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面向中欧陆海快线在中东欧国家的一级物流中心、二级物流中心、需求点(供货点)双向三级物流节点网络,研究了一级、二级物流中心优化选址问题。首先通过模糊Borda法对中欧陆海快线一二级物流中心进行初步选址,确定了7个国家作为备选地址;之后通过考虑返程货源的中欧陆海快线两级物流中心选址优化模型,并采用免疫优化算法对物流中心选址模型进行求解,从而为中欧陆海快线提供了在中东欧各国的选址方案。并在此基础之上,对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两国通过中欧陆海快线运输的货运量变化对中欧陆海快线物流中心选址结果的影响进行灵敏度分析。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了海铁联运的作业流程与模式,从海铁联运货物停留时间和中转作业费用考虑大宗货流海铁联运换装总成本,得出影响换装成本的因素,对此进行分析,并用路阻函数理论计算货物停留时间,最终得出包含货物停留时间和中转作业费用在内的大宗货流海铁联运换装成本的计算方法。据此得出不同换装模式下的总换装成本,提出优化大宗货流海铁联运换装成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运输活动对全球环境的影响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如今我国至欧洲海、陆、空三大通道均呈良好畅通的发展态势,中国和欧洲与日俱增的贸易往来和运输无疑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讨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中欧运输通道构建的多式联运网络,研究了航空运输、水路运输和陆面运输排放的气体污染物CO_2、NO_x和PM的量化方法,建立了考虑环境成本的路径优化模型,并利用NGSA-Ⅱ算法进行求解。实例结果表明,多式联运有利于降低各类成本尤其是减轻运输产生的环境污染,且该模型可行有效,可以为中欧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提供有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铁水联运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铁路、水运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基于技术作业流程,将铁水联运按装卸方式分为直接换装模式、水-铁模式和水-公-铁模式等三种模式,分别阐述其特点、适用场景及应用地点,并详细介绍了我国天津、青岛、武汉、重庆等海(水)铁联运重要港口的发展现状及规划情况,指出当前我国海(水)铁联运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设施不配套、联运衔接不畅、合作机制不完善、成本高等等,由此提出合理调配资源、新建联运配套设施、设立无水港等解决思路,研究成果可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铁水联运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形势分析及发展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铁锋 《综合运输》2010,(10):27-30
本文以中国集装箱海铁联运发展的形势为切入点,在剖析海铁联运存在的问题基础之上,探讨了其发展的策略与方案。  相似文献   

6.
交通要闻     
《运输经理世界》2012,(1):10-11
东北亚陆海联运合作正式启动 2011年12月22日,中日韩俄东北亚陆海联运合作论坛和政府磋商会议在哈尔滨落幕。会议签署了《中日韩俄东北亚陆海联运合作磋商会议纪要》,标志着四国政府正式启动陆海联运合作。据悉,四国将建立由主管部门牵头的中日韩俄陆海联运政府间合作磋商机制,就签署中日韩俄政府间陆海联运协定进行磋商,每年召开一到两次会议,并于2012年在中国举行首次磋商会议。会议商定成立由四国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牵头,研究机构、企业等方面的专家参加的专家组,  相似文献   

7.
旅客联运是整合多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支撑经济高效流通的运输业高级形态。我国空铁联运合作经历了定制班车模式、虚拟航班模式、系统对接模式三个阶段,但仍然存在联运标准体系不健全、联运网络覆盖不广泛、联运接续换乘不顺畅、联运信息共享不充分、联运服务保障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对此,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从消费者(旅客)福利和生产者(运输企业)利润的角度,深入分析空铁联运合作的经济学动因,并以提升旅客出行体验和提高企业运输效益为合作目标,探索提出空铁联运合作优化策略,为促进空铁联运深度合作,提升空铁联运运行效率,增强空铁联运产品竞争力,推动空铁联运规模化发展,构建一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系统了解空铁联运发展和研究现状,使我国空铁联运的发展更加贴近现实,本文分别从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方面梳理了空铁联运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通过梳理发现目前在旅客运输领域的研究较多,涵盖了竞争博弈、可行性、联运模式、联运网络、联运票价研究等多个方面,但针对货物运输领域的研究在对比之下显得尤为稀少,且以联运模式、特定机场或特定城市的具体空铁联运发展为主,缺乏方法性的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结合我国空铁联运发展中的实际难点,重点就客运联运的行李自动化和货运联运的运量预测和网络优化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正> 山东省兴办联运工作较早,从建国初期到70年代末,就相继成立了联运代理机构,开展代购代销、仓储保管、代办运输、公、铁、水货物的中转换装“一条龙”服务、代售车船票等业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86年两委三部《关于发展联合运输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相似文献   

10.
集装箱运输具有实现货物运输便捷、快速、安全、“门到门”等突出运输功能的特点和优势,能最大限度地满足货主的需要,同时还是实现多式联运的最佳方式。加快宁波港集装箱海铁联运体系建设,争取尽早改善宁波铁路集装箱的运输条件,充分发挥铁路在中、长距离集装箱运输中的优势,对促进宁波港集疏运综合交通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宁波港及集装箱集疏运体系概况,梳理了宁波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班列开行和海铁联运集装箱箱量增长情况,从多方合作、扶持政策、港站设置、服务体系等方面剖析了宁波港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经验,从加强各方合作、出台扶持政策、推进港站一体化、构建服务联盟等方面提出了上海港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上海洋山港区海铁联运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洋山港区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根据多式联运相关的概念与网络构建方法,考虑了运输的费用成本、时间价值成本以及环境成本,引入混合时间窗约束,从而建立了多目标多式联运路径优化模型,并利用基于Pareto适应度的遗传算法,求解了一个多式联运的算例,并对比加入混合时间窗前后的Pareto最优解集。加入混合时间窗约束的最优解集包括了部分未加入时间窗约束的最优解以及新的最优解,优化了运输路径,从而证明了该模型可行性与有效性,对决策者选择运输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贵林 《综合运输》1997,(11):32-33
<正> 联运是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必然趋势。依据用户的需要,为之提供两种以上运输方式或两程以上运输衔接,提供一票到底、全程负责的运输服务。联运包括干线联运、干支线联运、集装箱联运及旅客联运等。根据“九五”全国联运发展纲要总的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全省联运工作现状 我省联运工作自80年代初期开始起步,在“七五”、“八五”期间得到快速发展。特别是“八五”期间,我省联运工作得到国家经贸委的大力扶持,省经贸委积极组织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发展联运的方针、政策,并对全省联运市场进行了  相似文献   

15.
联运属于交通运输范畴,是一种综合性运输的组织活动。它在物资和旅客连续地空间位移、多次转程或转变运输方式的多次“中转”的全过程中,发挥纽带、胶合和“接合部”“联结器”的作用。在国外,日本称联合运输为协同运输,澳大利亚称之为“纵向一体化运输”。联运是商品经济和交通运输高度发展的产物。目前,充任第三方物流的联运企业,一般包括联运公司、运输公司、货代公司、储运公司、快递公司等。联运企业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程。挑战中的机遇目前,从总体上看,联运企业分布广、业务熟、客户稳定…  相似文献   

16.
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交通运输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未来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方向。作为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空铁联运已经成为国内外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的一种新兴的综合运输组织模式。本文从铁路、航空、城市、旅客四个角度分析了空铁联运发展的意义,提出了空铁联运的基本概念和类别,系统介绍了目前国内外空铁联运的发展历程,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顶层设计、基础设施、运输组织、信息系统等方面提出了对我国空铁联运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介绍了青岛港集装箱运输的现状,分析了青岛港在发展集装箱铁海联运方面的优势与不足。针对不足之处,从加强口岸环境建设、深化与铁路部门合作、完善政策法规等方面为青岛港更好地开展集装箱铁海联运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港口物流、层级化发展、海铁联运总结我国沿海港口转型升级问题,判断未来沿海港口发展趋势,提出了从国家、行业和企业等不同层面推进沿海港口转型升级的分类指导思路,特别强调了以港口物流业发展为核心和加强海铁联运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樊猛 《综合运输》2014,(4):92-93
全国人大代表,日照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杜传志认为,应加快发腱海铁联运,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降低物流成本。杜传志建议,建立港口、铁路、海关、检验枪疫、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物流为背景,介绍了中韩陆海联运这种新型的区域物流运营模式及甩挂运输这种先进高效的运输方式。根据甩挂运输的特点及发展的客观条件,亟需搭建其公共信息平台,并对平台的基础模块、功能模块、应用模块进行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