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鉴于车辆选型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工程的建设成本、施工难度、线网拓展的可操作性产生的影响,介绍了典型市域快轨线路的车辆制式;针对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典型特征,对地铁和城际铁路进行了车辆适用性分析.结合现有标准,从车辆选型、车辆编组、最高运行速度、供电制式、受流方式、车辆定员及车辆成本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市域快速轨道交通车辆选型涉及的技术要求.分析表明,需结合线路实际情况,经多种因素比选后才能确定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的车辆选型.  相似文献   

2.
武汉轨道交通19号线工程近期与20号线贯通运营。该线是联系天河机场、武汉高铁站和东湖高新区的市域快线,同时也是一条机场线。19号线是武汉轨道交通线网中第一条市域快线,车辆选型对后续市域线具有示范作用。根据线路特征、功能定位,对列车最高运行速度、车型选择、列车编组、站席标准、车门、城市值机(行李托运)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确定了19号线的车辆选型方案为:最高运行速度120 km/h(线路预留140 km/h条件),6节编组A型车,DC 1 500 V架空接触网供电,具备较高乘坐舒适度且能满足值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3.
张雄  谢林 《中国铁路》2010,(1):21-25
成都-都江堰铁路(以下简称成灌铁路)是“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程,具有明显的市域铁路特征。目前我国市域铁路还未形成完整的技术规范和系统标准,车辆选型是决定线路技术标准的重要因素。成灌铁路动车组选型研究不但对本线建设有着实际意义,而且对我国市域铁路技术体系的建立,促进市域铁路发展也具有参考价值。通过对成灌铁路客流需求、运输组织特点的分析,研究动车组最高运行速度、动拖比、座席布置、定员、车门布置,以及国内主型动车纽的适应性.提出选型建议.  相似文献   

4.
北京轨道交通新机场线是一条服务于北京新机场的专线,线路全长41 km,平均站间距19 km,初步客流预测远期高峰小时断面约5 800人/h,旅行时间目标为从市内航空主客源地至新机场北航站楼半小时到达。从线路长度、站间距及机场专线的旅行时间目标来看,本线宜采用最高运行速度140 km/h及以上车辆。结合本线线路敷设方式、资源共享条件及车辆技术成熟度等,本线车型及最高运行速度选择受到一定限制。当前国内市域快轨发展面临技术标准不明确、线网层次不清晰等问题,新机场线作为特殊的市域快轨,其车辆选型受线路功能定位、乘客乘坐舒适度、旅行时间等多种因素影响,需结合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从新机场线的特殊性及设计目标入手,对本线最高运行速度、车辆型式的选择进行分析,得到本线适宜采用最高运行速度160 km/h、在城际动车组成熟平台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市域型车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轨道交通18号线是集市域快线和机场线为一体的复合功能线,合理确定该线路车辆型式十分重要。文章根据线路的主要特征、功能定位,探讨了列车的最高运行速度、乘坐舒适度、编组方案、供电制式等基本型式,提出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应该达到140 km/h,采用6辆编组,交流25 k V供电制式,并应具有较高的乘坐舒适度以提高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当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穿越城市中心城区时,其主城区段发挥着主城区骨干线的功能,确定并统一全线技术标准是前期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成都市轨道交通13号线为例,以功能定位和客流特征为基础,对速度目标值、站立标准、车辆选型及编组、互联互通需求、快慢车运行、空气动力学效应、供电制式等技术标准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对该类型轨道交通的前期...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国内外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技术特征及快慢车运营组织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厦门轨道交通4号线为例,结合线路及客流特点,对其最高速度目标值、车辆选型及编组、车站分布、运营组织模式等关键技术指标进行研究,确定了适合本线特点的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8.
结合兰州市狭长带状的城市特征,从线网的角度对主城区1、2、3号线的车辆选型进行概略分析,着重对1号线采用A型车6辆编组和B型车7辆编组在线路建设时机、工程投资、能耗等多方面进行深入比选,最后确定兰州1号线采用A型车6辆编组。  相似文献   

9.
分析现阶段北京轨道交通发展现状,提出研究市域轨道交通主要技术指标的必要性。北京市域快线具有服务半径大、旅行时间长、运行速度快、服务水平高等特点,把市域快线特点需求归纳为需求层、服务层、系统层3个层次,提出北京市域快线最高速度、旅行速度、行车间隔、车辆定员、车辆参数等指标。  相似文献   

10.
天津地铁3号线首列车在中国南车下线 7月16日,由中国南车四方股份公司生产的天津地铁3号线首列车在青岛下线。车辆采用3动3拖6辆编组.最高运行时速80公里,每列车定员为1440人.最多可载客1832人。天津地铁3号线车辆.以蓝色为主色调,展示出天津的港口城市特色。3号线路是天津西南至东北方向的骨干线,与天津地铁1、2号线共同构成天津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的基本骨架。线路南起西青区华苑产业园区.北至北辰区小淀,线路总长为2966公里。初期共设车站23座.预计2011年7月投入试运营。  相似文献   

11.
天津轨道线网车辆基地资源共享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根据天津快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针对天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较快,用地日趋紧张的特点,在满足各线正常运营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路网资源共享优化车辆段的规模、合理设置联络线,以控制轨道交通用地,节省地铁工程投资。研究方法:结合轨道线网中九条地铁线路修建的先后顺序、厂、架修车辆段的设置条件以及各线路的功能及形态、地铁系统车辆选型的一致性、模块化和可继承性,进行综合技术分析比较,采用厂、架修任务量分析计算,方案对比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针对国内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研究探索出一套车辆综合基地资源共享的建设模式和一系列有指导性的技术措施。研究结论:天津市快速轨道交通线网内共设置2处厂架修车辆段,一处设4台位厂、架修段,另一处设2台位厂、架修段,共计6台位,满足线网内规划线路车辆厂、架修的需要,以及与之配套的4处线间联络线。  相似文献   

12.
通过分析厦漳泉区域地理特征、经济发展水平、现有交通设施,认为区域具备一体化的基础。厦漳泉都市区需要覆盖中心城市及周边组团、服务于中长距离出行、以通勤和弹性客流为主的区域轨道交通。区域轨道交通线路围绕厦门开展规划,兼顾都市区及厦门市域快速出行功能。依据国内外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建设、运营经验,在现有公路、铁路网络已实现厦漳泉城市群间点到点直达交通联系的前提下,推荐厦漳泉区域轨道交通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快线模式。在邻近城市间1 h可达的时间目标下可选择最高运行速度120 km/h的地铁车辆,开行多种运营交路及快慢车,分时分地满足客流需求,并提高乘车舒适度。区域快线宜尽早规划,修建时机取决于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3.
东莞市轨道交通2号线按120 km/h设计,已突破目前《地铁设计规范》的适用范围。列车超过100 km/h时,将带来舒适度降低、运行能耗增加、隧道通风、设备设施承压大、受电弓磨耗大及故障率高等问题。为解决列车高速运行带来的问题,结合具体工程条件,对舒适度、线路、车辆、隧道以及区间设备设施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形成关键技术标准在项目建设中实施。2号线首期段于2016年5月27日以ATO模式、最高行车速度120 km/h开通试运营。实践证明,上述关键技术保证了2号线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环境舒适的要求。随着城市的发展,运行速度超过100 km/h的地铁快线越来越多,2号线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给东莞后续地铁快线及其他城市地铁快线设计、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4.
胡安祖  田庆 《铁道车辆》2011,(9):32-34,6
对城轨地铁车辆正线运行时连续发生的制动用速度传感器烧毁事件进行了剖析,从车辆本身接地系统和车辆行驶轨道接地情况2个方面入手,找出了问题原因,提出了对列车主接地系统的改进方案,并进行了合理化验证。  相似文献   

15.
天津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建设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市域快速轨道交通具有线路长度超长、承担多重功能等线路布设特点,需深入借鉴其他特大城市的市域快线的建设模式,以更好地符合天津市市域交通需求。建议天津市市域轨道交通快线中通过中心城区的3条线(Z1、Z2和Z4线)采用城市轨道交通制式,在中心城区段兼顾承担地铁功能的模式,根据客流分布均衡程度选择分段运行和贯通运行。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高铁列车和地铁列车同向以不同速度行驶时的振动对高铁隧道衬砌结构的影响,采用模拟的列车振动荷载,在铁轨上施加对轮轴的模拟振动荷载并考虑列车速度来研究同向列车振动荷载下高铁隧道衬砌的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同向行驶的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对于隧道特定监测点而言,存在一个列车行驶振动响应的影响区,列车行驶至该监测点时,其振动响应最大;高铁隧道中部横断面衬砌振动响应从上到下逐渐增大,拱脚、拱底竖向应力幅值分别为拱腰的1.63、2.26倍,加速度最大幅值分别为拱腰的1.21、1.29倍。  相似文献   

17.
轨道专业为优化某市地铁拟建线工程中车辆段至正线B站的站间线路,推出了一个新方案。本文就原线路方案和推荐方案分别处于非正常情况时,列车在车辆段与正线间的作业情况进行综合性分析,并从城轨交通信号专业的角度对推荐方案给予技术性支持,该分析可为今后城市轨道交通的同类线路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从满足乘客出行需求的角度阐述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旅行速度、拥挤度两项指标的重要意义,并以当前我国典型的一线、二线城市轨道交通旅行速度、拥挤度的指标水平和提升过程为实例,分析这两项指标的计算方法、核心要素以及相互关系,从而提出新线开通运营前合理确定和开通运营后不断提升这两项核心指标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从优化司机站务人员站台作业标准流程、减少车辆开关门时间和同步延时时间、缩小列车区间运行时间余量等方面提高旅行速度;在开通初期可以通过增加上线列车数、中期可以通过提高旅行速度和折返效率的方法来降低列车拥挤度,而后期则需要研究采用大小交路套跑、上下行不对称运输、平行线路建设、新车增购等方式来从根本上降低列车拥挤度,不断提高乘客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超长轨道交通线分期建设及运营方案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想通过一条或几条轨道交通线路解决城市内的各种交通需求,故在线网规划阶段就将线路设计为超长线路,超长线路不仅会增加项目的建设成本,而且会对运营组织、服务效率、运营效益等带来较大影响,合理制定超长线路的分期建设及运营方案可以减少其带来的诸多弊端。超长轨道交通线路分期建设方案应以城市总体规划为依据,结合解决现状交通问题、引导城市发展、完善轨道交通网络、车辆段及停车场规划用地布局等因素进行统筹分析论证后确定。超长轨道交通线路运营方案的确定应以客流预测结果为基础,分析线路两端客流量及出行特征,综合考虑列车满载率、能耗、运营成本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沈阳地铁10号线车辆段工艺设计优化及创新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对沈阳地铁10号线桑林子车辆段与综合基地的功能定位、设计规模进行阐述。结合沈阳地铁已开通运营线路的经验教训和地区特点,重点通过车辆段三角线和卸料线的独特设计,车辆段上盖物业开发设计,洗车线、镟轮线设计以及车辆段新技术、新工艺的采用等方面的研究分析,归纳总结了车辆段工艺设计应立足现场实际需要,切不可盲目生搬硬套既有的设计理念和布置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