时系统的极限供电距离;其次以系统高峰工况时的电压损失作为限制条件,分析系统极限供电距离;最后以既有电气化铁路标准对钢轨电位规定的限值作为限制条件,分析系统最大短回路区间长度. 系统仿真结果表明:城轨交流供电系统最大单区间供电长度可达9.31 km,主变电所位于线路中间位置时,系统极限供电距离可达84.22 km.   相似文献   

10.
为满足超高压、长距离输电线路对继电保护主保护的要求,本文对基于相关分析的电流差动保护高压输电线路进行了研究,分析采用故障分量系统,以减少负荷电流的影响,该保护线路性能可靠、动作快,对信号的同步要求较低,也较容易实现与整定。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ANFIS)的特高压输电线路故障分类识别方法,以分类识别10种常见的输电线路故障.该方法以故障后1个工频周期内故障电流分量的标准差和四分位距作为故障分类识别的特征量.分析了噪声和谐波对这2个特征量的影响;建立了基于ANFIS的故障分类识别模型.大量仿真试验表明:提出的故障分类识别方法能快速、准确地识别各类故障,并且不易受故障初始角、故障位置和过渡电阻的影响,对噪声、谐波、电流互感器传变特性及采样频率有良好的适应性,分类识别正确率能达到99.5%.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基于矢量化的等高线生成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ap)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维建模,实现了等高线的三维可视化,本文以线性内插为基础,采取了简化的基于等高线特性的内插方法,并提出了一种等高线的快速搜索方法,该算法通过软件实现,已应用在铁路电力架空线路辅助设计系统中.  相似文献   

13.
青藏铁路作为川藏铁路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参照标准,从空间布局,运输效率和经济社会正外部性等方面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尤为必要.本文根据铁路规划,建设与运营的稳定性内涵来设计指标,利用 AHP-FCE方法赋予指标权重,依托三角图论构建模型对青藏铁路进行综合评价,借助 Grapher10来描述其演进路径.结果表明,2007—2014年间青藏铁路布局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总体演进路径呈现由强稳定转变为一般稳定,再转变为弱稳定的阶段性特征,其中,2010年青藏铁路所呈现出的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4.
青藏铁路作为川藏铁路规划与建设的重要参照标准,从空间布局,运输效率和经济社会正外部性等方面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尤为必要.本文根据铁路规划,建设与运营的稳定性内涵来设计指标,利用 AHP-FCE方法赋予指标权重,依托三角图论构建模型对青藏铁路进行综合评价,借助 Grapher10来描述其演进路径.结果表明,2007-2014年间青藏铁路布局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总体演进路径呈现由强稳定转变为一般稳定,再转变为弱稳定的阶段性特征,其中,2010年青藏铁路所呈现出的稳定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为了满足机间数据链多种业务功能的需求以及大数据量战场信息传输需求,需要对各节点传输速率和发射功率进行联合控制,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博弈的联合功率与速率控制算法.在速率与功率控制中同时引入动态博弈,解决了传输速率与发射功率的最优化问题,证明了该算法纳什均衡点的存在性和唯一性.通过算法仿真表明,提出的动态博弈算法与固定速率功率分配算法、传统的静态博弈联合控制算法相比,各节点的传输速率值至少提升了约50.92%,收敛速度提升了约50%,发射功率收敛速度提升了80%,使系统具备更强的稳定性和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基于Adams重型汽车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Adams软件,依据某一重型汽车的相关参数,建立整车模型。在转向盘角跃阶输入和稳态回转2种典型工况下,对整车进行操纵稳定性仿真分析,并将结果与实车试验数据作对比。在模型正确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适度增加前钢板弹簧刚度,来改善汽车操纵稳定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7.
地铁正线40.0‰最大坡度对行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铁线路穿越山岭或跨江渡河时,适当提高正线最大坡度标准有利于减少建设成本、降低设计和施工难度. 为了研究地铁正线40.0‰ 最大坡度取值的可行性,结合苏州市轨道交通8号线车线系统特点,采用理论分析、列车纵向动力学、车辆-线路系统动力学以及有限元等方法,从动车功率、列车起动与制动能力、故障列车救援、列车运行状态与动力特性、轨道力学特性等方面分析了地铁正线40.0‰ 最大坡度对行车特性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当采用4动2拖B2型车时,地铁正线最大坡度值可采用40.0‰;列车通过40.0‰ 大坡道地段时,行车安全性、平稳性、列车起动制动以及故障救援能力均能满足要求;钢轨所受最大应力仅为容许应力的37%,纵向最大位移值仅为0.443 mm.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牵引负荷产生的负序对电能计量的影响,在建立牵引供电系统及电力系统三相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牵引供电系统负序功率潮流,阐述了牵引负载采用传统功率理论定义下的功率因数计量方式存在的问题,基于IEEE Std 1459-2010功率理论所推荐的等效视在功率及功率因数定义,提出不平衡牵引负载功率因数计量方案,并将有效功率因数限值取为0.68. 理论分析及实测数据均表明:牵引负荷负序有功功率与正序有功功率方向相反,牵引负荷作为负序源向系统注入负序功率,被系统阻抗和对称负载吸收. 通过仿真与56组实测数据统计分析并验证本文算法的有效性和结论的正确性,实测数据统计结果表明,等效视在功率及等效功率因数能计及不平衡牵引负载对线路传输效率的影响,计量更合理准确.   相似文献   

19.
针对高速磁浮列车在狭窄空间内高经济性、高可靠性车载供电需求,在耦合磁路、电气性能仿真、设计优化基础上,提出一种发射端多匝线圈且无磁芯、拾取端类似双U型耦合磁路结构的非接触供电系统(inductive power supply,IPS),该系统采用了理论设计、仿真分析以及试验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首先,根据高速磁浮列车供电需求,通过理论计算确定各设备主要参数,完成IPS系统设计方案;然后,进行耦合磁路设计及仿真分析:利用Maxwell软件对多种耦合磁路进行3D仿真分析,确定耦合磁路最优设计方案,开展三维电磁仿真得到拾取装置与地面发射线圈间互感;紧接着,进行电气性能仿真分析:利用Matlab软件建立IPS系统电气仿真模型,仿真IPS系统传输功率及效率,根据供电需求确定补偿装置、地面逆变电源及DC/DC参数;最后,研制完成供电功率150 kW磁场耦合非接触供电系统,并部署于磁浮样车试验线,完成了现场EMC (electromagnetic magnetic compatibility)性能、电气性能测试验证. 验证结果表明:传输功率超过150 kW,效率92%,达到项目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为了明确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服务智能内河航运的作用机理,基于内河航运无线通信发展现状和通信环境特殊性,搭建了4G和5G临时无线通信网络,分别对以长江武汉段为例的典型内河通信场景开展了实际信道测量活动,以探寻内河航运无线通信特性的影响因素;利用高精度无线信道测量仪采集了信道传输函数、信号接收强度、时延等信道参数;基于无线传播理论和抽头延迟线模型,提取了传输路径损耗、功率时延分布、时延扩展、多普勒扩展等典型无线信道特征;基于信道典型特征参数,预测了4G和5G无线传播信号在内河场景下的有效覆盖范围及信号传输速率,探究了内河航运无线通信的多径来源和时延分布。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内河航运无线通信中,桥梁、岸边建筑、过往大型船舶等均为无线传播信号多径效应的主要来源;桥梁可以造成最大18.0 dB的衍射损耗,岸边建筑和过往船舶遮挡会分别造成25.0、10.6 dB的能量衰减;4G无线通信的最大测量速率为95.32 Mb·s-1,而5G通信测量速率最高可达0.72 Gb·s-1;大型过往船舶还会造成均方根时延扩展增大约754.94 ns。可见,根据内河通信特殊环境构建合适的新一代移动通信专网,可以更好地为智能航运提供通信保障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