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运用道岔系统动力学理论,考虑轨距加宽式转辙器的结构特性,建立列车/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以350 km/h客运专线18号高速道岔为例,计算分析了列车以350 km/h直向及80 km/h侧向过岔时的动力特性.结果表明:转辙器轨距加宽可提高列车直、侧向过岔时的平稳性,降低直向过岔时尖轨的磨耗指数,减轻尖轨侧磨,增加尖轨开始受力截面的轨顶宽度;增大转辙器部位的动轮载、轮缘力及动应力,对尖轨受力不利;转辙器轨距加宽对列车侧向过岔的轮重减载率和脱轨系数有不利影响,对直向过岔的影响不大.因此,建议在我国350 km/h客运专线高速道岔设计中,暂不使用转辙器轨距加宽技术.  相似文献   

2.
浅谈城市轨道交通小号码道岔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小号码道岔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占据主力市场 ,在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小号码道岔设计应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的特点 ,合理地选择未被平衡的离心加速度和线型 ,合理地计算其轨距加宽及解决自身的构造加宽问题。小号码道岔跟端应当向弹性可弯方向发展。小号码对称道岔需要重新认识并重视起来。  相似文献   

3.
对岔区轨道刚度合理取值及均匀化技术、尖轨降低值优化技术、转辙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侧线线型设计技术对动车组高速直、侧向过岔平稳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为保证旅客乘坐舒适性,必须结合采用的扣件特点选择合适的岔区轨道刚度,刚度均匀化在理论上可以实现,实际上受施工质量以及道岔精调状态等因素影响;尖轨相对于基本轨的降低值决定了轮轨垂直力在尖轨和基本轨间的过渡范围及过渡比例,并直接影响列车过岔平稳性,降低值过大会严重影响道岔平顺性及降低行车平稳性;是否采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对道岔平顺性无显著影响,客专线道岔不采用运动学轨距优化技术是有试验数据支撑的;动车组侧向通过42号和62号道岔的车体水平加速度实测最大值小于1.5m/s2,符合技术条件要求,和设计预期一致。  相似文献   

4.
铁路道岔动态轨距优化技术的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既有道岔动态轨距优化技术,建立了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仿真模型,对既有动态轨距优化方案道岔与传统道岔的动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既有优化方案可以改善岔区轮轨接触关系,保持车辆正弦曲线的运行轨迹;但部分动力响应幅值还有些偏大,考虑对即有优化方案参数做进一步的研究.通过改变轨距加宽区长度、加宽最大值等参数,设计了5种新的优化方案并进行了动力学性能对比,确定出了最佳方案.再对最新优化方案与既有优化方案进行动力学性能对比,结果表明缩减加宽区长度对提高车辆直逆向通过能力、减少尖轨受力是有利的;改变轨距加宽区长度、加宽最大值对侧逆向过岔而言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限界计算是地铁工程设计过程中较为繁琐的一项工作,直接关系到车辆运行安全。针对天津地铁6号线工程中应用9号曲尖轨道岔的情况,综合考虑车辆在道岔侧股运行时的几何偏移量、欠超高引起的动态偏移量、曲线轨道参数及车辆参数变化引起的车体横向位移量,计算并拟合B型车道岔区建筑限界加宽量图,为道岔区土建、结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计算结果表明:B型车道岔外侧建筑限界加宽始于岔心前端25.75m处,最大加宽量为166 mm;道岔内侧加宽始于岔心前端22.55 m处,最大加宽量为429 mm。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针对执行UIC510-2标准的时速300 km动车组能否通过中国铁道线路这一难题,分析检算了我国铁道线路曲线轨距加宽和铁路道岔的相关尺寸及维修标准与时速300 km动车组转向架相关尺寸匹配关系,以提出最经济、可靠的解决方案。研究结果:提出了我国时速300 km动车组轮对轮背距采用1360 mm的建议。为保证轮对顺利通过查照间隔最小值1391 mm的中国固定辙叉,将其公差带由±3 mm改为±1 mm,而其它轮对尺寸及组装公差执行"车辆不同类型走行部分使用不同直径车轮的规定"标准(UIC510-2);道岔尺寸及维修公差保持中国既有线标准,以避免大规模改建轨道设备。小半径曲线轨距加宽执行新的标准,保证动车组以力等自由内接顺利通过。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德国BWG公司基于动态轨距优化方案设计的KGO道岔,针对客运专线18号动态轨距优化转辙器道岔建立了车辆/道岔动力学仿真模型,对车辆以250 km/h速度直逆向和80 km/h速度侧逆向通过时的舒适性、安全性进行了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各项动力响应完全满足车辆舒适性、安全性通过要求.另外,对传统18号道岔和18号动态轨距优化道岔的动力响应进行了比较,发现在道岔转辙器部分设置轨距加宽可以提高运行舒适度,以及减少车轮,尖轨的磨耗,但会降低侧向过岔时的运行舒适性.  相似文献   

8.
铁路建筑限界缓和曲线地段加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铁路现行的规章、规范及设计手册中,未明确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计算方法。为找出一种误差值小、使用方便的缓和曲线地段建筑限界加宽计算方法,根据图解法相关数据,绘制分析不同曲线要素组合的加宽值曲线,研究总结铁路建筑限界缓和曲线地段加宽值变化规律。根据加宽曲线特点,利用多项式曲线拟合的方法提出缓和曲线地段内侧加宽、外侧加宽及运动附加超高通用计算公式。与图解法计算结果对比表明,通用公式计算误差满足测量误差限值要求,证明通用计算公式是正确可靠的。提出的通用计算公式可供铁路相关技术人员工作时和《铁路技术管理规程》等规章修订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委内瑞拉机车通过我国铁道线路的可行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执行UIC510-2标准的委内瑞拉CDK4C机车能否通过中国铁道线路这一难题,分析检算我国铁道线路曲线轨距加宽和铁路道岔的相关尺寸及维修标准与委内瑞拉机车转向架相关尺寸匹配关系。计算结果表明,机车可按正常强制内接通过曲线地段和道岔侧线,在对固定辙叉几何尺寸进行限定的条件下,机车可以限定的速度安全通过。  相似文献   

10.
基于刚柔多体混合建模理论,建立车辆-道岔耦合动力学模型和客货共线铁路道岔区轮轨接触应力瞬态分析模型,分析不同轮轨几何接触状态下轮轨接触应力分布特性,并提出了调整尖轨降低值、尖轨线型优化和道岔动态轨距优化3种减少轮轨动力作用、延长道岔使用寿命的技术方案,同时模拟了不同技术方案对道岔区轮轨关系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1.
随着铁路系统设备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电测式压力计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介绍铁路系统常见的电测式压力计的结构原理,压力传感器特性、检验与标定。  相似文献   

12.
罗震 《铁道建筑技术》2012,(9):78-80,99
根据宽轨距与标准轨距铁路轨道交叉的特殊情况,考虑运营需要和车辆通过的安全性,设计了应用于宽轨距与标准轨距9号交叉的固定型钝角辙叉。通过在固定型钝角辙叉外侧设置护轨,解决了车轮自护的安全性问题,验证了9号固定型交叉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可变轨距转向架的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为可变轨距电动车组开发的A型和B型2种可变轨距转向架,阐述了这2种转向架的结构和轨距变换的具体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14.
车辆限界与设备限界间安全裕量对地铁列车安全运营有直接影响.根据高斯误差传播理论,推导出服从正态分布的累计误差计算公武,确定不同可靠度下地铁车辆限界与设备限界间安全裕量的取值,为地铁车辆轮廓线设计、验收以及地铁隧道设备安装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智能轨距尺采用高精度直线位移传感器和倾角传感器后,其最大的特点是活动测头能连续不间断地滚动采集数据并进行自动判断、锁定轨距最小值,使轨距测量更具科学性。该项滚动测量技术不但提高了检测精度,而且解决了活动测头的磨损问题,是轨距尺实现智能化的一项创新,达到了部颁0级轨距尺的规程要求,满足了高速铁路轨道线路的检测需要。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黄河变电站超限设备采用D26B型车进行铁路运输概况,通过制定限界检查框架、编制严密试运方案、开行模拟限界检测列车、记录视频数据并分析,完成渝怀、沪昆线建筑限界的复核及检测分析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工务部门需要频繁使用轨距尺,一些未到检定期的轨距尺示值不准的问题不能及时发现,为此,研制出工区铁路轨距尺轨距和标高示值标定器,在使用轨距尺前对其计量性能进行确认。介绍标定器的主要技术参数、标定原理、结构及标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变轨距货车转向架结构特点建立车辆动力学仿真模型,整车模型包括7个刚体,34个独立自由度和8个非独立自由度。阐述了模型中涉及的非线性环节以及处理方法。计算分析了车辆在不同轨距线路运行时空、重车工况下的直线运行稳定性、运行平稳性和曲线通过性能等各项性能指标。分析结果表明,轨距可变式货车车辆的动力学性能指标满足相关技术标准,轮对绕x轴和z轴的转动惯量和车轮滚动圆横向跨距这3项参数是造成变轨距车辆在准轨位和宽轨位性能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俄罗斯铁路限界标准的修订过程。通过扩大机车车辆限界,可以提高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米轨无摇枕转向架的设计参数、结构特点、强度和动力学计算与试验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