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全球造船业的订单,已经历了从欧洲到日本再到韩国的转移,下一个目标,业界一致认为非中国莫属。而事实也正如此,中国造船之势,越来越让韩日两个造船大国如坐针毡。与中国造船高涨的热情相比,钢铁业在船板方面则表现得不温不火,成了造船界抹不去的阴影。中国背负世界第一钢铁大国之名,却无法满足国内造船之需要,令人费解。但是,中国造船业需要钢铁行业的强力支持,因为只有实现了真正自足,甚至还能主导世界船板市场,那么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和第一钢铁大国之誉,才会变得更加掷地有声。  相似文献   

2.
《船舶工程》2006,28(5):85
第五届中国大连国际海事展览会是在世界海事国际化进程加快、世界造船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速,国内外重量级企业携巨资和高端技术抢占东北振兴、大连“一个中心、四个基地”建设先机,辽宁省和大连市按照中央的决策,实施“港航立市”、“产业兴市”战略,举全省、全市之力加紧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的背景下举办的。本届海事展览会的宗旨和主题是:“国际海事盛会,面向中国市场”、“携手大连国际海事盛会,助推航运中心船舶基地建设”。与往届展会相比,本届展会有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3.
徐华 《中国船检》2011,(3):32-33
对于国际海事组织近年频频推出新标准,从某个角度看.这的确制约了中国造船业发展.给本来就相对落后的中国造船业增加了不少技术壁垒。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新标准的出台也为中国造船业的发展创造了绝佳契机。  相似文献   

4.
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之形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汝军 《中国水运》2006,6(11):13-14
通过对世界造船业的形势及我国造船业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得出船舶配套设备落后是我国目前造船工业发展瓶颈的结论:分析了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的形势;确认中国企业应该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为中国造船业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并给出中国企业进入船舶电子及导航设备产业之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5.
日本、韩国将造船能力向中国转移,国内造船业有准备但不充分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国际分工,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正在不断地深化。各种产业向最具资源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相对集中,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也是促使世界经济能够保持平稳持续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研究世界造船业近百年的历史,就可以发现一条明显的演变规律,即世界造船中心由西方国家逐步向东方国家转移。当前世界造船产业的转移,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韩国同欧洲争夺霸主地位一样,产业转移的方向已经开始转向中国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6.
《世界海运》2009,32(4):19-19
造船业作为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是特别明显的全球转移产业。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13韩凭借其在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方面的优势,逐步挤掉了欧洲的霸主地位,实现了造船业由欧洲向13韩的转移。第二次产业转移过程中,韩国凭借其成本上的较大优势以及在技术上的快速发展,于2000年赶超13本,成为世界第一造船国。  相似文献   

7.
"入世”对中国造船业之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忠德 《船舶》2001,(2):6-11
本文首先阐述了中国造船业面临大发展的新转折点,而后,就“入世”对中国航运业务中国造船业之影响作初步分析,重点阐述其不利方面。  相似文献   

8.
《船舶工程》2006,28(5):81-81
9月24日,来自世界造船业最繁荣的中、日、韩三国以及德国等国家的造船专家出席了在南通举行的“二00六世界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高层论坛”,共商发展世界造船业、保持造船业繁荣的大计。  相似文献   

9.
张嘉国 《船艇》1998,(8):17-19
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一个产业的性质、发展阶段,是正确地制定该产业发展战略、方针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客观依据。这是产业经济学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造船产业已经具有国际性产业的基本特征,处在正成长为国际造船业中一支举足轻重力量的发展阶段。国际造船业权威人士评价说:中国造船业日益成为世界造船业的一支劲旅。我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评价说:我们唯一称得上出口产业的就是造船。按国际性产业的要求来支持、  相似文献   

10.
国际造船业产业转移的现状、特点与中国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陶永宏 《船舶》2005,(5):1-5
国际造船业正在加速向中国转移.文章分析了国际造船业向中国转移所具有的四大特点:即由技术含量低向技术含量高转移;由船舶制造向船舶配套转移;时效性以及集聚性.提出了中国应对国际造船业转移的"以产业集群为建设思路进行产业布局,构筑大基地;以产业集聚为发展思路进行企业优化整合,组建强集团;注重特色营销,开展错位竞争"等五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