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故障现象某船采用双机双桨推进,螺旋桨选用五叶可调螺距螺旋桨(以下简称调距桨),其螺距的改变是通过独立的液压系统驱动桨叶安装盘面下的曲柄销实现的。该船在太平洋海域航行,常规保养右主机调距桨滤芯时,发现液压油有乳化现象。取出左主机调距桨液压油进行检查比较,油液取样情况如图1所  相似文献   

2.
可调螺距螺旋桨(以下简称调距桨)给推进器设计者提出了非设计工况叶片负荷计算,以及在整个船舶推进系统范围内调距桨综合性能这两方面的特殊问题。本报告考虑到调距桨船舶推进的实际和理论两方面的情况,力图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首先,重点放在工作在均匀流和变伴流以及在不同空泡情况下调距桨模型空泡水筒试验研究的系列上。本文考虑了叶切面的几何特性,特别是在非设计螺距下切面的畸变。讨论了切面畸变  相似文献   

3.
针对船舶长期服役后出现的船、机、桨不匹配问题,采用Boltzmann方法建立手动可调螺距螺旋桨的数学模型,对手动可调螺距螺旋桨进行敞水特性计算,结果表明:手动可调螺距螺旋桨随着螺距角的增大,其推力、转矩逐渐增大,当进速较小时,桨叶螺距角小的效率高,进速较大时桨叶螺距角大的效率高,并且桨叶螺距角有一定的工作范围,另外随着桨叶螺距的增大,桨叶吸力面低压区逐渐减小,桨叶压力面高压区逐渐增大,叶根及桨毂附近的低压区逐渐减少,手动可调桨发生空化的可能性将降低。  相似文献   

4.
对某型测量船螺旋桨的脉动压力进行了理论估算,并开展不同螺距比的螺旋桨空泡性能模型试验,预报不同设计工况的空泡性能及脉动压力,获得了不同螺距下的背空泡及面空泡限界,尤其是小螺距比下的面空泡斗特性。在此基础上,针对目标船不同任务模式下的使用要求,结合主机特性,对其高低航速工况进行了机桨匹配优化设计。实船试验结果和使用情况表明,机桨匹配设计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5.
为有力支撑船舶推进系统的优化改进,预测系统稳态特性,建立柴油机、齿轮箱、轴系、调距桨等子系统的数学模型,并在Simulink软件平台上搭建推进系统仿真模型。利用船模试验结果验证仿真模型的准确性,基于典型设计工况下的系统控制参数对稳态特性进行计算,分析了船、机、桨匹配参数对船舶动力性和经济性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螺距比一定时,随着主机转速的增大,全船航速随之呈现增大趋势;当主机转速一定时,随着螺距比减小,全船航速变得越来越小;合理选取主机转速和螺旋桨螺距比时,可以实现船舶的最大航速。  相似文献   

6.
自变螺距桨     
据外刊报道,英国的布鲁登(Brunton)螺旋桨公司研制成功了一种称为“Autoprop”的自变螺距浆。这种自变螺距桨不需要装设用作变更桨叶角的复杂液压传动桨毂而能自动选取正确的螺距。所有浆叶能各自在滚珠轴承上独立自由地在360°范围内转动。由桨叶质量与压力中心而产生离心力,水流流经特殊设计的  相似文献   

7.
华汉金 《船舶》1996,(1):17-20
本文以3300dwt货船为目标船,开发研究了适合冰区加强型螺旋桨的叶剖面,试验结果表明,这种叶剖面不仅强度符合规范,而且抗空泡性能好,用此叶剖面可减小桨的盘面比,用这种叶剖面29000dwt货船的实桨试航证明,该桨比原桨效率提高约4%。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工程设计中调距桨在各种工况下的性能,分析调距桨在调距过程中不同螺距角下桨叶的水动力性能,比较不同螺距角下桨叶产生的推力、转矩和转叶力矩,总结出桨叶推力、转矩和转叶力矩随螺距角变化的规律,计算结果与理论设计值结果基本一致,为工程中调距桨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CFD方法对某调距桨敞水特性进行数值计算,并利用实验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校验。对于该桨各螺距下大进速系数时的敞水性能采用CFD计算结果与二次曲线逼近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以适当扩大调距桨的敞水特性曲线在水涡轮工况的范围。建立了某推进装置主机、传动装置、调距桨、船体阻力的数学模型,在Simulink环境下集成为"船-桨-机"推进系统仿真模型。对单桨工况的稳态特性进行仿真计算,着重研究了不工作调距桨自由拖桨时的拖桨阻力。结果表明:1)不工作桨自由拖转时,将不工作桨螺距设定为最大值时拖桨阻力最小,船舶的快速性最好;2)航速和不工作桨螺距是影响不工作桨拖桨阻力的主要因素,航速越高,拖桨阻力、拖桨力矩以及拖桨转速越大;不工作桨螺距越大,拖桨阻力越小,拖桨力矩与拖桨转速先略微增加而后减小至最小值。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配套新型航海保障工作船的主推进及定位系统方案,基于小型航海保障工作船的功能需求分析,通过对固定螺距螺旋桨、可调螺距螺旋桨、全回转舵桨、全回转可调螺距舵桨、电力推进、锚泊定位、动力定位等系统的分析阐述,结合该新型航海保障工作船的设计和设备选型分析,提出可以运用模块化设计思路,在保留标准化船型的基础上,派生出多用途、系列化船型,让单一船型形成更大的技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应用在船舶调距桨系统中的计算机控制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富强 《船电技术》2001,21(6):22-24
将计算机寻优控制技术用于船舶部分负荷下调距桨的自动控制上,以调距桨的最高效率与最低耗油率为目标,调整螺距比之后使之达到最佳工作状态,从而提高调距桨的效率,节约能源.  相似文献   

12.
机动灵活性高是海上作业多用途船的特殊要求,因此,其主推进装置采用可调桨控制系统。本文结合VERC螺距控制系统的实例,介绍可调桨控制系统的优点,系统结构和控制的原理。  相似文献   

13.
刘祥珺 《船舶工程》2011,33(2):44-47
为提高混合推进船舶推进系统的性能,分析了"船-泵+桨-机"的匹配方法.介绍了"船-桨-机"与"船-泵-机"的匹配方法、思路与步骤,着重研究"船-泵+桨-机"匹配中的泵、桨负载分配对推进性能的影响.以调距桨特性曲线与喷水推进推力曲线进行混合推进舰船的快速性计算,螺旋桨重载降低推进效率,喷水推进重载容易产生空化.为避免喷水推进泵产生空化,调距桨的螺距、转速可调范围变窄.  相似文献   

14.
对直叶桨的推进原理进行阐述,并通过对某调查船和某执法船进行船模试验,对直叶桨推进器的性能优势和实船应用进行介绍。结合直叶桨在远洋渔业资源调查船上的实船应用结果,说明直叶桨推进船舶的操纵性优于常规螺旋桨推进船,并能实现优良的船舶减摇功能。直叶桨适用于对操纵性和抗风浪性要求较高的船舶,在远洋科考调查船和海工辅助船等领域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切割螺旋桨随边,并按一定的修铲工艺要求,使随边尾翘,可以有效地减少螺旋桨的水动力螺距,变重负荷浆为轻负荷桨,达到船机桨的合理匹配.本文介绍一艘万吨级多用途船,因船模试验提供的伴流值误差太大,试航未达到预期的船机桨匹配要求,而在交船前进行随边切割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吊舱推进器及其螺旋桨的敞水性能估算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影响吊舱推进器螺旋桨性能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应用常规螺旋桨图谱估算POD桨敞水特性曲线的方法,根据已知POD桨的敞水特性资料,通过保持盘面比不变改变螺距比迭代计算得到等效常规螺旋桨,根据得到的螺距比变化规律和常规桨图谱,设计POD桨和估算其敞水特性,并给出算例。  相似文献   

17.
“克里木”油船上的调距桨是为了实现船舶所有运行工况而采用的,包括不改变螺旋桨轴的转向进行机动的工况在內。通过调节桨叶螺距或者是改变螺旋桨转速就可以达到上述各种工况。可以转动桨叶的螺旋桨(简称活叶螺旋桨)和布置于它的毂部空间的转叶机构,是调距桨的基本组件。转叶机构空腔与液压系统沟通,以保证转动桨叶螺旋桨桨毂中一切活动连接支承获得润滑。转叶机构靠设计中称为变距机构的传动进行工作。设有远距离操纵系统以及对它的工作进行监视的系统,一切操纵均可在驾驶桥楼上进行。  相似文献   

18.
根据柴-燃联合动力装置各个部件之间的结构关系及系统热力循环方式,采用模块化建模思想,基于MATLAB/SIMULINK环境,建立了并车控制器、原动机、齿轮箱、离合器、轴系、螺旋桨等部件和系统仿真模型。以船速最优为原则将车钟手柄控制档位划分为十档,即将原动机输出功率由低到高划分为十档,在每个档位下利用系统稳态仿真,通过优化变距桨螺距比的方式,得出最高船速,并以此确定各个档位下的螺旋桨轴转速,获得了基于船-机-桨匹配的柴-燃联合动力装置稳态运行特性,为装置动态控制目标参数的确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王丽芸  曹峰  王传锐 《船舶工程》2023,(3):89-93+147
为满足某型气垫船推进系统的性能指标,开展基于国产化软件平台的机桨匹配算法研究。以某型气垫船的推进系统为对象,建立数学模型,并以基于Modelica语言的国产仿真平台MWorks为基础对该系统进行建模仿真。通过研究变螺距角、变转速时气垫船推进系统的性能,对机桨匹配算法进行优化。仿真结果表明,优化算法可满足螺距角变距时间要求、螺距角稳态误差要求以及燃机机动性能曲线要求,所提出的机桨匹配控制算法满足性能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气垫船推进系统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一)等螺距叶之性征普通等螺距推进器叶在任何半径处之面螺距皆相等,辐向变螺距则指在不同半径处之面螺距有变差。螺距之辐向分布情形应尽可能使各半径处之叶原体 blade element 皆以适宜角度与水相遇俾推进器能获得较高效率,故在论变螺距前先略述等螺距叶之性征以见改变螺距辐向分布情形所产生之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