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当代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一种认知活动,对诗歌的鉴赏也有很深的影响。文章尝试从概念隐喻这一认知视角对张九龄的五言古诗进行分析,对古诗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它其实还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情感是人类最普遍,最重要的人生体验。为了生动形象地描述人类的抽象情感,人们经常把它们隐喻化。在人类各种情感体验中,爱情具有特殊的地位和重要的作用。而诗歌是隐喻最常出现的场所。所以本文考察了大量英语和汉语诗歌的诗句,发现英语和汉语诗歌中的“爱情”概念隐喻有很大的相似性和独特性。最后得出由于认知和文化的因素导致了这两种语言中隐喻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相似文献   

3.
语言的变迁和一词多义现象的成因都离不开隐喻.空间隐喻已被广泛用于探究空间介词通过隐喻引申的多义现象.而意象图式恰恰是认知语言学家分析方位介词行之有效的工具.本文探究空间介词above的中心意义如何通过路径意象图式及其变体衍生出其隐喻语义网络,以期对英语词汇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劳伦斯一生创作的诗歌颇多,在诗集《最后的诗歌》中他对“死亡”意象的专注尤其引起后人的重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最后的诗歌》中颇具代表性的“死亡”主题的诗作《灵船》做一些具体分析,主要从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全面而系统地解读劳伦斯诗歌《灵船》中“死亡”意象与宗教和社会现实等的内在关系,以期能更加全面地了解劳伦斯诗歌创作的整体思想和意图.  相似文献   

5.
认知语言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隐喻做出了全新的解释,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方式,它同文化紧密相关。通过对各种隐喻实例进行比较,得知英汉隐喻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是由于人类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和认知基础,英汉隐喻的差异又揭示出两种隐喻语言所反映出来的不同民族文化心理及对交际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隐喻是一种修辞方式,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是人们谈论和思维抽象概念的认知工具。人类通过隐喻来认识和了解世界。基于隐喻的英汉对比研究有助于揭示中西文化的差异。从隐喻角度对中西文化进行了对比,以便使我们对中西文化差异有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隐喻的认知过程和语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隐喻的认知理解过程及其基本特点,揭示了语境信息,尤其是语义与语境的冲突对隐喻认知的重要影响,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更好的理解隐喻语义的能力,对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英认知差异与英语隐喻汉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古至今,人们对隐喻的研究没有间断过.现代认知学揭开了隐喻的认知本质.这伟大发现吸引众多学者们重新探索有关隐喻的各类问题.其中包括曾经被忽略的隐喻翻译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学者们一直在寻找不同文化语言间隐喻翻译的有效方法.本篇文章试图从英汉隐喻的认知差异角度来分析探讨英语隐喻汉译的可行方法,从而推动隐喻研究和翻译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9.
隐喻和转喻都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模式,对身体词的各种活用又是隐喻和转喻的突出体现.本文从隐喻与转喻的概念比较入手,通过身体词“脸”(face)的汉英语料对比,对汉语“脸”和英语“face”所产生的隐喻性和转喻性词语进行分析,呈现了在隐喻和转喻上的词义延伸过程.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认知的重要工具.文章着重分析了科技英语词汇中的隐喻现象尤其是隐喻的思维方式类比的广泛应用以及科技英语词汇中认知隐喻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曹丕的现存赋作28篇,曹植的现存赋作47篇,在整个建安的赋创作中从数量、质量上都是很高的。曹植更是以《洛神赋》而享誉千古,赋在其文学创作中占有了极大的分量。二曹赋的不同的风格特点和艺术特色在他们的同题共作赋中是表现的最为突出也最为淋漓尽致的,但似未曾引起人们的足够的重视与讨论。本文拟将从文学本位出发,具体分析二人的同题共作赋,希求对我们进一步认识和发掘二曹的文学成就具有新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出版发行的古典名著之一.夏洛特.勃朗特用独特的女性视角创作的具有哥特特点的小说带给读者的不仅是恐怖阴森的感受和体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小说为传统女性的生存和发展划出了一片新天地.本文从女性哥特主义视角解析《简.爱》,正是为了加深对小说这一文学主题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针对当前画法几何CAI课件中存在的不足、网络课件相对滞后等缺陷,从画法几何教学的实际需要出发,以课程中的主要内容为教学目标,利用VRML语言的动态性、交互性、基于低带宽网络传输等特性,设计开发了基于网络的画法几何教学课件,介绍了课件的制作和实施的主要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4.
女性形象在商品广告中占有很高比例,但是角色单一,模式固定,形象刻板,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男性话语权主宰的话语环境特征.本文试图通过对广告中女性形象的解析,与传统意义上女性形象进行类比,从广告中的男本位视角探讨男权意识的强化和新特点,以及对两性关系的定位,女性自我意识,儿童性别意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叔同的人生转向是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饶有兴趣的话题之一。转向的种种痕迹都保存在出家之前所作的诗文之中。解析这些诗文,可以发现,李叔同出家之前的人生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在价值取向上,前期以政治为本位,中期以艺术为本位,后期则人生为本位。艺术本位承前启后,是解析李叔同出家之谜的重要关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品析唐代诗歌,阐述了唐代诗人有着浓厚的海洋情结,其主要表现为:一方面,唐代“海”字文章做得大而强,海水制盐、珍珠采集、季风航海、海外贸易等在唐诗中都有如实反映;另一方面,唐代诗人由海洋激发的诸多人生感悟,无论积极与消极,唐诗也作了真切的记录.唐代诗人对海洋情有所钟,这首先应归功于时代生活的推动,其次是受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自严羽提出“以禅喻诗”说以来,论争纷起。最早反对严羽的是刘克庄,明确提出“诗之不可为禅,犹禅之不可为诗也。”之后,冯班、钱谦益等对严氏亦多诟病,至今余响不绝。赞成严氏的人亦不少,但对他时有误解。本文回顾了反对、赞成严氏的主要观点,并作辨析,另外对以禅喻诗的内在机制作了进一步控制。  相似文献   

18.
英国和中国都是诗歌的国度,英语和汉语都产生了无数世界闻名的优秀诗篇,但是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虽然对汉语诗歌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却由于英语诗歌与汉语诗歌大相径庭的格律,对英语诗歌兴味索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任课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对汉语诗歌的喜爱,通过汉英诗歌对比来帮助学生掌握英诗中的眼韵、跨步诗行、语序的变化、音步等有别于传统中国诗歌的诗歌现象,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英诗的兴趣,促进英诗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