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冯晋祥  臧发业 《中国公路学报》2002,15(4):114-117,120
介绍了一种基于压力反馈控制的液压夯拔装置的结构与原理,对其夯入机理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冲击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并对性能参数随工作参数的变化过程进行了仿真;得出了通过立柱阻力适时调节冲击系统的压力,可实现冲击能和冲击频率的独立无级调节。  相似文献   

2.
针对一台液压夯管锤,通过改变其供油压力,考察了其工作参数的变化。通过理论和实验证明改变液压夯管锤的冲击能和冲击频率,比较简单而经济的方法是调节液压夯管锤的行程,并讨论了改变行程对液压夯管锤的性能有哪些影响。研究结果将为设计冲击能可调的液压夯管锤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对压力反馈控制液压夯拔装置冲击系统的夯入机理进行了探讨,建立了冲击系统非线性数学模型,并对其性能进行了仿真和试验研究。提出了通过立柱阻力适时调节冲击系统的压力,可实现冲击能和冲击频率的自适应独立无级调节。  相似文献   

4.
简要阐述了弹簧的特性、强度、刚度的计算,较详细地介绍了快速冲击夯中弹性元件的设计方法及计算机辅助设计。  相似文献   

5.
强夯法所具有的优点,使其在许多地基处理工程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对废黄河地区某高速公路的液化地基进行强夯试验,研究了在强夯试验过程中夯沉量、孔隙水压力与夯击次数的关系,以及孔隙水压力与深度和时间的关系,并且在夯前与夯后分别进行SPT、CPT、SAMW试验,检验强夯后试夯区的处理效果,最后提出了合理的强夯施工参数和控制工艺,并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作者最新研究设计的一种新型先导式配流阀,使用该阀可以实现液压冲击器的压力反馈控制,即通过调节先导阀的调定压力,来控制液压系统的压力,从而达到无级调节液压冲击器冲击能的目的,对新代进行了静态分析和动态计算机仿真研究,为进一步研制该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强夯法的数值模拟模型,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分析多点单次夯击过程,并以此分析夯沉量、冲击应力空间分布特征,不同夯击能不同夯点间距作用下矸石地基的位移、干密度随深度的衰减规律。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流量控制阀快速、频繁启闭的负载敏感液压系统的可靠性,建立了负载敏感泵与流量控制阀之间管路内的流量方程和压力方程,分析了引起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压力冲击的原因和影响冲击压力峰值的因素,提出在负载敏感泵与流量控制阀之间设置防冲击回路,以抑制负载敏感液压系统的压力冲击。基于AMESim软件建立了负载敏感液压系统的仿真模型,对比研究了液压元件的性能参数、液压系统参数和操作参数等对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冲击压力峰值的影响,以及防冲击回路对于抑制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压力冲击的作用。研制了负载敏感液压系统试验台,对理论研究和仿真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负载敏感泵出口流量变化滞后于流量控制阀流量的变化,导致泵阀之间管路内的净流量增加,此为流量控制阀突然关闭时负载敏感泵与流量控制阀之间管路内形成压力冲击的诱因;负载敏感泵初始工作排量越大、流量控制阀关闭速度越快,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冲击压力的峰值越高;在负载敏感泵出口处设置防冲击回路,通过负载敏感系统的反馈压力与负载敏感泵出口压力之间的差值以控制防冲击回路中卸荷阀的启闭,减小泵阀之间管路内净流量的增加量,能够显著抑制负载敏感液压系统压力冲击的峰值;负载敏感泵初始工作排量较大的情况下,防冲击回路可以降低冲击压力峰值68%以上。  相似文献   

9.
为了给蓄能器在工程机械的应用与参数设置提供参考,针对工程机械液压驱动系统压力冲击频繁问题,通过合理选择蓄能器参数,有效提高该系统的性能.建立了皮囊式蓄能器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影响蓄能器性能的参数与选择方案,并利用AMESIM仿真软件与工程机械液压底盘模拟试验台进行了仿真分析与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蓄能器预充气压力为系统工作压力80%~90%时,既能有效吸收系统的压力冲击,又能保证系统的快速稳定性;蓄能器容积越大,系统响应速度越慢;蓄能器连接管路直径越小,系统压力冲击越明显;连接管路越长,系统压力冲击会增加,但是增加不显著;对于工作在剧烈波动载荷下的工程机械液压驱动系统,应根据系统的压力变化幅度配置不同固有频率的蓄能器组,并分段配置各蓄能器的参数来加宽吸收压力波动的频率宽度与压力冲击范围.  相似文献   

10.
对平板夯的振动系统做了几点假设,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振动平板夯的力学简化模型,给出了测试工况,对测点进行了布置,对振动平板夯的隔振设计效果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简要说明了重锤夯起重机的选择和重锤及其附件的制作,重点从重锤夯加固成型路基的机械配置、施工准备、施工过程及其经济效益等几个方面叙述了用重锤夯加固路基的施工工艺。  相似文献   

12.
石达强  程海军 《隧道建设》2006,26(6):48-51,65
北京回龙观东站~立水桥站污水工程下穿城铁、国铁,所处位置特殊,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较为丰富,施工沉降要求高,难度大。采用夯管法施工后,有效的提高了施工质量和进度,保证了城铁、国铁的正常运营,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夯管法比暗挖法和顶管法更为简单快捷,更能保证施工安全。介绍了夯管法施工的特点和施工方法要点及施工中的关键问题(如夯管方向偏差、地表沉降、夯进停滞不前等)及其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振动平板夯数学模型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认为现广泛采用的振动平板夯数学模型是不符合实际工况的。分析了振动平板夯的工作过程,提出了采用不同的微分方程分段描述其工作历程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强夯加固地基施工参数优化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提高强夯加固效果和施工效率,通过广西一变电所工业场地地基的加固处理,对强夯的夯点间距和夯击数进行了优化试验,总结出该场地地层条件下最优的夯点间距和收锤标准,并对强夯加固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夯击间距对松散粒状土强奋压实影响的方法。该方法应用了近期发展的波动方程模型,预测了夯击点周围土体侧向改善的范围。用两个例子说明了计算夯击间距影响的方法。结果表明,最临区在夯击网格中心点和网格边线的中间点上,这些地方土体的改善程度最小。本文研究了三个强夯压实工程实例,其结果与现场得到的结果完全相同。确定了两条设计曲线:“一条是适用于夯击网格中心点的曲线,另一条是适用于网间距对强奋压  相似文献   

16.
为保证红砂岩碎石土路基压实质量,减小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对红砂岩碎石土路基试验段开展强夯加固试验,分析路基强夯加固效果。研究表明,路基填筑高度一致时,路基加固效果随夯击能量增加而提高,且夯坑1.5 m半径范围内土体出现明显裂缝和回弹;单击夯沉量随夯击次数增加而减小,路基密实度提高,夯击能量≥1200 kN·m时,累积夯沉量在680 mm以上,且夯击次数超过5次后,夯坑周围土体变形趋于稳定;随夯击能量增大,强夯加固后路基土体压缩模量提高,最大提高111%。  相似文献   

17.
基于相似原理设计模型夯锤,对不同形状夯锤的有效性问题在室内开展模型试验研究。通过在模型桥台上布设各种动测元件,研究了在夯击功能和夯击次数不同的情况下强夯时桥台的位移变化规律,以及桥台背路基夯沉量随夯击数的变化、夯后的分层沉降和压实度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改变夯锤的形状可有效减小夯击能对结构物的影响,即将平底夯锤设计为球底形,由于其扩散角较小,夯击效果好,可减小强夯对邻近结构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风积沙在沙漠地区作为一种储量丰富而级配不良的回填料,虽然在中国已成功应用在部分公路路基上,但是对风积沙处理目前主要集中在浅表层的处理,对其深层或水下处理方法和适用性研究较少。该文结合新疆乌尉高速公路工程台特玛湖段风积沙路基,采用强夯法对其水下深层处理,监测夯击时风积沙夯沉量、隆起量、超静孔隙水压力,并对比其强夯加固前、后效果。研究表明:处理深度约5 m的沙漠湖区风积沙路基适宜的单点夯击能量为2 500 kN·m,单点最佳夯击击数为8~9击,夯点间距宜为4.5 m,夯击时地表隆起量小;超静孔隙水压力消散迅速,多遍点夯时可连续作业;风积沙强夯前后加固效果明显,可以用作公路路基回填料。  相似文献   

19.
强夯加固土石混填路堤夯沉量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强夯加固处理是山区土石混填路堤施工的有效措施,夯沉量作为施工检测的重要指标,在土石混填中研究甚少。论文采用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对夯沉量随夯击次数的变化进行了系统研究。与实际工程对比,得出2 000 kN.m夯击能10击后的模拟夯击沉降量为1 158 mm,与实测结果976 mm相比,满足误差精度要求,证明了建模分析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介绍成都绕城高速公路粒料夯柱处理软土基基的载荷试验成果,粒料夯柱作为一种公路工程中增强软土地基承载力的方案,其柱长为1.5-4m,直径为1.2m,间距为3m,荷载试验在夯柱顶上和柱间地基土面上进行,试验采用循环加卸载的方式进行竖向变形与荷载关系曲线的测定,沉降稳定标准在每小时0.2mm以内,试验成果可用作类似工程项目粒料夯柱优化设计,对于有较面积的浅层软土且附近有丰富天然碎石的内地工程,粒料夯柱被证明是一种有效而经济的软土地基处理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