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实现铁路运输安全风险定量评价,支撑铁路运输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精准预警,提出基于保护层分析理论的铁路安全风险评价模型。定义了保护层概念,即铁路运输生产各环节采取的人工或自动检测监测手段;通过风险初始事件固有发生频率和保护层失效频率确定风险发生的频率,并从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行车中断3个方面定量评估风险造成的损失,从而精确计算风险值。以某货运车站道岔故障的风险评估作为示例进行模型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对铁路运输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价,并保证评价质量。  相似文献   

2.
开发铁路运输安全综合评价决策支持系统(DSS)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安全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制定了适合于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现状的评价指标28个,同时引人层次分析法(AHP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等技术方法,开发了决策支持系统,文中全面介绍了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结构,模型库结构和系统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铁路运输货物特别是危险货物的品类及数量的增加,给铁路运输安全带来了新的考验。为保证危险货物的运输安全,需要对此类货物运输的各个环节进行把控。管理人员亦需要对危险货物的运输安全有一个直观的评估。本文通过建立切合危险货物运输过程的评价体系,运用灰色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期取得最客观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4.
铁路危险品专用线建设项目由于其自身建设、运营的特点,投入运营后如何保证安全和高效是政府安全监管部门、铁路运输企业和货主关注的重大问题。铁路危险品专用线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是保证建设项目交付质量、降低铁路危险品专用线投入运行后事故发生率的有效措施。研究提出了铁路危险品专用线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的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确定了可用于铁路危险品专用线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的主要技术和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5.
安全是铁路永恒的话题,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系统是铁路运输系统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对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系统进行可靠的评价也是铁路安全工作中的重点。本文对国内外综合安全评估在铁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现状和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研究铁路职工的安全心理影响因素,设计并搭建了铁路职工安全心理测试及评价系统。系统由安全心理数据采集测试子系统、安全心理数据分析评价子系统、安全心理数据综合管理子系统3部分组成,能够从不同层面和维度深入了解职工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的安全心理状态,快速高效地查找出每一位铁路职工的安全心理“短板”,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主观能动性,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从而保证铁路运输生产处于安全可控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从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对社会的贡献、对行业的贡献、安全以及人文环境6个方面研究了铁路运输装备高新技术产品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从质量管理、技术创新、商业、时间、服务、使用、品相等7个方面进一步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为提升铁路运输企业应对事故预防、预控能力,推进安全风险深化应用,结合铁路运输生产作业过程的特征,提出基于工作危害分析法的铁路运输作业安全风险控制方法,通过铁路运输作业分析和活动分解、危害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定控制措施与风险定期评价,实现对铁路运输生产作业过程风险的有效管控。利用该方法对某编组站调车作业过程实施风险控制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
蒋诗云 《铁道货运》2020,(3):40-44,49
随着客户运输需求的多样化升级,采用铁路混装货物装运模式在提升铁路运输效率、吸引多样货源等方面相较于单一品名装运显示出一定的优越性,同时混装货物装运面临的安全压力相较于单一品名装运出现骤增。为保障铁路混装货物装运安全,在阐述混装货物装运特点及安全控制要点的基础上,从"人防""物防""技防"3方面构建混装货物装运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并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铁路混装货物装运安全进行评价,通过实例验证该评价方法的实用性及有效性,为铁路混装货物装运安全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铁路安全监管大数据利用价值,实现安全管理精细化和辅助决策智能化,研究提出铁路运输安全监督管理大数据应用技术方案。通过对文本挖掘、关联分析、风险量化评价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实现安全规律分析、安全状态评价、安全风险预警等安监大数据应用功能。该方案对于铁路各级安全管理部门全面、准确地了解安全形势,提升管理智能化和决策科学化水平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建立铁路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可以迅速对所收集的各种安全信息进行筛选归类,并以此为依据对各部门的安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为安全信息的及时反馈和调整安全管理策略提供高效的信息平台。铁路安全追踪与评价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由“数据采集子系统”、“数据处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及“动态输出子系统”组成。其功能主要包括:安全信息收集、分层次分部门安全状况评价、安全信息发布及安全预警等。  相似文献   

12.
以提升铁路安全趋势分析能力,完善铁路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体系为重点,在深入研究铁路安全风险构成、风险量化评价方法、安全状态评价模型及风险预警模型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了铁路安全风险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总体架构和主要功能设计。实践表明,通过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加强铁路安全风险的管理和预控能力,促进铁路安全管理的前移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13.
在介绍高铁客站建筑结构初步设计安全评价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论述高铁客站安全评价导则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方法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设计,提出高铁客站建筑结构初步设计3个层次的评价指标。从风险界定、风险辨识、风险评估、风险等级确定、风险控制、安全评价分数、安全评价结果判定和安全评价报告等方面,阐述安全评价导则的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4.
针对我国铁路安全监督检查管理的现状,研究适合铁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的指标,建立3层评价指标体系.为提高安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以交通事故信忽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判初始指标权重的有效性.在属性集和属性测度理论基础上,提出基于属性数学的铁路交通安全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按照所建立的指标体系,由低到高逐层计算属性测度,根据属性判别准则,确定该评价对象最终结果.利用铁路安全监督管理信息系统收集的实际业务数据,对某路局一段时间的安全状况进行判别,验证了所建立的属性数学评价模型的可行性、适用性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5.
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铁路"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剖析生态环境价值和绿色技术,系统分析“绿色铁路”的内涵和研究范畴及其评价系统。 研究方法:分析现有的指标体系框架模式,运用专家评判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因子进行识别和筛选,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绿色铁路指标权重。 研究结果:建立了绿色铁路模糊综合评判的框架和步骤,对绿色铁路专家评判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阐述,并针对绿色铁路评价体系提出权重确定和综合评判的方法和思路。 研究结论:绿色铁路是一种新型的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理念,其核心内涵是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自身优势减少并最终实现对生态环境不产生负效应,避免人类活动对外部环境的过度索取,以实现我国铁路设计、修建、运营和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实施铁路局直管站段新体制,运输基础管理工作既要提高运输效率与效益,又不能弱化安全管理控制。通过强化责任管理,准确定位铁路局直管与站段自管的职责和权力,摆正安全与效率的关系,规范铁路运输基础管理,建立运输组织质量动态评价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7.
铁路工务系统安全评价对于保障工务系统设备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在工务安全中,影响因素错综复杂。本文提出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铁路工务安全评价模型,对工务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可以及时发现各工务段安全隐患,预先采取措施,以确保行车安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卫星定位的特点及指标体系,研究分析卫星定位在铁路列控系统中的应用环境及条件,探索一套用于评价卫星定位在铁路列控领域应用的评价体系,为列控系统在指定铁路线路运用中是否采用卫星定位系统提供评价依据。  相似文献   

19.
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概念,明确了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的3个制约条件和5项具体内容。这个制约条件是满足铁路沿线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保证交通运输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不牺牲后代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5项具体内容包括经济、环境、社会、技术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及经济、环境、社会、技术的协调发展评价。在这5项内容的基础上建立了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28个指标体系,给出了各指标的计算方法,为铁路建设项目可持续发展评价提供了一套可操作的、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20.
针对铁路运输企业的旅客列车开行效益分析需求,梳理旅客列车开行效益指标,设计列车换算客座率、换算盈亏平衡点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建立旅客列车开行效益评价体系,开发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效益评价系统并在中国铁路济南局集团有限公司上线运行.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可动态、直观、快速、精准地评价列车开行效益,为旅客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提供科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