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区域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已成为城市交通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区域信息平台的构建结构正在探索当中.以杨浦区交通信息平台为例,研究依托区域交通信息平台实现区域交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法.面向三类平台使用者——社会公众、政府部门及行业技术部门,分析了杨浦区交通信息平台构建的需求,并详细介绍了信息平台的构架;提出四大子系统——基础交通信息采集子系统、信息共享与交换子系统、智能交通仿真子系统,以及交通信息服务子系统的架构,并详述其功能作用,为其他区域建立交通信息平台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城市交通》2007,5(6):85-85
近几年随着交通信息采集处理技术的普及和提高,能接收实时交通信息进行导航的产品逐步面市,但能为用户提供准确旅行时间的导航系统还很少。2004年,日立公司在中日IPv6项目中,开始在中国研究开发先进的交通信息系统,包括基于浮动车的交通数据中心处理技术和新一代导航终端技术;2005年,日立公司与北京市交通信息中心合作,推出“JETRO”项目,[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随着移动计算和嵌入式技术的飞速发展,嵌入式自主导航车载系统正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建立在信息网格平台上的车载交通信息服务系统。该服务系统后台依托上海交通信息网格这样一个强大的智能交通信息中心,为前台车载终端用户提供包括实时交通信息,动态路径决策,公共设施查询等高附加值的交通信息服务,克服了传统的自主导航车载系统为用户提供的信息服务单一,不能够提供实时动态交通信息的缺陷。本系统的车载终端硬件采用龙芯处理器,软件采用Linux操作系统和基于JAVA的开发环境。在对上海信息网格的关键技术和体系结构做了简要介绍之后,本文对前台车载终端系统的架构、硬件设施和关键功能的实现算法做了详细介绍,并给出了系统运行的效果和性能测试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晓东  施海燕 《ITS通讯》2002,4(1):36-40
本立足于近年来迅速发展的计算机处理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并与传统的超声波采集技术相结合,设计并建立一个准确,全面,及时的城市道路交通信息实时监测网系统,通过系统对路面交通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并从宏观,微观上及时掌握了城市流的动态变化状况,从而为交通流动态特性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持手段。  相似文献   

5.
高敏 《交通标准化》2010,(23):31-33
随着我国大规模道路建设的完成以及车辆拥有量的迅速增加,为行业乃至全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交通信息服务变得越来越重要,而交通数据的采集是提供交通信息服务的关键。鉴于此,通过介绍目前美国最新的非干扰检测技术的原理,以及各自产品的优缺点,可为我国交通数据的采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交通标准化》2005,(12):162-162
“交通信息通信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于日前在北京成立。 该中心将依托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承担以下工作;国内外交通信息通信技术和卫星定位导航技术的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的跟踪研究;交通信息化发展所需的交通信息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交通行业交通卫星定位导航技术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7.
交通信息与交通行为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信息作用的对象是人,目的是交通行为控制。具有行为控制作用的交通信息来自交通控制系统或交通信息系统。交通信息客观上导致了交通行为控制,是建立在交通行为可控性基础上的,归咎于人的行为心理特点、社会特性等。交通控制信息对出行者行为控制,是以信息行为规则建立发布、接收和处罚等为主导的行为过程的结果;交通指导信息是以需求、目的、知识、刺激和回报为主导的心理过程的结果。探讨交通信息对交通行为控制作用是道路交通控制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深入研究实时交通数据,并将其应用在交通管控系统中,研究开发出实时交通数据路网展示系统,可为交通管理者提供辅助决策的依据,增加道路交通指挥的反应时间,起到提前知晓、提前疏导的作用,同时也为交通参与者提供实时路网信息,为现有的道路导航系统提供道路状态信息。  相似文献   

9.
李伟  高骏 《交通标准化》2010,(21):18-21
基于GIS-T和MTD技术的智能城市交通信息发布系统的原理和运行机制,是将交通信息采集发布、交通流评估模型、交通流预测模型和WebGIS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整套完善的城市智能交通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交通信息的直观、实时发布,辅助出行者进行出行最优路径选择和出行时间预估,从而达到交通流动态调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及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当前我国动态交通信息服务的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在北京市实际研究和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采集交通信息准确性验证、交通信息发布内容以及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这三个制约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发展的因素,分别阐述其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提出浮动车数据验证方法及北京市部分验证结论、动态交通信息发布内容基本原则和发展思路、标准化和产业化建设的机制,为我国动态交通信息采集、处理、发布技术的研发和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海英 《城市交通》2008,6(3):50-52
北京奥运会期间,城市交通需求将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加上奥运交通的高标准要求,赛时交通组织与管理将面临严峻挑战。奥运期间车辆将按单双号行驶,智能化道路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将启动,9条轨道交通线将撑起北京奥运交通……本篇汇集部分奥运交通信息,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交通信息服务水平,缓解拥堵,对比研究了现有服务终端的特点,并对用户交通信息需求展开调查.结合服务终端特点及调查结果,构建了面向移动终端的实时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系统可向移动终端提供信息查询、信息发布、服务下载等功能,为用户提供出行全程的交通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路网交通信息平台规划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利用城市公路管理部门的信息资源,本文提出建设城市公路网交通信息平台。以总体框架为指导,设计了信息平台的逻辑结构和拓扑结构。根据用户主体的不同,将信息服务分为共享服务和增值服务两种类型,明确了信息平台的主要数据信息流。以面向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提供信息增值服务为重点,进行了信息要素分析和服务方式分析,规划了公路网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4.
方蕾 《江苏交通》2003,(11):75-76
我国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汽车尾气、嗓声等交通污染日益严重。基于ITS交通控制与管理技术对机动车污染控制方法对交通环境有显著的改善效益。三条途径:控制交通注相关要素,给出行者提供可靠的交通信息,车辆排放达标自动检测与控制,有利于城市交通健康发展,保护市民健康。  相似文献   

15.
基于XML的交通信息综合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XML的交通信息综合系统设计。  相似文献   

16.
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和历史原因,重庆市道路交通信息采集设备形式多样,形成的交通信息数据格式和设备数据接口标准不尽相同,多源交通信息数据的存储、处理和使用过程中遇到了诸多困扰.为此,重庆市交通管理局与重庆市科委共同谋划了“重庆主城区交通诱导示范工程”项目,将多源交通信息数据融合技术作为项目研究的重点,采用数据融合技术对多源交通信息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判别算法实现对道路交通状态的实时判别,并利用VMS、WEB等多种形式进行道路交通状态的发布,从而实现对主城区路网交通流进行策略性分流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交通科技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主要为政府决策、交通科研以及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信息资源服务,是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对外信息服务的主体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18.
动态交通信息是ITS各子系统应用的基础和保障,如何获得准确、实时的动态交通信息对ITS的应用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在对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技术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各类动态交通信息采集技术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合,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9.
面对上海市城市的新一轮发展目标,交通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面临着从独立建设和实验性应用阶段到系统集成和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的转变。上海市综合交通信息中心运用城市交通信息化战略导向下的系统分析方法,在整体设计上以信息资源规划为基础,在组织架构上以组织协同思想作为指导,在技术构成上以标准化、可靠性、先进性、开放性为原则,通过对交通信息化功能领域和应用划分、信息资源共享需求分析、组织体系结构分析和技术体系结构分析等核心技术环节的研究,提出了网络化中心和层次化支持平台构成的组织体系框架和以共用信息平台为核心的技术体系框架。并从领导机制、建设运营模式、数据标准和核心技术等几方面就其建设策略提供了有益建议,提出了分阶段实现模式。  相似文献   

20.
智能交通信息特征分析与处理系统设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智能交通系统(ITS)的普遍应用与系统整合,使得交通信息越来越复杂,交通状态更加难以把握,信息处理面临新的挑战.本文的工作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①剖析了ITS信息的特征—— 多源性、异构性和层次性;并指出交通状态作为最高层次的文通信息,具有双重属性的特点——客观、抽象、确定、连续性以及主观、形象、模糊、离散性。②分析了信息融合和数据挖掘技术在ITS信息处理中的重要价值,提出其信息处理的模式与流程。③设计出ITS信息处理系统的逻辑结构,实现了信息融合和数据挖掘技术的集成,体现出该系统的信息中心功能和平台支持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