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我国高速行车条件下采用常用缓和曲线的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明确指出常用缓和曲线的线形为三次螺旋线,称之为三次抛物线是不确切的,结合我国铁路行车速度发展的目标值,计算了在高速行车条件下的曲线最小半径值及采用常用缓和曲线的长度值,对采用常用缓和曲线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既有线不等长缓和曲线和曲线半径优化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在既有线改建中无控制点或有控制点不等长缓和曲线及曲线半 径的优化方法。推荐了精度较高的不等长缓和曲线理论半径计算式。时 提供初值和优化过程中控制点的相对浮动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3.
浅谈公路平曲线半径的区域划分与有关的缓和曲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选择平曲线半径的区域划分与有关的缓和曲线最小长度 ,同时对缓和曲线与圆曲线线形组合的基本形式进行简单讨论  相似文献   

4.
缓和曲线长度对车辆行驶轨迹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揭示自由流交通状态下,缓和曲线长度对车辆行驶轨迹的影响规律,在预瞄最优曲率模型的基础上,引入S-K(弧长-曲率)平面线形模型,提出了面向公路路线安全评价的驾驶员方向控制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车辆进入曲线段时,行驶轨迹存在朝曲线内侧偏移的运动趋势;出曲线段时,车辆行驶轨迹趋于朝曲线外侧偏移.缓和曲线长度对车辆行驶轨迹的影响显著,缓和曲线越长,车辆行驶轨迹侧向偏差越小,反之则越大.对于二级公路对称基本型平曲线设计,缓和曲线长度建议采用0.4~0.6倍圆曲线半径为宜.  相似文献   

5.
缓和曲线道路中桩坐标计算是学生比较难于学习的知识点,缓和曲线公式多、计算复杂,因此研究缓和曲线很有必要。所以应该研究一个适于学生的算法,本算法抛弃了复杂的坐标平移转换公式,阐述了如何利用普通函数计算器快速计算缓和要素、缓和曲线常数、缓和曲线主点里程及其坐标、缓和曲线逐桩坐标,在日常教学及技能大赛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根据中国最近研制的27 t轴重侧架交叉支撑转向架及C80E型通用敞车的实际结构和重载铁路曲线轨道结构特点及其技术规范要求,建立了曲线轨道的重载铁路货车-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基于新型快速数值积分方法、Hertz非线性弹性接触理论和Shen-Hedrick-Elkins非线性轮轨蠕滑理论,应用计算机仿真计算了不同工况下重载货车曲线通过时的轮轨耦合动力特性,分析了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和外轨超高等曲线几何参数对重载货车轮轨动力作用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曲线半径在400~800 m范围内变化时对轮轨动力影响极为明显,而当曲线半径大于800 m后其影响逐渐弱化,重载铁路曲线半径一般不应小于800 m;增加缓和曲线长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重载货车轮轨动力作用,但其作用效果存在长度拐点,拐点前效果明显,拐点后影响甚微,且曲线半径和运行速度都会影响拐点的具体位置,建议根据拐点位置来确定不同曲线半径线路的最小缓和曲线长度;过大的欠超高或过超高均会加剧重载货车曲线通过时的轮轨动力作用,但在欠超高为-20~0 mm时重载货车的综合轮轨动力响应相对较小,即保持货车以适当的欠超高(-20~0 mm)通过曲线有利于降低轮轨动力和磨耗,这与中国铁路工程运输实际设置的欠超高取值范围一致。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旧路改造时旧路平面及纵断面线形的拟合,在完成旧路路面分中点、一元线性回归穿线交点以及曲线参数初步配置的基础上,计算路面分中点至初步拟合平面线形的法线偏差,并依据法线偏差分布特征与圆曲线半径偏差及缓和曲线长度偏差的相关关系,调整旧路路面各段平曲线的圆曲线半径及缓和曲线长度,从而提高拟合精确度.  相似文献   

8.
回头曲线路段的轨迹曲率特性和汽车过弯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山区公路回头曲线上的车辆轨迹特性和驾驶行为偏好,通过实车路试采集了自然驾驶习惯条件下回头曲线路段上的车辆行驶轨迹线和轮迹线-车道线的横向距离等参数,基于实测数据计算了轨迹曲率,分析了轨迹曲率与道路设计曲率之间的关系,确定了轨迹曲率变化模式,提出了轨迹等效半径的概念,研究了回头曲线路段的切弯行为和典型过弯方式. 研究发现:1) 回头曲线的入弯、弯中和出弯均可见严重的车道偏离. 2) 入弯时汽车在缓和曲线之前便已进入曲线行驶状态,出弯时车辆轨迹曲率在驶出缓和曲线之后的直线上降低至0,轨迹曲率的变化率要低于缓和曲线的曲率变化率;左转轨迹的曲率变化率要低于右转轨迹的曲率变化率. 3) 左转轨迹曲率的幅值回头曲线中部低于或者接近道路设计曲率,右转轨迹曲率则高于道路设计曲率. 4) 左转弯的轨迹等效半径要高于弯道设计半径,右转弯轨迹半径最小值和均值普遍则低于设计半径. 5) 驾驶人可以通过不同的切弯方式来实现回头曲线路段轨迹半径的增加和最大化,但需要侵占对向车道. 6) 驾驶人切弯时,左转弯的轨迹半径增量要高于右转弯的轨迹率半径增量,即车辆左转驶入回头曲线是更容易取得切弯效用;在大头线、平头线和小头线(转角分别大于、等于和小于180°) 3类回头曲线中,小头线和大头线上的切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发展,铁路运输日益繁忙为适应此种情况,我国将在旧有的与新建的铁路上逐渐地采用先进的,能多拉快跑的电力机车率引而代替旧有的蒸汽机车牵引。在电气化的铁道上其供电设备的主要条件之一为接触纲(包括支柱与导线等)在作支柱布置时其支柱间的距离(即跨距)与线路中的曲线或直线有关,在同一类型的悬挂其曲线半径愈小则跨距亦愈小,缓和曲线是由直线的无限大半径逐渐变到圆曲线的半径故其中之跨距应与直线或圆曲线之跨距有所不同。在过去所见到的文献中仅介绍了直线和圆曲线的跨距决定办法,为适应我国实际情况,有必要考虑缓和曲线对跨距之影响,以期在安全运营条件下减少支柱数目节约国家投资,故本文即根据缓和曲线的众性,着重分析了缓和曲线对支柱布置跨距之影响及其跨距决定的方法,兹介绍如下,以提供大家参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浅谈公路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公路平曲线半径缓和曲线的最小长度的计算。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采用三主工样条曲值来构造曲线型超高顺坡缓和曲线的方法,并结合实例对构造的具体步骤和有关公式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2.
复曲线中间有设缓和曲线和不设缓和曲线两种情况,设缓和曲线时即构成卵型曲线,由一个回旋曲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这种缓和曲线仍然采用回旋线形式,但它曲率变化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截取曲率由1/R1~1/R2这一段作为缓和曲线。故可将其简化成缓和曲线而加以计算。  相似文献   

13.
复曲线中间有设缓和曲线和不设缓和曲线两种情况,设缓和曲线时即构成卵型曲线,由一个回旋曲线连接两个同向圆曲线的组合,这种缓和曲线仍然采用回旋线形式,但它曲率变化不是从零开始,而是截取曲率由1/R1~1/R2这一段作为缓和曲线。故可将其简化成缓和曲线而加以计算。  相似文献   

14.
在单轨交通线路系统中,由于单轨系统特点,对轨道线路的要求指标比地铁系统相对较低。因而展线更加灵活,所采用的超高较大、缓和曲线较短、曲线半径可以更小。基于这些特点,车辆在曲线超高路段运行时,线路超高变化对列车的影响也更加突出。降低超高变化率可以控制颠簸强度从而提高行车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5.
在单轨交通线路系统中,由于单轨系统特点,对轨道线路的要求指标比地铁系统相对较低。因而展线更加灵活,所采用的超高较大、缓和曲线较短、曲线半径可以更小。基于这些特点,车辆在曲线超高路段运行时,线路超高变化对列车的影响也更加突出。降低超高变化率可以控制颠簸强度从而提高行车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6.
缓和曲线对交通安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分析文献表明,不合理的缓和曲线长度会影响驾驶行为和交通安全。调查分析了上三高速公路的39个弯道和2001年—2004年事故资料、沪杭高速公路浙江段的5个弯道和1999年—2004年事故资料、杭宁高速公路浙江段的6个弯道和2001年—2004年事故资料,其中缓和曲线交通事故并没有出现异常现象,表明其缓和曲线长度设计是合理的、可行的,没有对交通安全造成明显影响。在所调查的半径范围[400 m,3819.516 m],缓和曲线参数A与圆曲线半径R之比(A/R)随半径增大而呈现较好的负次幂递减规律,而且其变化范围基本上在1/3~1/2,这与传统认识及最近文献调查相一致。这一基本规律可为设计提供更明确的量化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公路超高设计计算中较有难度的是超高缓和段长度的确定、公式中参数的确定以及超高缓和段长度小于缓和曲线长度时超高缓和段的设置问题等。本文就这些问题从行车受力、路容美观、路面排水及施工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讨论,阐明了设计计算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轻轨交通线路平面设计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干线铁路平面设计标准,结合轻轨交通的特点,引用干线线路的参数,对轻轨交通线路的最小曲线半径、缓和曲线长度、两缓和曲线间最小圆曲线长度、夹直线最小长度及曲线线间距的加宽值提出了建议性设计标准,供制定《轻轨交通技术标准》时参考。  相似文献   

19.
浅谈山区公路路线线型设计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山区地形地貌特点,结合西柏坡公路的设计,对山区公路路线设计中的设计标准、平面设计方法、竖曲线半径布设、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超高值、缓和曲线长度以及超高过渡等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独立直角坐标系出发,分析公路缓和复曲线点位坐标完整模式,说明缓和复曲线有别于一般缓和曲线的基本关系,指出有效选用连接参数m值在准确计算缓和复曲线完整点位坐标,避免曲线断链的重要作用,结合实例阐述以坐标变换原理计算缓和复曲线点位坐标的公式和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