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SS5型电力机车空转性能试验时发现,机车牵引时,各轴左右一系簧的变形量不相等。而按一般的轴重转移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算时,得不到上述结论,为此本文以SS5型机车为例,从机车各零部件的受力分析入手,对电机空心轴架悬式两轴转向架机车的轴重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了与试验相同的结果,本文的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任何轴式及悬挂型式的机车轴重转移计算,计算表明,SS5机车不仅有轴重转移,而且左右也会有轮重的重  相似文献   

2.
机车—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应用系统工程的思想,将机车系统与轨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大系统,提出了机车-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文中建立了主要类型的机车-轨道统一模型;导出了弹性是性轴悬式电机驱动机车学微分方程;采用新型快速数值积分方法设计了机车-轨道耦合动力学的计算机仿真系统VILT;通过进行铁路轮轨动力学试验,验证了机车-轨道耦合学理论方法的正确有效性,文章还运用VILT仿真软件,详细分析并比较了弹性和刚性轴悬式电机驱动机车对轨  相似文献   

3.
为了响应我国主要繁忙干线提速要求,从理论上探讨了“对于Vmax=140km/h的电传动机车采用轴悬式驱动机构”的可行性,采用六轴机车的垂向和横向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程序,在相应参数不变的前提下,对轴悬式和架悬式机车进行了运行平稳性及轮轨动作用力,牵引电机工作状况的计算,得出了轴悬式六轴机车以140km/h运行时的轮轨动作用相当于架悬式六轴机车以160km/h运行的动作用力的结论。但前者的牵引电动机和齿  相似文献   

4.
我国200 km/h客运机车的动轴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牵引18~20节客车、速度200 km/h的运营条件,确定6、8轴机车所需功率。从列车的剩余加速度、启坡能力、加速时间和距离方面对6、8轴机车牵引能力进行计算分析比较。6轴和8轴机车均能满足我国200 km/h提速的需要,其牵引性能相当。在节能、机车制造、购置、运营和维护等方面,6轴机车优于8轴机车。  相似文献   

5.
随同车车辆提速、重载以及修程的延长,为保证机车车辆安全可靠地运行,对机车车辆走行部中的机车轴箱轴承、牵引电机轴承及抱轴承的安全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是因为这些轴承的不正常发热,轻则热轴、固死造成机破,影响机车产中的正常运转,重则造成热切轴,车毁人亡,造成财力和物力的巨大损失。有鉴于此,提出研制一种新型的机车总线式轴温监测仪,并也可推广到客车上对轴温进行集中监测。  相似文献   

6.
机车-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及其验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理论,以六轴机车为例,建立了机车-轨道空间耦合动力学模型,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仿真软件,通过与实车线路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该模型及其仿真软件是正确可靠的,可以用于分析研究机车与轨道的动态相互作用问题,进行机车动力学综合性能预测评价。  相似文献   

7.
铁路货运提速要求有功率更大、重量更重的机车。为了不使其轴重超限,每台机车上要有2台三轴转向架或3台二轴转向架。重型机车采用迫导式转向架可以降低曲线通过时轮轨间的横向力。本文介绍了迫导式三轴转向架的曲线通过性能和运行稳定性方面的数值分析。在分析中,当该转向架的转向联杆杠杆经、转向联杆上部弹簧刚度、车轮踏面锥度、轮对支承刚度变化时,对稳定运行的车轮横向力和临界速度进行了数值验证。此外还研究了提高临界速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我国现有驱动装置刚性架悬方式的六轴提速机车横向动力学性能,提出了在端轴电机端采用2个橡胶元件弹性悬挂的改造方案,给出了2种驱动装置止挡间隙方案.采用多刚体动力学软件SIMPACK建立了详细的2C0轴式弹性架悬机车动力学模型,通过比较三轴转向架端轴驱动装置刚性悬挂与2种改造方案的机车动力学性能,说明改造方案可以显著改善机车的直线运行横向性能和大、中半径曲线通过横向性能,增强机车提速后对线路的适应性,降低其对参数的敏感性,同时在结构允许的条件下应当尽可能选取大的驱动装置止挡间隙.  相似文献   

9.
海铁 《铁道知识》2004,(3):52-53
SS9型六轴干线大功率准高速客运电力机车以成熟的韶山型系列电力机车技术为基础,采用了许多国际客运机车先进技术,是我国干线铁路牵引旅客列车功率最大的机车。  相似文献   

10.
车轴是机车的关键走行部件,使用中必须进行检测。在介绍机车实心轴结构及分析车轴断裂原因的基础上,列举了几种适用不同探伤条件下的机车实心轴超声波探伤方法,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介绍国际上先进的车轴超声探伤设备的检测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