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留学生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学历、专业学科、生源地域、学院及经费等要素。留学生教育结构构成了留学生教育的核心体系,直接决定了留学生教育的强弱优劣。中美两国在留学生教育结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我国应着力优化结构,以求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作为国家正式制度的一部分,教育具有国家属性;教育本质上所具有的传递人类文明的功能,又使其具有超越国家民族文化意义的人类共同价值。教育的双重属性是进行跨国家/地区、民族、文化等合作交流的基础。二十世纪前半叶留学生是参与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重塑的重要力量,当前规模庞大的出国留学生和来华留学生则共同成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广泛存在于我国教育领域中的各种国际合作,在传播中国教育形象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职能。鉴于当前部分西方公共媒体对中国教育的报道尚有失客观公正、来华留学生的教育目标成效还有提升余地,教育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面的效能还有进一步增强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国际留学生选择来我国留学,来华留学生教育已日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量化和国际比较的方法,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来华留学教育的政策变迁和实践发展。我国留学教育相对于发达国家存在总体规模较小、学历层次偏低、专业结构不均衡、管理和培养质量与我国学生差异较大等方面的问题,据此提出改进和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化认同与跨文化适应存在着耦合关系。对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培养是提高其跨文化适应能力,提升留学生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两所高校的来华留学生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总体而言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且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较为均衡,但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中华文化输入渠道等制约了其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针对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可通过加强对外汉语教学,创新对外汉语教学策略,构建中华文化课程体系,完善中华文化多元评价考核体系,提高对外汉语教师的跨文化意识,加强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拓展各类文化体验活动等途径提升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  相似文献   

5.
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跨文化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际影响力的扩大,传统文化的吸引力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正日益成为留学"输入固".但是,在这光环的背后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留学生大量集中的高校,文化冲突引发的各种问题,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6.
随着世界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让全球都开始关注的国家。在今后的若干年中,中国的改革开放势必会不断深入,中国已然迈出走向世界的步伐。因此,跨文化交流会日趋频繁,其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来华留学生数量的激增。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管理,有利于发现在管理中存在的新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帮助留学生尽快适应中国文化的方法,使他们能够在中国快乐地学习,同时能够为留学生管理者提供一些建议,使管理工作更有效。  相似文献   

7.
留学生的跨文化学习适应状况直接影响到其学业的成功。研究从教育适应、留学生与教职员工的人际关系和课外活动的参与度、其外语水平和学习策略等方面综述了国外留学生跨文化学习适应研究的成果,提出国外研究成果能帮助我们预测来华留学生的学习适应问题,为国内高校留学生教育的具体实践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8.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来华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国情各异,本文主要针对这个问题,结合目前跨文化融合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实现有效的跨文化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赴日考察、走访以及查阅相关资料可知,日本的留学生现地服务已形成了政府、地方、学校、企业、个人联合的较为完善的体系。对比研究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留学生住宿、经济援助、信息和咨询服务、医疗保险、文化交流活动等方面还需改进。这些方面的不断完善,将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留学生的现地服务质量,提高中国在留学生教育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本文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以绍兴文理学院为例,结合地域特点和地区发展实际,探讨了来华留学生在地方高校面临的语言、学术、社会文化和心理适应困难等问题;并提出地方高校应从课程、师资、管理人员、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帮助留学生克服文化休克所带来的不适,尤其要深入挖掘、充分运用本地资源,带领留学生全方位体验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使他们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和生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在宁三所高职院校为例,调查了"一带一路"沿线来华留学生基本情况。从学校环境和城市环境两个方面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情况,指出了留学生在教学环境、饮食环境、城市气候和城市交通的适应上存在问题。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多管齐下,让留学生充分了解所在学校及城市;二是兼收并蓄,提升教师跨文化交际能力;三是求同存异,尊重留学生饮食习惯;四是互动互融,志愿服务增进相互了解。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大学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支柱是由日本政府推动的两大留学生计划,即“10万留学生计划”和“30万留学生计划”。为应对经济衰退、老龄化社会、留学生生源竞争以及信息与通信技术对教学方式的挑战等问题,日本大学从语言、师资、结构和专业方面,通过课程与师资多元化改革、质量发展、国际化合作等战略,实施从传统向现代的战略转型。~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校国际间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中国高校需要不断加强与世界范围内的其他高校互动与联系,从而吸引更多的学者、留学生和科研人员来华学习和交流,提升自己的综合办学实力,因此,高校英文网页作为对外宣传和推介的直接窗口,变得日益重要起来。本文以德国功能学派的目的论为理论依据,从翻译的目的性及交际功能出发,探索研究了甘肃省15所高校英文网页中所存在的翻译失误,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以期对西部高校英文网页建设的规范性起到一定实践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语言传播是建构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在文化传播中,人们通过语言学习,获得所学国家的知识,同时也了解其文化,进而建构起文化认同。语言学习动机影响学习者的媒介使用,也会影响其文化认同。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探究语言学习、媒介使用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研究通过对北京、上海、广州1 003名外籍留学生的问卷调查,试图解释在华外籍留学生的人口统计变量、汉语学习动机、媒介使用与中国文化认同之间的内在关系。研究发现:第一,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融入型动机、工具型动机、成就型动机)与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符号、中国文化类型、中国文化情感、中国文化行为)之间影响显著。第二,外籍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动机对其媒介使用行为(媒介使用频率、媒介信息源、媒介信任度、媒介依赖度)的影响部分达到显著。第三,外籍留学生的媒介使用在汉语学习动机和中国文化认同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第四,外籍留学生人口变量与中国文化认同部分达到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我院又承担了培养外国留学生的任务,先后有毛里塔尼亚、朝鲜等国家的留学生来院学习管理、港机、造船等专业。这些留学生虽然在来院前集中学习了一年汉语,但从总的看来,基础还很差,不论是听、读,还是说、写,都存在比较大的困难。这样,要进入各系学习专业,当然会有重重障碍。于是,一个如何加强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任务,就现实地摆在我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6.
礼仪规范与礼仪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是人类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具有协调功能、教化功能和导向功能。加强礼仪教育必须要重视公民道德实践,引导公民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不断推进公民的道德建设,而强调个人礼仪修养则是加强礼仪教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总体结构中,不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具有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它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其它教育形式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和影响,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同时,形势与政策教育自身又具有一系列显著特征,这些特征要求从事这项教育的人员必须不断提高本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8.
初到多伦多才知道,在这里的中国留学生业余时间都会出去打工。我的父母都是农民,为了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我也很快加入了打工的行列。  相似文献   

19.
当留学成为一种常态,留学生成为一大类族群,留学生购车免税政策就会被越来越多人使用,先不用感叹不公平,因为这优惠的资格有点难,过程有点复杂。佑佑是个留学生,像大多数留学生一样漂洋过海只为了追求那异国的梦想,在外国经历了几年的摸爬滚打顺利毕业,作为中华民族的好儿女,他一毕业就感受到祖国对他的召唤,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回国建设家乡的队伍中,在留学生归国的大潮中他这个"海归"幸好没有成为"海带",顺利地找到了工作。最近听说早他一年回国的学长成了有房有车的"四有"青年,不安躁动的心立刻蠢蠢欲动起来,一直有买车打算的他在2012年年底参加了摇号,十分幸运的他中大奖般的得到了一个指标。打电话给学长想让学长为他选择一个适合他的车型,却得知了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论述高职院校社会功能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并从教育的高等性、职业引导性、行业支撑性和区域服务性等社会功能特性上,对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