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针对上海6处停车换乘(P+R )点位使用率有高有低的情况,展开P+R用户选择行为调查。初步调查发现出行时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出行费用。为研究结论普适性,采用网络观测辅以实际行程时间调查的方法,对高峰时段6个换乘点位的典型通勤路径的自驾、P+ R方式的出行成本进行了调查。分析发现,上海P+R设施应分为城区内和城郊设施2种类型;P+ R用户并非全部由自驾出行人员转换而来,也转自于公交+地铁或出租+地铁等其他出行方式人员;其中,自驾出行人员对时间节省最关注,道路通畅时其时间价值要低于交通拥堵时;公共交通出行人员由于出行时间节省而选择P+R;出租+地铁及普通停车换乘用户更关注出行费用;P+R有助于促进多模式交通出行,公交配套不完善地区P+R需求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前城市交通城镇化、机动化程度不断加深,中国城市正面临双重压力,同时生态环境与土地资源的紧缺也使城市发展严重受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道路拥堵状况加剧。文中分析停车换乘P+R(Park and Ride)出行方式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作用;通过实地调查和问卷调查,分析宁波市现有P+R停车场存在的弊端,确定影响居民选择停车换乘方式出行的因素;在非集计二项Logit模型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不同收费情况下停车换乘出行选择模型,提出合理的P+R停车收费政策建议,加强P+R设施的换乘接驳作用。  相似文献   

3.
基于改进四阶段法的停车换乘系统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停车换乘(P&R)需求预测过程中,重点是出行方式的划分和选择,而引入停车换乘系统后,这一基本前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市民一次出行方式和路线的选择要考虑多方式的联合和竞争.因此在方式划分和选择阶段引入多项Logit模型,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前提下,借助EMME/2软件进行需求预测分析.实践和经验证明,文中所建立的模型递推形式有利于计算机编程实现,且有更高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停车换乘(parking and riding,P&R)系统与城市市区交通系统的相互影响特征,提出了利用仿真工具对P&R系统进行评价的技术流程;以国内某市规划设计的P&R系统为对象,研究了利用Visum模型工具对P&R系统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并对不同交通强度下的P&R系统有效性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P&R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主要通道的拥堵情况。  相似文献   

5.
建设停车换乘(P&R)设施已经成为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的途径之一,基于具体地点的需求预测方法,从P&R设施影响范围的确定方法出发,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一影响范围内的吸引强度进行了研究,得出了换乘吸引强度与距离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影响吸引强度的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当区域内停车换乘设施布设过于密集时,易造成相邻设施点互相竞争、资源浪费,甚至引发出行效率下降,而既往的研究通常重视换乘需求最大化,忽略了这一现象对选址的影响。文中通过建立嘉定城区的模拟路网,对多种出行方式定义效用函数,运用MATLAB程序进行静态交通分配仿真,得到在不同位置设置换乘设施情况下,出行者选择停车换乘的比例和平均单位距离出行时间。结果表明,停车换乘设施的服务半径为2~5km;当区域内换乘设施由2个增加为3个时,平均单位距离出行时间反而增加约8%。  相似文献   

7.
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需求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意向调查方法,在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的吸引范围内,基于城市外围出行者的个体特性、活动特点、出行行为选择和出行者所在区域的交通特性,从出行者个体的角度,建立了城市外围停车换乘出行方式选择的非集聚结构方程模型,对模型修正、拟合和模型应用进行了阐述,并提供了非集聚模型集聚化的方法,为城市外围停车换乘设施需求预测探求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城市道桥与防洪》2010,(3):137-137
<正>世博会期间,展区出入口附近及周边地区,将设置10 000个停车泊位,对来自中心城区以外的社会车辆,设置9个停车换乘(P+R)停车场约1 750个泊位。按照世博交通保障方案,上海市将构建"以轨道交通为主体、地面公交为基础、其他交通方式为补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当前智能停车领域普遍关注的的地下停车场交通诱导问题,论文基于物联网技术给出了地下停车场诱导系统的总体设计框架,并重点在停车前的停车场选择和进入停车场后车位选择和路径诱导两方面进行了模型设计。通过该模型及原理,用户可以提前获取最优停车场推荐决策,并在进入停车场后实现车位的科学分配和停车最佳路径诱导。  相似文献   

10.
停车换乘选址问题是城市交通网络设计研究的重点领域,已有研究的优化目标多集中在系统总费用方面,而对交通可持续发展方面考虑不足。为此,提出综合考虑多方面目标的停车换乘设施选址优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首先,基于超网络理论,提出多方式城市交通系统的超网络模型并定义O-D (Origin-destination)间的超路径、有效超路径及子路径,结合出行者出行过程及交通网络拥挤特征,给出超路径费用的数学表达;其次,基于多方式交通网络随机均衡配流结果,构建交通总阻抗、污染物排放量以及交通系统公平性等系统优化指标的计算模型,并建立用以描述停车换乘设施选址问题的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而,以多目标系统优化模型为上层问题,以超网络下满足Logit分配的多方式交通网络配流模型为下层问题,构建描述城市多方式交通系统停车换乘设施选址问题的双层规划模型,并基于模型特征,结合“记录-搜索”思想设计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进行求解;最后,基于Sioux Falls网络设计算例。研究结果表明:算法能够在有限的步骤内搜索到90%以上的Pareto最优解;平均而言,停车换乘措施使得交通总阻抗减小了0.31%,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7.32%;被优化的3个目标之间无直接关联,说明将停车换乘选址问题建立为多目标模型是必要的。模型与算法可为现实城市中的停车换乘设施选址优化设计提供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道路交通组织的总体目标、基本策略和主要措施,对世博期间上海市日常交通和观博交通实现"双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对"P+R"停车换乘、公交优先、集约化出行转换等交通组织措施合理纳入世博会后长效管理机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不同市场经营机制下停车设施定价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网络均衡理论,在分析出行者交通方式、出行路径和停车设施选择均衡的基础上,建立了不同市场经营机制(包括垄断、寡头竞争和社会最优3种类型)下市区内的路外停车设施和市区边缘的停车换乘设施的定价模型;并对所提出模型进行了实际应用,同时比较了不同市场均衡解的效果。结果表明:垄断经营机制会导致最高的停车收费价格、最低的停车需求和社会福利及最高的总系统利润;社会最优与其相反,而寡头竞争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3.
北京地铁5号线P+R站交通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为了解决大城市交通问题,在周内外公认的一种交通模式,即P+R交通模式,通过这种转换模式可有效减轻市中心的道路交通压力,减少环境污染,提高道路的使用率,让私家车使用者得到更大的实惠,给城市带来社会和经济效益。该文通过对北京市地铁5号线天通苑北站P+R场站交通组织设计研究,分析了天通苑北站P+R场站与外部道路之间、地铁站与社会停车场之间、地铁与公交换乘站之间的交通组织关系,说明解决好P+R交通模式配套接口关系的重要性,可形成停车、换乘公共交通一体化,让更多的人主动选择公共交通。  相似文献   

14.
不对等信息显示的城市停车预调度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以驾驶员出行过程中停车诱导效率最优化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停车不对等信息预调度模型。分析了停车调度研究的适用条件,以车辆到达停车场行程时间最小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交通流量、停车信息显示间隔、停车场选择概率、停车场饱和度等影响因素的量化方法,提出停车场不对等信息显示状态的阈值规定和自由组合寻优表达方法,并进行相应的计算方法研究;最后通过实例对比分析了同信息显示法和不对等信息显示法的停车诱导效果。计算结果表明:自由组合寻优法可减少约28%的驾驶员车辆停放行程时间。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停车换乘设施优化选址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评估各个备选点位可达性指标的大小,提出一种简单可行的基于GIS的停车换乘设施优化选址方法。分析影响居民使用停车换乘方式的最重要的个体特征,各个备选点位的影响范围及可达性指标,对备选点位进行分析排序,并对其在城市交通战略研究中的作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慢行交通主要是满足居民短距离出行需求,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必经换乘方式,也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慢行交通与公共交通一体化衔接问题成为影响居民绿色出行方式选择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慢行交通与常规公交、快速公交及轨道交通3种公共交通方式的换乘停车场规划设计,使得"慢行+公交"换乘停车设施在建设中有理可依,供设计者视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使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国内部分山区高速公路服务区存在停车场规模不合理、布局不科学、管理不智能等共性问题,采用理论研究、调查分析和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在厘清停车场用地规模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给出服务区停车位数量计算方法,提出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位设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针对广西山区高速公路的地形特征,系统总结了山地服务区分台地设置的竖向布局设计要求,在方便公众停车的同时实现节约用地;同时结合智慧服务区发展趋势,提出构建面向“客货分区”的停车诱导系统。研究成果已纳入广西地方标准,并有效指导了广西多个新建服务区停车场的建设,显著提升了服务品质。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现代化城市聚集性发展,城市居民越来越多,由于出行需要,容易集中聚集到中心城区的商业圈内,极易出现交通拥堵和停车困难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在城市商圈普遍存在的车位紧张,停车困难的问题,希望通过引入停车诱导系统,通过对停车车辆和车位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并反馈引导车辆驾驶员,在商圈内进行更高效的停车。从而改善商圈停车环境,缓解停车困难,进一步提升商圈的经济活力。因此对商圈停车诱导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也能为缓解商圈停车困难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在城市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供应达不到停车需求的形势下,通过对国内外停车场现状的分析,指出车联网为解决停车难题提供了一个技术方向.运用车联网中无线通信技术,设计一款新的停车场管理系统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文中对停车场系统的设计框架进行了描述,列出了构建系统所需的软硬件,并描述了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系统中各平台的联系及所提供的服务,展现其在提升交通安全、高效、便捷、交通低碳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停车诱导系统的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9  
本文从停车诱导系统总体规划设计的角度,结合智能交通系统,讨论停车诱导系统结构及各部分的功能,提出停车诱导的策略。就停车诱导系统规划时将遇到的对象区域分区的必要性、分区的基本原则、停车诱导系统服务停车场规模和停车诱导信息的设置标准等基本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诱导信息分层以及诱导信息板设计的有关问题。结合国内外调查,提出停车诱导系统的评价指标。最后提出了停车诱导系统有待于深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