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车身壁板自由阻尼层的优化设计中,提出了考虑阻尼材料参数不确定性波动的稳健性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在车身防火墙、地板和顶棚等区域全敷阻尼材料;其次,以等效辐射声功率(ERP)为优化目标对阻尼层布局进行拓扑优化并验证优化效果;最后,以阻尼层厚度为随机设计变量,损耗因子和弹性模量为随机变量,质量最小为优化目标,并结合径向基函数(RBF)近似模型、蒙特卡洛模拟(MCS)和序列二次规划算法(SQP)对阻尼层进行6σ稳健性优化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车身自由阻尼层的总质量减少了50.45%,并且车身结构噪声性能达到了6σ质量水平,实现了保证车身轻量化要求下的阻尼层稳健性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在车辆降噪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试验模态分析技术对某款轿车的白车身进行了试验分析,根据模态试验结果对该车车内噪声进行预测后,对白车身进行了优化.白车身优化前、后车辆的噪声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优化前车辆,白车身优化后车辆的车内噪声降低了约3 dB(A),尤其是在50~100Hz频段内的低频噪声降低较多,使车内的声品质得到了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白车身有限元模型分析建立了车内声腔声学模型,结合对车内噪声峰值频率和声腔模态频率的对应性分析,找出了板件辐射噪声的主要贡献频率。通过对板件贡献量分析找出对驾驶员右耳声学贡献量较大的板件,确定了阻尼材料的最佳粘贴位置和厚度。实车测试表明,粘贴阻尼材料后车内(90 Hz处)声压级降低了4.97 d B,达到了降噪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某微型客车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为1100 r/min附近时车内存在轰鸣噪声,严重影响汽车乘坐舒适性.通过道路试验,对车内噪声和传动系统关键零部件进行实车测试.通过以信号处理为基础的噪声源识别方法分析,确定该车内轰鸣噪声系由传动轴中间支撑振动激励传递至车身,并激励乘坐室顶棚结构振动和空腔声学模态耦合所致.提出采用更改传动轴中间支撑衬套刚硬度和在车顶粘贴阻尼贴片的减振降噪措施,取得最大降噪5 dB(A)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B级轿车匀速行驶工况车内噪声大的问题,采用试验与CAE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车内噪声源进行综合识别,得到其主要噪声源及主要噪声频段,提出优化轮胎花纹结构、增加动力吸振器消除副车架共振模态、优化车身结构和增加阻尼垫的改进方案。改进前、后分别进行了整车NVH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匀速行驶工况车内噪声降低3.2 dB(A)。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某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统结构和工作模式,针对不同工作模式下动力总成噪声的不同表现,通过测试动力总成噪声、发动机、驱动电机和发电机的转速和扭矩和动力电池电量等参数,并运用客观试验和声功率级的方法对动力总成噪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某混合动力汽车怠速+充电模式的动力总成噪声声功率级较纯怠速模式高0.5dB(A),差异主要集中在80-400Hz;发动机巡航+充电模式的噪声声功率级较纯驱动电机巡航模式高2dB(A),整个频段的噪声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利用传递函数法分析某汽车排气系统挂钩的局部同有频率,发现一些排气系统挂钩固有频率偏低.经过结构优化,使各挂钩的固有频率得到提高并达到目标值要求.怠速工况试验表明,优化后的挂钩不仅降低了车内驾驶员右耳侧噪声,而且减小了排气系统传到车身地板的振动.  相似文献   

8.
随着重型卡车的发展,驾驶室轻量化与舒适性越来越受到用户的关注,白车身是驾驶室重要的结构件,白车身阻尼板的数量和分布对驾驶室NHV性能的影响尤为明显。文章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在相同激励源作用下,通过统计分析白车身关键板件的等效辐射声功率(ERP),对白车身ERP耦合峰值较高的部位进行阻尼板的结构优化,使用小范围的阻尼板布置,改进某重型卡车白车身的NVH性能,从而提升驾驶室舒适性并进行轻量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某CVT车型在D档缓油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3600rpm附近时车内前排轰鸣噪声明显,影响整车NVH性能。基于"源"-"传递路径"-"响应"的NVH控制思路,应用比利时LMS公司的Test.lab测试软件对该问题进行实验测试分析,采用在车身右前纵梁位置安装动力吸振器,车身前顶棚以及前左右车门内钣金部位粘贴沥青阻尼片的综合优化控制措施,最终使驾驶室内轰鸣噪声由73dB左右降为67dB左右。  相似文献   

10.
车辆NVH性能是汽车研发中一项重要指标,车身阻尼结构的振动和吸隔音特性是影响车内空腔声学响应的重要因素。以国内某车型为例阐述阻尼材料在车辆NVH开发中的具体应用,通过对阻尼材料的选材及结构优化,降低车内关键频率段的噪声声压级,提升车内空腔的声学品质。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整车在某一频段发出噪声的问题,论文通过路噪测试、噪声传递函数(NTF)测试,轮胎模态测试和轮胎刚度测试来精准定位噪声的贡献位置;阐述了NTF原理,和模态分析原理;验证了轮辋侧向刚度对车内噪声的影响,并通过试验验证了轮辋侧向高度与车内噪声为正比关系,其在200~400 Hz处的贡献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李平 《城市车辆》2009,(6):26-27
降低车内地板高度,不仅可减少踏步的数量和高度,可使乘客上下车及在车内移动更方便、安全和快捷,而且可以增加通道处的内高和乘客区的空间。前苏联汽车科学研究部门得的结论:对公交客车运营指标影响最大的是地板高度,地板高度降低57%,可使乘客上下车的时间节省50%,从而可提高定线平均运输速度7.5%。有人推算过,北京市公共汽车时速每提高1km,相当于增加了300辆大公共汽车。地板降低无疑可增加平均运输速度,  相似文献   

13.
陈文枢  王文达 《汽车工程》1993,15(4):238-241
本文说明了对BC131汽车变速器取力孔盖板做阻尼处理后,可降低噪声声功率级3.2dB,本文分三部分:(1) 阻尼结构的减振降噪机理;(2) 实验装置;(3) 声压级及声功率级的测量和计算。  相似文献   

14.
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某轻卡TB车身有限元模型以及乘员舱声腔模型,对模型进行噪声传递函数(NTF)分析计算,测得扭杆左、右支撑点Z向激励引起的声压值均超过目标值65dB。通过对地板部件进行优化改进后,再次进行仿真分析得出优化后的扭杆左、右支撑点Z向激励引起的噪声明显降低,从而提高了整车的NVH性能。  相似文献   

15.
针对某试验样车怠速车内噪声大于46 dB(A)和车身振动量偏大的问题,利用噪声控制中的消元法识别出噪声源,并进行了怠速时燃油管和车身地板振动测量分析.结果表明,减小油管的振动或提高管夹的减振功能可控制振动源对车内噪声的影响.提出了3项降噪措施:对燃油管路做隔振处理、对发动机舱纵梁减重孔和排气管隔热罩与地板之间的部位做声...  相似文献   

16.
奥德赛轿车后视镜有车内和车外之分;车内后视镜主要供驾驶员或前排乘员了解车内乘员状况;车外后视镜用于观察后方车辆及行人动态,位于驾驶员和前排乘客车门玻璃前外侧,车外后视镜增加了车体的最大宽度尺寸,有时会影响车身的通过性。为此又设计了可以收缩(折叠)的车外后视镜。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NTF(Noise Transfer Function)的原理,并分析了动你力总成振动传递路径.文章描述了通过NTF判断噪声问题根源的分析思路.本文提出了在动力总成质心位置施加扭矩来计算NTF的新方法.本文建立了一款微车的有限元模型,并分析了对车内127Hz噪声峰值的可能贡献通道,包括动力总成悬置、排气系统对车内结构声的传递通道.然后,对这几条传递通道进行了NTF分析.分析结果发现动力总成悬置传递通道是主要的贡献通道.对安装有后悬置的横梁进行优化后,使得这个频率的车内噪声峰值降低.  相似文献   

18.
为了对汽车燃油泵的振动噪声进行分析与控制,文章结合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VH)实验与仿真模拟分析,通过NVH实验(Artemis/LMS)调查引起车内噪声振动的机理,利用仿真模拟(AltairOptiStruct)分析搭载燃油泵的车身结构动态特性,仿真关键路径精细分析车身工作变形模态(ODS)与节点贡献量(GPA),为燃油泵振动噪声的优化提出可行性方案。NVH实验与仿真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车辆怠速鼓噪声@100Hz与拍频噪声机理:燃油泵工作频率与整车怠速发动机八阶频率耦合发声;2)车辆常用电动燃油泵转子动平衡控制方法不完善,导致动平衡精度缺失,常引起燃油泵工频及谐频振动;3)通过试验与仿真结合快速定位车身薄弱位置,优化车身振动传递灵敏度3 dB,改善整车怠速燃油泵鼓噪声5dB(A)。文章详述NVH实验与仿真模拟结合分析方法,提出了抑制汽车燃油泵振动噪声的有效方案,提高车辆驾乘舒适性,研究结果为汽车电动燃油泵振动噪声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唐中华  张志飞  陈钊  蒲弘杰  李云  徐中明 《汽车工程》2020,42(4):531-536,566
传递路径分析法是诊断汽车振动噪声问题准确有效的方法。试验传递路径分析耗时耗力且需要实制样车,为在整车开发初期诊断汽车振动噪声问题,对整车虚拟传递路径分析法进行了研究。首先建立了包含底盘的整车声固耦合有限元模型,采用频率响应法预测车内声学振动响应,发现驾驶员右耳声压在38 Hz处以及驾驶员座椅导轨振动在59 Hz处存在较大峰值。在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整车虚拟传递路径分析模型,该模型合成的声学振动结果与频率响应法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利用虚拟传递路径法对两处峰值作诊断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贡献量大的路径进行优化。优化结果表明,38 Hz处驾驶员右耳声压降低2 dB,59 Hz处座椅振动改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车用493ZQ型小型高速增压柴油机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其表面辐射噪声分布特性。研究中发现,对气门罩盖和齿轮室盖薄壁部件处施加约束阻尼,采用复合结构,可以有效抑制发声部件的高频段辐射噪声;而将正时机构由正时齿轮传动改为同步齿形带传动,可以大大改善前端测点的500Hz以上中、高频辐射噪声。综合运用文中的降噪措施,标定工况时整机噪声A声功率级降低了2.5dB。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