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道路交通事故致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敏  喻翔 《公路交通科技》2002,19(5):125-127
如何有效地减少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首先对道路交通系统的构成、系统特性与交通事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重点对交通事故致因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显性和隐性故障的交通事故致因模型。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有显性故障和隐性故障2种致因。强调了管理因素作为潜在因素在事故致因中的重要性。最后,提出提高交通安全水平与强化管理组织机构作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低等级公路交通事故风险因素构成复杂且相互关联。为了明确事故的内在成因,基于实际事故数据对致因要素进行提炼、分类,构建低等级公路交通事故致因复杂网络模型。通过分析网络总体结构特征、节点特征和网络全局效率,寻找关键致因要素,探索事故致因要素相互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低等级公路事故致因要素间耦合作用强,要素状态变化易引起连锁反应;无机非隔离、机动车不按规定让行最容易导致低等级公路系统整体安全性下降,非机动车交通事故是风险防控重点。研究结论有助于判别低等级公路系统管理的薄弱环节,预防交通事故发生。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成因,对道路交通事故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多因致果集中分析,构建了涵盖机动车驾驶入、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及乘车人、道路环境、意外的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降维处理,得到了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因子,进而提出了道路交通事故关键因子分析步骤.以我国2006~2012年全国道路交通事故统计为例,对原有38个相关联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道路交通事故的关键成因是机动车非法行驶与停靠致因因子(贡献率57.34%)、交叉口与路段非法穿越道路致因因子(贡献率23.12%)和道路设施不健全与交通工具故障致因因子(贡献率12.58%)三方面.   相似文献   

4.
公路平面交叉口驾驶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目前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事故严重的现状,为了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事故致因分析和加深对交叉口驾驶行为的了解程度,探讨了公路平面交叉口驾驶行为理论,总结了目前道路交通系统交通事故原因及其导致事故所占比例,分析了交叉口交通系统,给出了影响交叉口驾驶行为的具体因素。在驾驶行为三阶段基础上,研究了交叉口驾驶行为模型,分析了交叉口驾驶行为特征和交叉口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发生的一般关系。并针对驾驶失误和不安全驾驶行为给出了防止措施,以减少交叉口交通事故。  相似文献   

5.
郑来  顾鹏  卢健 《交通信息与安全》2021,39(4):43-51,59
重特大交通事故是最严重的交通事故类型, 为了识别此类事故的主要致因, 融合T-S模糊故障树和贝叶斯网络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建立了以重特大交通事故为顶事件, 人、车、路、环境4个因素为中间事件, 24个子因素为基本事件的T-S模糊故障树, 将其转化为贝叶斯网络, 进而双向推理基本事件的重要度和后验概率, 确定主要致因。结果表明: 融合T-S模糊故障树与贝叶斯网络的方法通过正、反向推理提高了重特大交通事故成因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确定了操作不当、超速、防护设施不完善、弯坡组合、路面湿滑、未按规定行驶为重特大交通事故的6个主要致因, 并对这6个主要致因之间的组合关系进一步分析, 得到了操作不当和超速对于重特大交通事故更为关键。   相似文献   

6.
应用多元统计理论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交通事故致因的分析评价模型,研究道路交通安全数据,从交通系统的人、车、路、环境因素对事故的作用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找出主体交通特性与事故原因的联系规律,可为交通安全决策提供一种可靠的直观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的人机工程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我国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特点的基础上,运用人机工程学理论,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做了人机工程学上的初步探讨。将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因素归结为高速公路交通系统这一动态人机环境系统中人(交通参与者)的不安全行为、物(交通工具、道路交通环境等)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交通安全管理失误。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的人机工程学分析为探究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发生规律和提高高速公路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为交通事故控制策略的制定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8.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经常会给交通参与者带来巨大的人身伤害,而事故处理只关注责任划分,欠缺对客观因素的考虑.以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伤者的伤害程度为研究对象,构建了事故伤害程度影响因素分析方法.以伤害程度为因变量,从能够表征人、车、路、环境的客观因素中选取候选自变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提取主要自变量,而后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分析主要自变量对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伤害程度的影响,并对模型的显著性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安全气囊、车型和速度限制对伤害程度的影响显著.该方法可为交通事故分析提供参考,有助于交通管理措施的制定.  相似文献   

9.
为分析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机理,分析人、车、路与环境整个系统在运行时其安全状态的变化过程,引入突变理论,分析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确定恰当的控制变量与状态变量,构建燕尾突变模型.通过分析燕尾突变模型,发现一些控制变量的连续性或阶段性变化使其越过了分歧点集,是道路交通系统发生突变的直接原因;结合突变模型对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在突变理论中防止系统控制点越过分歧点集曲面也是预控道路交通事故的有效方法;通过案例分析验证,此突变模型在道交通事故致因分析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覃勤  李靖  卢锋 《公路》2024,(1):276-281
为探究云南山区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风险致险因素的耦合关系,借鉴事故致因理论对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原因进行分析。运用N-K模型定量研究长大下坡路段交通事故中人为、车辆、环境和管理4个风险因素的耦合情况,收集了长大下坡路段80起交通事故,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交通事故数与各致险因素的耦合值呈现正相关,4因素耦合>3因素耦合>双因素耦合>单因素耦合;(2)3因素耦合状态下,THVE>THVM>TVEM>THEM,前3风险值均包含车辆因素;(3)双因素耦合状态下,TVE>THM>THV>TEM>TVM>THE,双因素风险耦合时车辆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耦合导致发生事故的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实际道路交通事故中客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将可靠性理论和随机摄动法应用于道路交通事故再现分析,给出了相应的交通事故再现可靠性分析方法,提高了再现分析结果的精度.对于同一起事故,由于采用不同的信息和计算模型,得到的分析结果必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从而产生冗余信息下的交通事故再现分析问题.针对交通事故中的冗余信息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Moran模型的道路交通事故空间自相关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国内某城市主要路网某年全年所发生的交通事故统计数据,以Moran模型为基础,研究道路交通事故的空间位置及相互关系,探讨道路交通事故的空间自相关特性,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的空间聚集性.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强调了"位置"因素的重要性,研究表明,该方法是一种有效可行的分析事故产生原因的新方法,其应用为进一步提出具体预防措施以及验证预防措施的有效性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
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是事故致因理论的一个分支,通过对大量交通事故典型案例的研究,揭示形成交通事故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找出交通事故的机理。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的核心是"危险形成—避险失误"机理和"环境—危险"作用律。道路交通事故致因理论可以指导事故调查、事故鉴定、判断交通事故当事人的行为对发生道路交通事故所起的作用,从而比较准确地认定道路交通事故当事人责任。  相似文献   

14.
基于可拓理论的高速公路事故动态预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动态预警是预防交通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通过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因机理分析和危险源分析,构建动态预警指标体系,并确定各项预警指标的警限区间.基于可拓学理论,将预警等级、评判指标和指标限值结合成物元,通过物元表述关系式建立预警等级确定的物元模型,计算关联函数矩阵,以及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各等级关联度,判断交通事故发生风险的预警等级,以达到事故预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本文依托陕西省某高速公路所开展的长隧道交通安全事故特性研究,分析得出了我国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群路段交通事故的主要特征和形态,对隧道群交通事故的致因进行了分析,重点就事故致因之一的隧道环境进行研究,针对隧道群路段标志标线运营安全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群路段交通标志标线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常见灾害性天气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影响,应用事故致因分析理论对高速公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的交通事故进行了事故致因分析,并对驾驶员的行为过程可靠性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灾害性天气条件下完善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高原地区特殊的地质和气象环境对公路交通风险的影响,以2010~2015年云南高原地区发生的6 261起公路交通事故原始数据处理与分析为例,结合云南高原地区公路交通事故分布特征,分析高原地区公路交通风险的内涵及构成要素。通过对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致因耦合的界定并结合公路交通风险指标作用情况,利用N-K模型和改进的耦合度模型构建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致因耦合模型,并分别计算单、双风险因素耦合模型的各构成要素间的耦合度,量化各类耦合的危险程度,最后分析高原地质及气象环境下公路交通风险值与各风险构成要素的关联性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强耦合会使风险造成的后果更为严重,最终造成风险量的急剧增大或耦合突变后变成以新的风险形态在系统内部传导和蔓延;云南高原地质环境构成要素中"急弯"与其他要素的耦合通常表现为强耦合,气象环境构成要素中"雨天"和"雾天"与其他要素耦合度较高,应加强高原地区公路最小转弯半径以及雨天与雾天情况下的行车限速、载重与车距保持等方面的地方规范和标准建设;随着时间推移,双因素耦合形式由2012~2014年的10种强耦合降为2015年的7种,各类耦合度明显减小,表明2015年较之前3年因地质与气象风险要素耦合所导致的公路交通事故危险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18.
该文系统地回顾了透水性沥青路面对道路安全影响的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6篇文献成果进行分析,共包含透水性沥青路面对交通事故率影响的18项评估,研究发现,透水性沥青路面对道路安全并没有明显影响;各项影响的总体评估表明交通事故率变化很小,与传统水平没有显著差异.此外,文章还回顾了透水性沥青对与交通事故有关的9种危险因素影响的研究文献,发现对其中4种因素产生有利影响,3种产生不利影响,2种没有影响;危险因素的变化对交通事故的净效应是不可预测的.总之,已发表的关于透水性沥青路面对道路安全影响的研究文献并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研究质量不高且结果不一致.  相似文献   

19.
机动车乘员在道路交通事故中死亡风险的大小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为分析交通事故中致亡因素的非线性效应,在美国交通事故死亡分析报告(FARS)的数据基础上,对机动车乘员的事故结果进行匹配筛选,得到了固有匹配对数据.进而以相对死亡风险为衡量指标,通过非参数logistic回归的方法揭露了性别、年龄、安全带的使用情况以及座椅位置4个因素对致亡伤害的深层次影响机理,有望为交通安全政策的制定和交通安全措施的实施提供重要依据.除此之外,非参数logistic模型能够揭露年龄作为连续变量的重要非线性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固有匹配对的数据结构能够排除外界因素对模型的干扰,且性别、年龄、安全带的使用情况以及座椅位置4个因素会对交通事故中机动车乘员死亡风险的大小造成显著影响.女性的死亡风险相对男性高出15.9%(对数值);使用安全带可以降低74.8%的死亡风险(对数值);死亡风险随机动车乘员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小汽车的后座左侧和后座中间位置是最安全的位置.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水上交通事故中事故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减小水上交通事故发生时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对2015-2016年的水上交通事故统计数据的分析.选取了水上交通事故数据中的船舶类型、事故发生时间、地点、船舶吨位、能见度和风力等级等相关因素建立了事故信息库.根据水上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数量和财产损失的大小,将事故严重程度分为3个等级,并建立了基于支持向量机(SVM)的三分类模型.然后通过交叉验证以及网格搜索算法优化SVM分类模型的惩罚参数和核函数参数,得到最优的分类模型.模型建立后,利用SVM-RFE算法求解上述影响因素对事故严重程度的权重值并排序,筛选出对于事故严重程度影响最大的因素.结果表明,支持向量机三分类模型总体分类准确率可达70% 以上;同时自沉事故、渔船事故和秋季发生的事故易造成较大的人员伤亡;危化品船舶,内河发生的事故和渔船易造成较大的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