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研究不同聚羧酸减水剂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制备含有不同减水剂掺量的超高性能混凝土,并对其流动度、抗压强度、收缩性能及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减水剂掺量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早期抗压强度与流动度影响存在临界点,超过临界点后,增加减水剂掺量,UHPC流动度保持稳定,但早期和后期抗压强度有不同程度下降。增加减水剂掺量,超高性能混凝土早期自收缩降低,而长期干燥收缩和电通量值显著增加;减水剂掺量越大,继续增加减水剂掺量时超高性能混凝土电通量值增长越快,抗氯离子渗透性能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水胶比、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和胶砂比对水泥基灌浆材料流动性能的影响及其最佳配比,通过调整水胶比、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和胶砂比的掺量和配比,并引入正交试验来分析对灌浆材料流动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水剂对水泥基灌浆材料初始流动度和30min流动度影响最为显著,粉煤灰对其初始流动度影响较小,膨胀剂对其30min流动度影响较小。水胶比、粉煤灰、减水剂、膨胀剂和胶砂比的最佳配比为水胶比0.31、粉煤灰20%、减水剂0.8%、膨胀剂6%、胶砂比1.1。  相似文献   

3.
徐行  赵文  李慎刚  王德保 《隧道建设》2018,38(2):255-259
为解决传统注浆材料耗费水泥量极大的问题,需研制出工作性能好和经济环保的注浆材料。通过对比不同体系双液注浆材料的性能,优选出复掺钢渣与矿渣的水泥-水玻璃双液注浆材料,并研究钢渣与矿渣的掺量、水玻璃的体积掺量及水灰质量比等对双液注浆材料工作性能、胶凝性能和抗压强度等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当钢渣与矿渣的掺量为60%,水玻璃的体积掺量为 20%~30%、水灰质量比为0.7~1.0时,所制备的浆液凝胶时间可控,流动度在300 mm以上,3 d的抗压强度在13 MPa以上。  相似文献   

4.
由于高流动性混凝土工作性影响因素方面研究的不足,限制了其在地铁工程中的大规模应用,为解决这一问题,文中结合实体工程项目,调整减水剂成分及掺量、砂率、水灰比和粉煤灰掺量,研究其影响。经研究可知,胶材用量不变的情况下,工作性能随砂率的上升先改善后变差;合理砂率对流态混凝土的扩展时间T_(500)有着显著影响;最终扩展度会随水灰比的上升逐渐增加,其离析率变化情况与之相反;粉煤灰最佳掺量的质量分数在20%~30%之间。  相似文献   

5.
通过试验检测,研究了胶凝材料用量、砂率、粉煤灰细度和掺量、粉煤灰与矿渣双掺及早强剂对大流动高性能砼流动性、稳定性、填充性、间隙通过性等工作性能的影响,得出了胶凝材料最佳用量为520~540 kg/m3、砂率宜较大、粉煤灰适宜掺量为10%~30%且超细粉煤灰优于Ⅱ级粉煤灰、粉煤灰和矿渣双掺时矿渣掺量不宜大于20%也不宜低...  相似文献   

6.
《公路》2021,(4)
为掌握多聚磷酸(PPA)改性沥青胶浆性能,制备不同PPA掺量和粉胶比沥青胶浆,采用锥入度、动态剪切流变(DSR)和弯曲梁流变(BBR)试验,分别对其抗剪强度、高温性能和低温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PPA改性沥青胶浆抗剪强度随PPA掺量和粉胶比的增加而增加,其中PPA掺量超过1.5%后增加速率降低,粉胶比超过1.0后增加速率提高;随着PPA掺量的增加,沥青胶浆高温抗变形能力增强,弹性成分比例提高,高温性能温度敏感性降低,而粉胶比增加时高温抗变形能力增强,弹性成分比例和高温性能温度敏感性基本不变;PPA改性沥青胶浆低温性能随PPA掺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粉胶比的增加而降低,但试验温度降低到-12℃及以下时两者效应均被弱化,尤其对PPA掺量表现明显。  相似文献   

7.
为促进道路工程绿色发展,提高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率,采用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粉煤灰(CFB灰)、钢渣微粉(SSS粉)、脱硫石膏3种工业固废制备CFB灰-钢渣微粉多源固废协同注浆材料。通过室内试验,系统研究了原材料配比与水固比对注浆材料工作与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开展XRD和SEM试验,分析其水化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水固比相同时,随CFB灰掺量的增加,浆液流动度与结石率增大,密度、析水率和结石体单轴抗压强度减小;CFB灰掺量相同时,随水固比增大,浆液析水率增加,流动度、密度、结石率及结石体单轴抗压强度减小;浆液流动度与结石体单轴抗压强度受水固比、CFB灰掺量影响显著,而浆液密度、析水率与结石率变化范围不大;析水率最高为4.2%、结石率最低为95.8%,28 d抗压强度最大达1.46 MPa。综合考虑各工作与力学性能,建议CFB灰掺量、SSS粉掺量及水固比的范围宜分别为35%~55%、30%~55%、1∶1.3~1∶1.5。CFB灰、SSS粉与脱硫石膏在浆液水化反应过程中可以起互补作用;SSS粉中C2S、C3S快速水化提供Ca2+  相似文献   

8.
为了降低潍日高速公路桥跨越胶济客运专线和胶济铁路转体桥大体积混凝土温升,并保证张拉期强度,拟采用大掺量矿渣粉降低水化热,并保证强度及其它性能指标。经室内试验验证:矿渣粉用于大体积预应力高强混凝土中,水化热显著降低,掺入矿渣粉30%~50%可以降低水化温升9. 6%~20. 6%,推迟快速升温阶段的出现,有利于减少或避免温差裂缝;标准养护条件下,混凝土强度不随矿渣粉掺量线性变化,28d强度,矿渣粉掺入30%比不掺入提高了17%,掺入50%比不掺入提高了6. 2%;混凝土28d抗氯离子系数随矿渣粉掺量增加而降低,掺入30%时,比不掺入降低了52%,掺入50%时,比不掺入降低了62%;矿渣粉的掺入对混凝土收缩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单方粉体材料和矿物掺合料变化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粉煤灰掺量为30%左右时,自密实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工作性。随单方混凝土中粉体材料的增加,各组混凝土T50均降低,且掺入粉煤灰和矿渣的混凝土坍落度显著增大。粉体材料掺量为450kg/m3时,所测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满足使用要求。当粉体材料掺量不大于450kg/m3时,各组混凝土1d抗压强度均大于5.0MPa,且掺入30%粉煤灰和矿渣的混凝土28d抗压强度均大于25.0 MPa。  相似文献   

10.
以不同水灰比、不同含气量、不同掺合料及不同掺合比例、不同养护方式下的混凝土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各配比混凝土的基本性能;并采用电通量法及氯离子渗透深度研究了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减小水灰比、适当引气、加掺合料及良好的养护方式可有效改善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在一定掺量范围内,混凝土中掺硅粉比掺矿渣粉或粉煤灰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好.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寒地区有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要求的混凝土配制方案:含气量宜3%~5%;掺20%~30%粉煤灰或矿渣,或掺5%~8%的硅粉,硅粉和矿渣粉或粉煤灰双掺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WMRA)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新型路用再生材料,且其路用性能随旧沥青混合料(RAP)掺量变化而变化。首先通过抽提试验分离旧沥青、旧集料,并依据规范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其次测试不同RAP掺量(0%、30%、40%、50%)条件下的Evotherm^TM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水稳性能、低温性能、高温性能;基于此分析RAP掺量对Evotherm^TM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较为合理的RAP掺量。结果表明:旧沥青性能、旧集料级配变化较为显著,而旧集料物理力学性能变化不明显且仍满足规范要求;高温性能不是限制RAP掺量的决定因素;水稳性能随RAP掺量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峰值处RAP掺量为40%;低温性能随RAP掺量增加变化规律不明显,但存在一个"峰值",该处RAP掺量为40%;基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考虑,确定依托工程RAP最佳掺量为40%。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激发剂种类、模数、掺量等因素对矿渣基地聚合物早期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Na2Si O3,K2Si O3对矿渣基地聚合物具有显著的激发效果;激发剂模数及掺量对矿渣基地聚合物早期抗压强度具有显著影响,随着激发剂模数提高,矿渣基地聚合物早期抗压强度增加明显,随着激发剂掺量提高,矿渣基地聚合物早期抗压强度先提高后降低,在掺量为12%时,材料具有最高抗压强度;激发剂模数及掺量的变化对矿渣基地聚合物的抗折强度影响不大,且随着激发剂掺量的增加,矿渣基地聚合物的折压比呈下降的趋势,材料脆性变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混凝土收缩性能,以单因素水平筛选实验为参考,建立L9(34)正交正交实验模型,运用SPSS 18.0软件对其结果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混凝土收缩性能的因素主次关系为:水泥用量〉水灰比〉龄期〉含气量〉粉煤灰掺量〉矿渣粉掺量。混凝土收缩最佳条件为:水泥用量为400 kg/m3、水灰比为0.45、龄期为45 d、含气量为6%、粉煤灰掺量为5%、矿渣粉掺量为30%,在此条件下,混凝土的收缩量为281×10-6。通过实验,为混凝土性能的提升和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溶洞等问题,若处理不好,容易造成上部结构坍塌、沉降等,采用水泥注浆能够有效改善以上问题。常用的水泥类注浆材料泌水率高、凝结时间较长,可通过添加外加剂的方法解决。该文采用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各种外加剂对水泥浆扩展度、泌水率和凝胶时间的影响,得到以下结论:(1)缓凝剂对水泥浆前期扩展度的影响不明显,对水泥浆后期的扩展度有很显著的影响,随着缓凝剂掺量的增大,扩展度增大;(2)保水剂和缓凝剂对水泥浆的泌水率都有很显著的影响,随着保水剂掺量的增大,泌水率降低。随着缓凝剂掺量的增加,泌水率增大;(3)缓凝剂对于水泥浆的凝胶时间有非常显著的影响,随着缓凝剂掺量的增加,凝胶时间也会延长;(4)速凝剂和减水剂对水泥浆扩展度、泌水率和凝胶时间并无显著影响。且无论是0.8∶1或是1∶1的水灰比,最终都可以在试验中找出3个不同凝胶时间段、泌水率较小、流动性较好的添加剂配方。  相似文献   

15.
以贝壳粉掺量0、5%、10%、15%、20%和再生粗骨料取代率0、50%、100%作为试验变量,制作不同配合比混凝土试件,对龄期28d外掺贝壳粉再生混凝土开展抗渗性能和耐水性能试验研究,并分析了再生混凝土失水率和吸水率随贝壳粉掺量增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抗渗等级为9级,增加贝壳粉掺量,可提高再生混凝土抗渗性能,增加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可使抗渗性能减弱;贝壳粉掺量在0%~10%的再生混凝土耐水性均较好;再生混凝土失水率随贝壳粉掺量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吸水率是不断增大的,二者均随粗骨料取代率的增高而变大。综合考虑最优配比为:掺加再生粗骨料50%、贝壳粉5%~10%左右,再生混凝土抗渗及耐水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6.
文中首先通过抽提试验分离旧沥青、旧集料,并测试其性能,其次测试不同 Sasobit?掺量(0%、2%、3%、4%)条件下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的水稳性能、低温性能、高温性能,基于此分析Sasobit?掺量对温拌再生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规律,提出较为合理的 Sasobit?掺量。结果表明,旧沥青性能、旧集料级配变化较为显著,而旧集料物理力学性能变化不明显且仍满足规范要求;高温性能随 Sasobit?掺量增加而增加;Sasobit?明显地降低了水稳定性;低温性能随Sasobit?掺量增加变化规律不明显。基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考虑,确定依托工程Sasobit?最佳掺量为2%。  相似文献   

17.
为充分研究短切玄武岩掺量和长度对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影响,该文通过向混合料掺加0、0.2%、0.35%和0.5%(占混合料质量)的纤维进行马歇尔试验,分析纤维掺量对混合料马歇尔指标的影响及推荐纤维的最佳掺量;在最佳纤维掺量下,通过对掺加3、6、9 mm等不同长度纤维的混合料进行车辙试验、水稳定性试验和低温试验,分析纤维长度对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沥青混合料的最佳油石比、稳定度和流值随纤维掺量的增加而先增加后降低,且在0.35%纤维掺量下数值达到最大;空隙率和毛体积密度随纤维掺量增大而分别增大和降低;在0.35%最佳纤维掺量下,纤维沥青混合料的各项性能均得到显著提高,其中掺加6mm纤维的混合料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铁尾矿砂对混凝土和易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坍落度试验和抗折、抗压试验结果分析了不同种类、不同比例的外掺剂对铁尾矿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铁尾矿砂对混凝土和易性影响较大,其抗折、抗压强度在铁尾矿砂掺入量25%时达到最佳; 2)以25%铁尾矿砂为标准组,对不同外掺剂进行配合比设计,研究在铁尾矿砂基础上外掺剂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以粉煤灰取代水泥,随着掺量增多,7 d强度降低,90 d强度增加;以硅灰代替水泥,随着掺量增多,坍落度先增加再降低,强度增大;以矿渣代替水泥,随着掺量增多,流动性变好,强度增大。  相似文献   

19.
明阳  卫煜  李玲  王鹏淮  陈平  胡成  向玮衡  李青  甘国兴  李航 《公路》2023,(5):289-295
针对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过程中低活性废渣难应用问题,将钢渣、矿渣和粉煤灰复掺粉磨制备高活性超细矿物掺合料,研究了原料配比和颗粒细度对超细矿物掺合料性能的影响,对超细矿物掺合料使用扫描电镜(SEM)分析微观形貌,使用粒度粒形仪分析粒度粒形,将超细矿物掺合料取代水泥研究其流动性和活性。结果表明:当钢渣∶矿渣∶粉煤灰质量比为3∶5∶2时,采用球磨粉磨90 min可制得平均粒径3.64μm、D50=2.53μm, 28 d活性指数可达104%的高活性超细矿物掺合料;超细粉粒径随粉磨时间的增加而降低,超过90 min后粉磨效率降低细度趋于稳定;掺入超细粉体后浆体的流动度略有降低,但对浆体硬化后的结构增强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对济南地区黄河冲积低液限粉土进行改良试验,研究以木质素作为固化剂对该地区粉土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木质素的掺入能减小土体空隙,与素土相比,木质素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增大,而最优含水率减小。木质素掺量和养护龄期对改良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UCS影响明显,木质素掺量在0%~16%时,UCS值随木质素掺量的增加而增大;UCS值随养护龄期的增加而增大,前7天的强度增长明显。将不同掺量的木质素改良土进行水稳性试验,发现木质素掺量为12%的改良土水稳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