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基于产业集聚的中国船舶工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通过对世界船舶工业分布、产业集中度的分析,说明船舶工业发展具有明显的产业集聚现象.在分析了船舶产业集聚的特点和中国船舶工业现状之后,提出了中国船舶工业"集群化建设,构筑大基地;集聚式发展,组建强集团;开展错位竞争,使船舶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等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2.
船舶工业是海上运输业、海上军事国防的重要基础,船舶工业的制造水平直接决定了船舶的质量和寿命。由于船舶含有大量的、具有复杂曲线结构的零部件,比如船舶螺旋桨、船舱、传动轴承等,这些零部件的加工和制造具有非常高的难度,也是船舶工业研究的重点。在船舶复杂结构件里,板材件数量众多,板材件的加工工艺以冲压为主,本文对传统的冲压模具进行优化,设计一种针对船舶复杂曲线结构的多点成形冲压模具。  相似文献   

3.
正2018年继续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明确了我国船舶工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定下了"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预期目标既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目标,也为我国船舶工业进一步开展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当前,船舶制造业正向着智能化发展。智能船舶应当考虑其发展过程中包含时间坐标的四维空间。回顾船舶控制自动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船检》2007,(9):24-27
2007年8月30~31日,在全国船舶工业工作会议上,国防科工委副主任金壮龙明确提出:加快推进船舶工业战略转型,把发展的目标从主要追求做大向全面推进做强转变。此前,为全面贯彻落实《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船舶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国防科工委先后印发的《船舶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船舶配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全面建立现代造船模式行动纲要(2006~2010年)》绘制出中国船舶强国蓝图。在未来的5到10年间,中国船舶工业将围绕下述目标,向造船强国冲刺。  相似文献   

5.
绿色、可持续发展工业等理念的提出,船舶工业对海洋的污染状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通常,船舶工业对海洋的污染包括船舶燃油泄漏、货物和污水排放污染等。本文针对船舶航行时的污染物排放难以及时发现和治理等问题,设计一种船舶智能化污染监控系统。该系统结合TCS230颜色识别传感器,可以通过检测海水的颜色变化实时的对船舶污染进行监控。  相似文献   

6.
《船艇》2007,(16)
船舶工业是典型的军民结合型战略性产业,是为水上交通和海洋资源开发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十五"期间,科技创新在提高我国船舶产业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推动我国船舶行业快速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我国船舶工业竞争力明显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度"中国船舶工业十大新闻"是什么?日前中国船舶报对对2016年中国船舶工业重大新闻进行梳理,依据新闻及新闻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新闻性、行业影响力筛选出十大新闻。中国船舶报对2016年中国船舶工业重大新闻进行梳理,依据新闻及新闻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新闻性、行业  相似文献   

8.
安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21世纪人类共同主题.进入21世纪,公众安全和环境意识觉醒,对海上事故已达到"零容忍"程度.IMO及国际相关海事组织积极推进相关公约、规则和规范的重新审议,制定目标型船舶标准(GBS)、共同规范(CSR)、海水压载舱涂层标准(PSPC)、2009概率破损稳性规则、船舶CO2设计指示、船舶再利用标准、NOx和SOx减排标准等,促进船舶规范标准的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已经奠定了世界造船大国的地位,但与造船强国尚存在差距.抓住国际船舶标准发展机遇,瞄准绿色船舶未来发展方向,建立业界共同参与机制,研发和推广应用船舶绿色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使船舶规范标准适应国际社会关注的"绿色"、"健康"等节能环保新船型,并拥有我国自主的船舶规范标准体系,是我国建设创新型船舶工业和造船强国的进程中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江苏与上海船舶工业发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军  陶永宏 《造船技术》2007,(6):1-5,33
江苏与上海是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两大重要基地,本文从船舶制造业、船舶配套业和船舶科研技术等方面对江苏与上海船舶工业的发展作了系统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如何读懂《船谱二卷》中一些主流"故事船舶"、先进船舶和代表性船舶之于我国船舶工业和航运产业发展的意义?翻开《中国船谱》第二卷,一条明亮的线索跃然纸上:伴随时间的推移,我国船舶工业和航运产业追赶、跨越的脚步不断加快。一艘艘形态各异的船舶,用一段段生动有趣的故事,让一个钢铁的世界充满了灵动和曼妙。  相似文献   

11.
船舶工业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在海洋防务、海洋开发、海洋科考和海洋运输等装备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主要造船指标多年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船舶标准化工作,积极促进装备研制与标准化相结合,提升船舶标准化工作能力,加大标准化对行业发展的支撑力度,加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推进,这对提升我国船舶装备国际影响力、实现造船业高质量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提出了船舶微电网概念,对船舶微电网的概念进行了定义和阐述,提出船舶微电网不能以"补充"角色接入船舶主电网,而应该以"船舶功能电网替换升级"的角色接入的研究思路,从而彻底改变传统的船舶电力系统功能网络架构。以四机组单主电站供电的大型远洋船舶电力系统为例,给出了与其相适应的船舶微电网架构形式,分析了船舶微电网独特的运行方式和相对于陆地微电网的差异,探讨了船舶微电网系统须研究的关键技术,最后指出船舶微电网建设对于我国船舶工业发展的意义和实施过程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我国船舶工业20年来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年来我国在船舶设计水平和船型开发优化方面取得的喜人成绩。但与造船业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船舶设计、船型研发方面仍有不小差距。针对这些差距,提出了加快3大主流船型的优化和换代开发、高新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开发的发展思路和提高我国船舶设计水平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提高造船效率、降低造船成本、提高造船质量,造船行业需要引入先进的智能制造理念。船舶制造作为典型的离散型制造行业,其传统的船舶设计、制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智能制造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从船体零部件标准化设计角度,研究如何利用标准化设计手段来扩大船厂智能制造应用范围和场景。形成船体零部件标准化、批量化设计原则和标准,达到降低船舶智能制造技术难度,最终实现船舶制造向连续型生产模式转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FORAN软件在船舶总体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先进的三维造船软件并逐步深化其应用,已是国内造船行业的趋势,介绍了船舶制造三维设计软件FORAN的开发内容、特点及总体设计部分模块的应用情况。并结合1艘60m海事巡逻艇的施工设计为例,应用FORAN软件进行三维建模、静水力计算及舱容积计算。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造船生产设计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化造船技术的迅猛发展和船舶先进制造技术在船舶设计、制造规范应用,针对基于数字化的生产设计体系的不断完善,文章分析了船舶设计管理体制基本方式和内容,结合数字化造船生产设计的特点和现代管理理论,提出数字化生产设计过程管理的要点和方法,建立了基本的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7.
运用灰色系统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江苏省的造船产业、修拆船产业以及船舶配套产业的产值与总产值进行了关联度分析。序列图及量化结果均表明,江苏船舶产业是以造船产业为主,而船舶配套产业与修拆船产业跟不上造船产业的发展,整个船舶产业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然后运用区位熵分析法对江苏与全国船舶产业进行对比分析,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江苏造船与船舶配套产业略占有优势,但修拆船产业较薄弱。最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倘若按敏捷制造理论来考虑船舶建造过程,将每艘船的设计和建造过程管理视为一个项目组并以此作为盟主,则各个分段加工中心和大量的配套厂是内外盟员且可组成一个动态联盟;若多艘船同时建造,则存在多个项目的动态联盟,并形成多层次和多交叉的形态. 本文在基于CPC理念的协同平台上将船厂、客户、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引入船舶的开发和建造过程,通过有效的协作,将质量好、全寿命成本低的船舶更快地推向市场.文中对组建船舶建造多项目动态联盟的方式及其协调机制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用多学科分析综合的方式提出了对船舶建造系统的模式及其功能进行评价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的造船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刘潇 《中国船检》2010,(3):38-40,127
节能减排已成为全球性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船舶减排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后金融危机"时期,船舶节能减排已不再仅仅是满足公约规范的需要,而更成为市场竞争的利器。在现实情况下,如何有效提升中国造船的节能减排力度?全国人大代表、中船重工集团七○二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颜开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呼吁,加大投入及研发力度,努力在技术创新中寻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之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汝军 《中国水运》2006,6(11):13-14
通过对世界造船业的形势及我国造船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船舶配套设备落后是我国目前造船工业发展瓶颈的结论:分析了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的形势;确认中国企业应该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为中国造船业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并给出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之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