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道213线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以下简称"郎川路")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公路的建设将不可避免地对沿线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而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一经破坏,自然恢复就相当困难。因此如何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解决好公路沿线人民群众生存与发展的矛盾,确保沿线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郎川路建设成败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高寒湿地区域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寒湿地区域生态环境具有特殊性、敏感性和脆弱性等特征,因此"生态脆弱"是高寒湿地区域公路建设中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以213国道郎木寺至川主寺公路建设中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为例,分析了公路建设对高寒湿地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工程设计及施工,系统地介绍了公路建设过程中采取的各种生态环保措施,以期为该地区及类似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从而有效地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3.
黄泛平原盐碱区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脆弱特征,公路建设势必对区域内沿线生态环境产生强烈影响。结合滨(州)-德(州)高速公路的建设,建立了黄泛平原盐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脆弱度指数EFI评价滨州段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认为,无棣、沾化县的生态环境脆弱性为严重脆弱,阳信县生态环境脆弱性为中度脆弱。建立了公路建设对脆弱生态系统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影响程度指数CI分析了滨德高速公路建设对路域脆弱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滨德高速公路建设对路域300 m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盐碱荒草地林地农田园地坑洼水面。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水土保持设计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路》2021,66(6):371-374
公路建设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开挖回填量大,破坏沿线地貌和植被,防护措施不到位极易引发严重的水土流失,打破自然景观协调性。青藏高原生态系统极为脆弱,一经破坏恢复难度极大,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工程沿线的生态成为公路建设中的关键点和难点。以国道318线林芝至拉萨段公路改造工程为例,总结了青藏高原生态脆弱区公路工程水土保持设计和实践中的关键点和经验,认为通过优化工程设计、土石方综合调配利用、表层土壤和草甸剥离与保护、工程植物综合护坡等科学技术措施,能有效保护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这对于今后我国高海拔、高寒及民族地区公路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甘洛县具有地质结构复杂、地震多发、山体岩层易松动、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随着县域交通事业的大力发展,公路建设中产生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主要从分析山区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入手,在总结环境保护对策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公路建设环境保护的合理化建议,使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脆弱西部山区环境下道路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国西部山区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同时也是各种自然灾害并发的脆弱区,西部山区环境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内外动力作用明显,同时对内外作用的抵抗力低,从而使山区道路建设面临着诸多的受灾风险和致灾潜势。本文从山区环境的脆弱性和道路系统的易损性出发,论述了道路工程和环境的相互影响,以及山区环境下道路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GIS在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土地利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光银  朱自强 《公路》2003,(9):123-126
在岩溶地区的公路建设中,受复杂地形地貌的影响,将不可避免地产生占用耕地、破坏植被等环境问题,使得岩溶地区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因此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将成为西部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必须考虑的重要议题。本文结合岩溶地区公路建设实际情况,利用先进的GIS、RS技术,首先在对路线规划设计阶段土地占用的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后,提出了基于3S技术的路线设计流程,然后对施工过程中的土地利用进行了分析探讨,最后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GIS技术,对临时用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分类,指导土地复垦。该模型的建立,可以减少岩溶地区公路设计及建设中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岩溶地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干旱荒漠区公路建设水土流失的特点及防治重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荒漠区生态环境脆弱,公路建设加速土壤侵蚀,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该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本文以S228线乌拉斯台口岸至岌岌湖公路工程为例,分析干旱荒漠区公路建设区域水土流失的特点、公路施工对水土流失的影响,提出公路建设中水土保持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山区公路灾害的频繁发生,严重威胁着线路行车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并严重制约着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作好山区环境脆弱区段公路的选线工作尤为重要。本文以公路环境脆弱的迫隆藏布流域为例,在分析研究了影响山区公路灾害发生发育的因素的基础上,从防灾减灾及改善公路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采用GIS的信息处理和空间分析方法,实现了基于山区环境脆弱区段公路选线的危险度区划。  相似文献   

10.
论公路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文中分析了我国环境之脆弱之脆弱及公路建设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提出了公路建设者应当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环境保护,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1.
根据西部黄土高原区生态环境特征和西部交通建设的特点,提出公路交通建设中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重点对西部交通建设中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建议在公路工程建设中应采取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探索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提出生态公路概念。通过生态公路的设计实例,指出生态公路的内涵,并着重对河流沿岸生态公路提出设计重点和方案。  相似文献   

13.
李洪远  何迎  苏锋  权佳 《公路》2004,(4):144-147
21世纪世界各国的道路政策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是如何在道路建设中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本文分析了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结合德国、荷兰等国家道路建设中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生息环境的创造以及生态系统保全的技术和方法,提出了基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道路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4.
寒冷地区公路建设日趋发展,公路建设对土壤、植被等生态因子产生影响,导致寒区路域生态环境恶化。以典型寒区代表黑龙江省公路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提出将冻土环境作为寒区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方面,建立公路施工期路域生态环境影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TOPSIS模型,通过计算各级指标贴近度来确定公路施工期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对国道丹阿公路呼十段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Ⅱ级。结果表明: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黑龙江省公路生态环境评价,组合赋权法确定的权重科学合理,TOPSIS模型适用于黑龙江省公路施工期路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5.
二色补血草在公路边坡生态防护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路边坡生态防护是可持续公路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关系到道路系统的生态安全与景观美化,而且还关系到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以二色补血草为例,探讨公路路域绿化护坡植物选择的原则和依据,并为工程建设的植被恢复重建提供植物物种的选择参考。  相似文献   

16.
高维隆 《公路》2007,(4):41-45
公路坝式路堤是一种集水坝和路堤功能于一体的公路建筑物,其对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建设生态公路、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甘肃省交通系统已建坝式路堤设计、施工及使用情况的调查,归纳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讨论提出了公路黄土坝式路堤的选址、蓄水量、泄洪涵洞的设置及工法、边沟水的排向、防渗层设置、边坡设计、沉降(陷)处治及结合部处理等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国内外公路建设中采用的生态工程防护技术,都是在不同的道路环境条件下,针对具体的生态问题而产生的,这说明任何生态工程技术都存在着局限性和适用范围。文章针对公路建设中路域生态环境恢复技术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以龙门县省道S355线龙门段改建工程为例,从线路走向规划、合理利用保护资源、绿化及水土保持等方面,提出了山地旅游区公路建设项目中环保设计的内容,以解决好建设与环保的矛盾,达到合理利用环境资源、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和谐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贯彻环保理念努力实现隧道进洞施工“零开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平  陈超 《隧道建设》2007,27(4):23-25
 以正在建设中的包(头)茂(名)高速公路小河-安康段为依仗,详细论述了隧道进洞施工“零开挖”在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下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方法,以企树立公路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发展的全新思维方式,以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环境,将工程建设(洞口开挖)对自然生态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可为公路隧道设计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江肇高速公路对烂柯山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对广东烂柯山自然保护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调查与现状评价,从自然植被、珍稀物种保护等方面分析高速公路建设对该保护区的影响,提出符合其特点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使该区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恢复和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