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虽然中国的汽车市场表面上一片风平浪静,但实则暗流涌动,自主品牌车企与合资品牌车企以及进口品牌车企之间的博弈从未停止。在激烈的竞争中,自主品牌车企面临着资金和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所以,取得的点滴进步都来之不易,值得大家鼓励。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国内车企技术的完善,不断缩小和国外品牌的差距。从借鉴海外车型到自主研发,扩大海外市场份额,收购海外汽车品牌,到完成了海外建厂,各大车企“走出去”的战略初现端倪。虽中国车企的在海外市场一路向前,但大多仍集中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鲜有涉足。上汽大通却凭借其精准的市场定位和过硬的产品技术,在2017年1—8月,澳新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斐济)销量总计2262台,较去年同期同比增长40%,稳坐澳新市场中国汽车品牌市场占有率的头把交椅。  相似文献   

3.
日系车企销量下滑、韩系车企渔翁得利、德系车企持续扩张、法系车企突飞猛进、美系车企安心布局、自主车企各自为战、豪华车企傲视群雄,2012年对各大车企来说真的是冰火两重天。2012年,中国汽车市场中的热点事件似乎比往年都要多,从汽车限购到电动车安全;从大众"DSG事件"到日系车被抵制;从合资自主的扩大到自主品牌的危局,这一系列事件贯穿了2012全年,结果无疑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转眼间又到了年终总结的时候,不管是经历了负面事件影响的车企,还是全年营销业绩突出的车企,都想借助2012广州车展的舞台来展示自己,为过去的一年画上一个句号,也为来年的发展创造良好契  相似文献   

4.
《汽车实用技术》2012,(9):55-55
当中国车企纠结于走出去遇阻时,英国APR公司执行主席何斯庭直陈另一要害——中国车企们过于忽视品牌建设等核心领域的投资,这恰好是西方市场最为看中的要素之一。何斯庭称,中国车企在拓展海外销售方面的进步有限,在北美、欧洲和日本等发达汽车市场的占有  相似文献   

5.
汽车产品开发流程直接影响产品的竞争力,客观科学地比较不同车企之间产品开发流程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根据产品开发的主要工作内容,定义了标准化的汽车产品开发流程框架,构建了包括8个一级指标和26个二级指标的汽车产品开发流程评价模型。基于对各种渠道大量信息和数据的甄别处理,应用该评价模型对德系、日系、美系具有代表性的三家国际主流车企和中国自主品牌代表性车企的产品开发流程水平进行了量化评价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在产品开发流程的综合水平上日系车企处于领先地位,德系车企与美系车企接近,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与国际先进车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最明显的短板是平台开发和开发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6.
北京车展是车企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国际车企纷纷公布未来在华的发展战略以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中国车企则以新形象示人,展示转型后的成果及品牌发展之路.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升温也让众多车企发布未来的新能源规划,一系列的战略规划象征着车企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  相似文献   

7.
郑云 《时代汽车》2013,(3):60-62
十年前,世界顶级赛事达喀尔拉力赛落地中国,中国车企携中国自主汽车的参赛,开启了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新格局,而自主品牌车企的坚持和拼搏无疑又为中国汽车在世界的雄起贡献了坚实的力量。中国汽车行业也迎来崭新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北京车展是车企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国际车企纷纷公布未来在华的发展战略以示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中国车企则以新形象示人,展示转型后的成果及品牌发展之路。此外,新能源汽车的升温也让众多车企发布未来的新能源规划,一系列的战略规划象征着车企开启了新的发展征程。  相似文献   

9.
高驰 《汽车与配件》2023,(24):40-41
<正>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国自主品牌遥遥领先于除特斯拉之外的一众老牌车企。在国内竞争加剧、国外对中国品牌的认可度逐渐提升的背景下,一些自主车企正在“走出去”,通过品牌出海的模式进入海外市场。出口已经成为中国汽车重要的增长引擎。展望未来,当在海外站稳脚跟,中国品牌将思考产业链的出海,在当地建设工厂,完善供应链体系,进一步开启价值链的全球化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配套的零部件供应商有望进来新的业务增长点。  相似文献   

10.
本刊将刊登系列文章,为大家详细介绍加拿大机动车法规认证的流程和特点。通过被美国视为"同一个母亲的孩子"的加拿大,我们也能进一步了解整个北美汽车市场准入机制的特点以及一些相关的重要理念。面对全球化经济和逐渐降温的国内车市,越来越多的中国车企已开始着眼进军海外市场。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总量已突破百万辆大关,同比增长高达29.7%。与国内市场的"微增长"相比,海外市场显示出迅猛的增长态势,也正成为自主品牌车企重要的未来战略市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