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城市交通网络形态和城市空间形态间的相伴相生,互动滋长的演化过程,客观上要求城市交通网络能够适应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需求,城市交通网络形态能够与城市形态相互匹配协调。对城市交通网络形态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科学地从数量上认识和把握城市交通网络形态,从宏观上规划和控制网络的发展趋势,使得城市交通网络更好地匹配城市形态,更加经济、合理、有效地支持和促进城市发展。本文从城市形态结构“增生和替代”的变化方式和城市形态“向外扩展”和“内部重组”的双重演变过程,阐述了城市形态和城市交通网络形态的互动滋长演变关系及其形态相似性;本文首次明确提出了城市交通网络形态计量问题,并根据分形几何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容量维数、覆盖维数、阻抗维数和分枝维数四个分形维数指标,分别对交通网络的容量水平、出行服务覆盖状况、网络整体可达性及网络结构的复杂程度及其变化特征进行数学描述,建立了交通网络特征的分形计量方法。通过对北京、墨西哥和莫斯科三城市轨交网络的测算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刻画不同形态类型交通网络的主要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
分形理论已经成为研究城市形态复杂性的有力工具,相对于较多区域层面的城市体系和交通网络的分形研究而言,单个城市内部交通网络的分形研究较少。本文根据1980、1995和2004年大连市基础地图,运用分形理论,采用长度-半径和分支-半径相结合的方法刻画大连城市交通网络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交通网向郊区的推进,大连城市交通网络分形特征在时空尺度上都越来越明显,主城区内外之间的分维差值亦有所减小,网络连通性大幅提高,但具有明显分形特征的无标度区范围无明显变化。这既与大连独特的地形地貌有关,同时表明在大连组团式城市空间格局转变中,主城区发展已由扩容为主转向改造提升为主的功能置换阶段,以主城区为中心的各组团彼此紧密联系,互动发展。文章在此基础上对照已有研究成果体现了分形理论在大连这类港口城市交通网络应用中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把握北京城市职住空间演变特征、理清轨道交通发展对就业可达性的影响,结合国际城市的发展路径,基于北京城市人口经济普查数据和交通调查数据,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空间分析手段和潜力模型,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和就业可达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北京城市人口在中心城区聚集和向近郊区扩散发展的双动力态势正在形成,职住分离的程度继续加深,远距离通勤出行比例逐步提高;城市就业增长呈现出规模扩大与空间结构调整的双驱动模式,就业多中心格局已经确立,通勤交通流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区域化特征,就业中心对其相邻街道及居住组团具有明显的吸引力;轨道交通的网络化运行有效提升了城市整体的就业可达性,也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基于对城市交通研究的思维方式和技术方法的回顾,指出大数据时代城市交通学面临发展机遇.阐述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既要研究信息化发展与城市交通的相互联系,也要研究如何适应信息化发展来组织城市交通网络的构建和运行.分析了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在指导城市交通网络构建和运行中的作用.基于交通模型应用现状,从五个方面阐述大数据技术为微观个体行为、出行需求特征与演变规律和传统交通模型等多方面的重新认识乃至重构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提出研究并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城市交通模型,最终达到促进城市交通学发展的目的.最后指出应用信息技术改善城市交通是当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准确把握城镇化和信息化对城市交通需求的影响并分析其演变趋势是推动城市交通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分析在城镇化进程中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城市空间高效组织和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交通需求新特征。论述信息化对城市的机动性、交通基础设施利用和城市交通治理等方面的预期影响。最后,展望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愿景,提出按需服务、融合发展、交通公平、规则重构4个主要场景,并指出唯有变革和创新才能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6.
广州城市居民通勤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勤行为作为居民日常出行最主要的类型之一,其空间组织的合理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对城市交通的组织起决定性作用。同样,与通勤密切相关的居住与就业两类用地,其空间组织对城市空间格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和城市规划建设的发展,城市居住一就业的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伴随着这种变化的是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出行行为的转变。在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广州为例,分别从广州市居住与就业空间组织对通勤行为的影响、居民通勤的基本特征出发,来探讨通勤的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7.
城市和城市交通发展轨迹及互动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少辉  马林  陈莎 《城市交通》2009,7(4):1-6,94
通过分析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城市交通的发展轨迹,总结了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征,并阐述了城市交通和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显示,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的改变与更新,影响着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而城市交通与城市发展的相互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城市空间的影响上,这一影响过程对城市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互动关系的核心研究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市初步建成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为广州市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新的时期,广州将强化国家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综合门户枢纽功能,强化广佛同城效应,引领珠三角加快产业升级,提升珠三角乃至广东全省的区域综合竞争力.可以预见,未来广州城市空间结构、人口结构、就业分布及交通需求特征等都将发生一系列巨大变化,城市交通发展面临重要机遇和挑战.通过对广州市现状交通出行特征进行分析,掌握人、车、路的出行特征及运行规律,研判未来城市交通发展基本走向,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交通一直是中国城市建设中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随城市成长而演变、随技术变革而发展、随政策导向而起伏。从20世纪80年代的潮水般自行车流到现在的汽车交通拥堵蔓延,反映了城市交通生成机理和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映射出城市交通与交通设施建设、政策导向、社会经济水平、城市空间格局等多因素之间复杂的作用关系,也凸显了城市交通治理与改善是一项只有起点而没有终点的艰巨工程。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第五次居民出行调查与交通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挖掘和分析居民出行调查的历史数据库,归纳城市交通演变的特点和规律,有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交通的发展全貌.通过对比上海市五次居民出行调查的成果,从出行强度、出行结构、出行分布等方面揭示改革开放30年来上海市居民出行特征的演变,反映出用地拓展、机动化发展给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带来的变化以及对城市交通产生的影响.在相应研究分析的基...  相似文献   

1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城市交通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少辉  马林  陈莎 《城市交通》2009,7(5):45-48,67
通过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生长演化机制,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交通的互动关系。将城市空间结构的生长演化归纳为城市外部空间扩张和内部结构调整两个方面,指出二者均与城市交通的发展密切相关:外部空间扩张依赖于交通工具的改进和出行方式的转变,内部结构调整借助于相关区位交通条件的改变。论述了城市空间的生长演化与城市交通互动关系的核心是可达性,并由此论述城市交通发展和城市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12.
交通系统布局以空间布局以及内在的空间组织为基础,空间组织思维始终是交通系统规划布局的核心。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乃至大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重点已逐步转移至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然而,在重视轨道交通自身网络化布局、以轨道交通为骨架的交通系统一体化发展的同时,存在着机械式、偏重形态化的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思维,忽视、弱化了轨道交通布局对空间组织效能的提升作用。通过揭示现实存在的轨道交通线网与空间组织脱节的问题,基于交通与空间协同,提出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中应把握的空间组织思维方法及要点。  相似文献   

13.
大城市空间与交通网络互动、优化的关键在于把握出行活动的时空约束关系及基本规律。针对不同空间尺度界定骨干交通模式的服务目标,即构建适应圈层、轴带、珠链等不同空间形态的轨道交通系统结构及模式。首先,分析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与城镇空间的发展历程及问题,以轨道交通对都市圈不同区位和不同增长模式的适配程度为切入点,提炼空间—交通互动作用在出行时间与活动空间、时间尺度与空间形态、新城发展与区域城镇格局、交通设施与增长形态四个方面的规律。根据上海市2040年总体规划的目标,针对都市圈核心功能区、通勤圈等不同空间尺度范围的布局特征,确定多模式轨道交通层次结构、功能定位、网络形式等系统设计准则和策略导向。最后,提出一小时时间约束的上海都市圈交通廊道识别、节点选择和枢纽体系设计方法和方案。  相似文献   

14.
邹哲  李乐园  蒋寅 《城市交通》2010,8(1):20-27
全面回顾了天津市30年来城市交通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骨架路网发展阶段和现代化综合交通体和怏速发展阶段,总结每个阶段的主要交通特征以及交通战略的转变。在肯定天津市城市交通发展取得成就的同时,反思公共交通、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管理与控制方面存在的不足。基于新形势下交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未来解决天津市城市交通问题的战略思路:协调交通与土地利用关系,构建双城一体化骨架路网,形成双城间大中运量公共交通骨架体系,加强交通管理等。  相似文献   

15.
随着老城核心区存量土地的更新改造成为现阶段城市用地开发热点,亟须研究不同发展模式呈现的交通特征以及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首先总结城市核心区更新的发展趋势,指出城市更新改造往往打破原有老城社会结构、交通模式,对交通特征、出行空间分布产生影响。以深圳市罗湖核心区与福田核心区为例,量化分析不同发展模式对交通特征的差异化影响规律。进而提出城市核心区更新改造的用地发展模式以及交通发展策略,强调传承邻里关系,构筑公交化、枢纽化、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并在深圳大剧院-蔡屋围核心区更新规划中进行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有关城市交通状态空间特征的研究相对匮乏。从空间角度分析城市宏观交通特征,首先,针对城市路网几何形态和交通数据的关系提出适合于城市交通数据分析的空间模型。然后,以从长期的浮动车数据中提取的路段行程速度作为描述交通状态的实验数据,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核密度估计法定量分析路网行程速度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并分析其在典型时段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城市交通状态的关联性在空间上随着路段间距的增长而衰减;城市交通状态的空间分布特征随时间变化,受路网结构和区域功能的影响在空间中呈现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7.
城市绿色交通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化普 《城市交通》2009,7(6):23-27
围绕如何实现绿色交通的问题,首先辨析了城市可持续交通、绿色交通、低碳交通的概念和内涵,相互联系与区别。探讨了绿色交通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影响机理,以及规划原则及要点,指出应注重绿色交通系统的内部优化、与外部系统的协调共生。提出从调整城市空间形态和土地利用、实施公交优先、完善道路网络、提高设施使用效率到改变出行者观念与行为等方面推进绿色交通的措施建议。最后,指出未来城市与城市交通的理想模式,即“生态城市”和以公共交通为主、自行车和步行为辅的城市综合交通系统。  相似文献   

18.
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间分工协作和区域治理日趋完善,交通发展呈现新的趋势和挑战。从城际关系、枢纽格局、空间演变、供需关系、理念技术五个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交通发展新的趋势特征以及衍生问题。区域及城际交通体系层面,提出面向全局的交通资源优化配置和面向城镇群空间的城际客运交通系统整合两条路径;城市交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层面,提出交通与空间协同发展、交通系统整合提效、交通精细化管理三项策略;新理念下交通发展层面,提出促进低碳交通、应用新技术引导交通革新、主动适应新态势三类导向。最后,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世纪前10年城市交通规划发展回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前10年,我国城市交通及交通规划理论与技术方法发展迅速,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和创新。从城市发展战略调整、国家综合交通运输网络转型与发展、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与居民出行特征等方面回顾新世纪城市交通规划的发展背景,并介绍新世纪前10年交通规划在理论与技术方法上的转变及创新,包括:交通规划目标的转变、交通系统与城市空间及土地利用的整合、技术手段与模型理论,以及交通规划编制体系与方法等。最后,对城镇密集地区城市交通规划、公共交通规划、高铁枢纽规划、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城市中心区交通规划、街区交通规划,以及大型活动交通规划等典型规划示例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