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根据乘用车手动变速箱外部换挡系统的研究,对外部换挡系统的主要结构原理进行分析,找出系统结构和挡位品质的相关性,进而提出外部换挡系统品质提升方案,并通过主观评价和客观测试对提升方案在静、动态挡位品质改善上的效果进行充分验证。为外部换挡系统挡位品质提升,建立一套完整的设计开发、试验验证流程方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汽车换挡品质传统主观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D-S证据理论的换挡品质评价方法.该方法利用人的感觉器官作为"仪器",通过D-S证据理论对不同驾驶员给出的评价结果进行数据融合,以实现群决策层次多人评价意见的证据合成.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传统主观评价方法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得到的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一致,能准确、可靠地评价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采用传统换挡规律时纯电动汽车在不同工况下难以获得最佳换挡性能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的两挡变速器挡位决策方法。首先,建立纯电动汽车动力学模型,通过动态规划获得最优挡位数据,基于支持向量机制定静态两参数换挡规律;然后采集驾驶员手动换挡数据构建专属知识库,基于长短时记忆网络建立智能挡位决策模型,通过空中下载技术实现挡位决策模型更新;最后通过仿真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仿真结果表明,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挡位决策精度,所提出的基于知识的智能挡位决策方法相较于传统两参数换挡规律具有更好的换挡性能。  相似文献   

4.
文章给匹配了两挡自动变速器的某小型纯电动汽车制定了一种兼顾动力性及经济性的换挡策略并对其进行优化。利用Matlab/simulink建模仿真,对比了优化前后NEDC电耗和百公里加速时间,来评价动力性和经济性能。搭建了二分之一纯电动汽车实验平台,用优化后的换挡策略进行换挡台架实验来获得冲击度。实验结果表明,制定的换挡策略所执行的换挡过程中,冲击度在国家标准范围内,换挡品质良好;同时动力性经济性都有所提高,制定的换挡策略合理有效,对于未来多挡位电动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整车动力性、传动系耐久性和舒适性三个方面确定了搭载AMT的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换挡品质的评价指标。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模式切换与换挡品质的客观评价模型。将客观评价模型的预测结果与主观评价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分析了各个评价指标对客观评价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品质评价指标选择合理,所建立的评价模型与主观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能客观有效地评价混合动力汽车模式切换与AMT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6.
利用选换挡执行机构在变速箱专用台架上进行的耐久试验及位置传感器、电流传感器、上位机程序采集,对选换挡执行机构换挡位置数据进行了分析,并对换挡位置随耐久次数变化而如何改变进行了初探。  相似文献   

7.
刘晓坤  赵鑫鑫 《汽车工程》2021,(3):364-373,386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采用多挡位变速器在保证车辆动力性的前提下,可以提高电机效率。为了减小换挡冲击,提升乘坐舒适性,需要对驱动电机和换挡电机进行协调控制。本文中以两挡变速器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Radau伪谱法的变速器换挡策略,选取冲击度和滑摩功作为两挡变速器换挡品质的评价函数,利用插值多项式对换挡过程中系统的状态变量和控制变量进行逼近,由插值多项式的导数值近似代替动力学方程中状态变量的微分值,将换挡过程的最优控制问题转换为非线性规划问题,并利用现有的非线性规划问题求解器进行求解。采用MATLAB软件对两挡变速器的换挡问题进行伪谱法求解,得到了两挡变速器换挡过程的最优控制轨迹,验证了伪谱法的有效性和优异性。  相似文献   

8.
挡位信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挡位信息采集的准确直接关系到汽车行驶的安全以及性能等方面的问题。在换挡器的设计过程中,选用了霍尔开关,产品在实验期间出现挡位信号采集不准的问题,通过分析原因,找到了问题的所在并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汽车换挡平顺性评价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个基于证据理论和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换挡平顺性评价方法.运用证据理论对不同驾驶员给出的主观评价进行数据融合;通过模糊神经网络对由仪器测得的客观评价指标和经证据合成后的相应主观评价构成的样本向量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了汽车换挡平顺性评价系统.计算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克服了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各自的缺点,能客观、准确、有效地评价汽车换挡平顺性.  相似文献   

10.
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换挡品质评价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MATLAB软件设计了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汽车换挡品质评价系统.对换挡过程中由仪器测得的客观评价指标和由驾驶员给出的相应主观评价构成的样本向量进行学习和训练,建立了客观评价指标和主观感觉之间的联系.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误差精度为0.060012,即系统评价结果与主观评价结果基本一致,能够客观有效地评价换挡品质.  相似文献   

11.
基于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和滑模控制的理论,提出了一种选换挡电机的位置最优控制方法,并将它应用于电动AMT汽车选换挡电机执行机构的控制上。仿真与实车试验结果都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减少电动AMT的换挡时间和动力中断,增强稳定性和鲁棒性,提高换挡品质,最终改善汽车的动力性和舒适性。  相似文献   

12.
TCU换挡策略对汽车驾驶性影响多通过主观评价来测试验证和标定,针对软件在环、硬件在环等仿真方法不能实现对TCU换挡策略的主观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驾驶模拟器驱动的TCU换挡策略驾驶性评价方法。本文中首先搭建了驾驶模拟器驱动AutoBox嵌入的人-车-环境闭环TCU换挡策略评价平台,建立能识别驾驶意图和道路环境的TCU换挡策略模型,总结出了TCU换挡策略相关的驾驶性主客观评价表。然后利用搭建的平台对建立的TCU换挡策略进行了驾驶性主客观评价,获得了主观评分结果和客观评价指标。通过分析评价,验证了驾驶模拟器驱动的TCU换挡策略评价平台的可行性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的平台和方法可用于TCU换挡策略驾驶性快速主客观评价,有效减少实车测试评价工作量,降低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  相似文献   

13.
10.选挡杆位置传感器G727选挡杆位置传感器G727用于探测选挡杆位置。G727由2个传感器组成,其中一个传感器用于自动换挡槽,另一个传感器用于tiptronic换挡槽。选挡杆传感器控制单元J587根据传感器信号探测选挡杆位置,并将其发送给变速器控制单元J217。变速器控制单元J217由此确定所需挡位,并将激活的挡位信息发回给选挡杆传感器控制单元J587。  相似文献   

14.
自动变速器换挡机构的建模和结构参数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某车型平台在更换变速器过程中的换挡机构参数设计问题,利用ADAMS/View建立了自动变速器换挡操纵机构平面运动学模型,并将变速器换挡臂长度和初始位置以及变速器端换挡推拉索的球铰点坐标等关键结构变量参数化,取换挡操纵机构设计更改时换挡手柄行程变动最小作为目标进行优化.与原平台设计相比,优化后的方案仅改变N、D两个换挡手柄挡位就能满足与新变速器换挡的匹配要求,并在实际车辆上得到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装备自动变速器的越野汽车换挡控制系统对复杂路况的自适应能力,在基本模糊控制模块基础上,建立了具有两级递阶结构的越野车自适应模糊换挡控制系统.基本模糊控制模块将油门开度、车速和加速度3参数进行模糊化和模糊推理,实现挡位决策;自适应控制模块按照检测的车速和加速度对直线行驶阻力和附着力进行在线辨识,并由此进行量化因子的自调整.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模糊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自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s,DCT)在系统性态随服役时间发生变化或存在内外部干扰时换挡品质变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驱动的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首先,开展了DCT实车实验采集换挡过程数据,经去噪后统计出换挡品质相对较好的离合器参考转速曲线;然后,通过设计伪偏导数估计方法建立DCT系统动态数据模型,基于无模型自适应控制方法设计了用于跟随离合器参考转速的换挡过程数据驱动控制器;最后,建立DCT系统换挡过程仿真模型,在不同油门下对所提控制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当系统性态发生变化或存在内外部干扰时,所提方法保证了良好的换挡品质,具有较好的自适应能力和鲁棒性。  相似文献   

17.
我们都知道01V型自动变速器的换挡控制方式比较特殊,原因就是它仍然保留传统自动变速器的换挡方式:利用3个开关电磁阀(N88、N89、N90)的组合通过控制着几个机械阀门(换挡阀1/2/3、牵引/滑行阀等)的动作得以实现换挡油路的切换,同时还利用两个频率式电磁阀(N216、N217)的配合并直接控制着两个元件(c组制动器、G组制动器)共同来完成5个前进挡位的切换。而且在某些挡位上的切换点上还具有重叠换挡功能。因此我们在分析解决一部分换挡品质故障时不免注意考虑是否因油路重叠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车型:江淮同悦AMT(手自一体变速器),发动机为东安4G13. 行驶里程:65125km. 故障现象:同悦AMT车辆,踩下刹车,启动车辆,挂上D挡,车辆无法行驶,且蜂鸣器一直呜叫,仪表显示挡位一直闪烁.报P2905变速器故障. 故障诊断:可能故障原因有:离合器位置传感器,选挡位置传感器,换挡位置传感器,TCU本身,变速器挡位位置自学习,离合、选挡、换挡某个电机故障,离合系统故障,变速器本体故障,执行器及其相关线束故障,来自发动机ECU的相关信号输入.  相似文献   

19.
电子换挡系统 (Electronic Transmission Range Select System,ETRS) 的控制精度受自动变速器、换挡执行机构的零件自身误差及装配误差的影响,驻车挡、倒车挡、空挡、前进挡各挡位的理论位置与实际装配结果不可能完全匹配,这不仅会影响电子换挡系统的控制精度,而且长期使用后可能存在换挡功能失效的潜在风险。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设计了电子换挡系统相关硬件架构、挡位位置识别方法及关键自学习控制算法。控制算法集成直流电机匀速控制、H桥驱动电流数据读取、槽底挡位位置识别、多轮次槽底扫描迭代及挡位位置校验。仿真及实车试验表明,设计的挡位位置识别方法能够实现误差不大于0.15°,自学习控制算法能够实现实车试验大数据下均值与理论角度位置差距不大于0.3°,同时保证100%成功率,满足电控换挡系统长期工作的准确性及耐久性要求。 .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搭载双离合变速器(Dual Clutch Transmission,DCT)的P2.5构型并联型混合动力汽车,提出混合挡位的概念,并根据已有的试验数据建立发动机、驱动电机、动力电池和整车模型。以等效油耗最优作为衡量标准,设计两参数发散型和组合型换挡规律,组合型换挡规律在发动机大负荷时设计强制降挡功能以保证汽车动力需求得到满足。在设计的基于规则的能量管理策略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NEDC工况高低电量出行仿真。比较两种换挡规律可知,设计的发散型换挡规律和组合型换挡规律均能保证动力性,其中组合型换挡规律相较于发散型换挡规律的经济性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