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文章阐述了为达到经济性目的,在现行四机组船舶电站控制技术上提出了一种新型控制网络解决方案。该控制网络由一主站S7.200PLC、一从站S7—200PLC及四从站PPU(发电机同步保护装置)组成,PLC和PPU分别主要控制电站逻辑实现和发电机运行,主站PLC与从站PLC、PPU间的通信分别通过PPI和MODBUS实现。网络通信和控制逻辑均在STEP7-Micro/WIN中编程实现。应用实践证明其经济性提高的同时性能依然卓越。  相似文献   

2.
对两机组小型船舶电站现行控制方案进行优化.在由PLC与两台同步保护装置(PPU)组成网络控制的现行方案基础上,精简掉PLC,充分利用PPU的逻辑控制功能,通过两台PPU作为控制核心实现两机组电站的自动运行.实践证明,其控制设备及控制技术精简的同时性能依然卓越.  相似文献   

3.
文章针对新型船舶电站的管理需要,提出了以发电机组启动、合闸、解列、停机为主线剖析某电站底层控制网络(PLC/PPU网络)的控制技术,讨论了PLC/PPU网络中的设备PLC、PPU的控制技术及整个网络的运行机制,对船舶轮机、电气管理人员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船舶电站综合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电站自动控制系统设计要紧密结合船舶供电系统,模拟船电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由1台工控机和3个发电机组子系统单元组成.各个发电机子系统由1组PLC控制模块构成,通过触摸屏控制实现自动控制,不仅能实现2台发电机的自动同步并车、调频调载、停机解列等功能,还能通过手动增加负载的方式,实现船舶供电系统自动保护的各项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船舶电站柴油机动态和稳态性能,分析了电站柴油机控制方法的特点,采用了模糊神经网络(FNN)来实现负载扰动前馈补偿,建立了基于FNN的前馈补偿控制方法.在MATLAB7.0及Simulink4.1环境下,对电站柴油机的转速控制进行了仿真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提高了电站柴油机的动态和稳态性能.  相似文献   

6.
文章针对船舶电站控制系统被围外厂商垄断的问题,通过两台PPU和相应的控制电路设计了两机组电站的自动运行系统,达到了经济性目的且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是一种船舶电站自动化系统,它是以可编程控制器PLC为核心,在船舶电站中得以实现.该系统主要从安全保护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报警监控系统3个子系统进行介绍,并结合触摸屏、plc等硬件,使系统在实际应用中保证了船舶电站的稳定可靠运行.  相似文献   

8.
WMS—2000型船舶电站仿真器的设计与建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WMS-2000型船舶电站仿真器是以某型先进集装箱船为母型研制的国产第二代船舶电站仿真器。文中介绍了该型船舶电站仿真器的系统组成、所达到的功能及数学模型结构,并从船舶自动化电站的基本工作原理入手,建立了较完备的船舶电站及电力系统数学模型,包括轴带发电机、辅助柴油发电机、感应电动机、静负载等数学模型,可仿真母型船舶电站的各种运行工况。  相似文献   

9.
针对太阳能电站监控数据信息量大、分布广泛等特点,采用eForceCon软件平台和分布式PLC远程控制单元完成太阳能电站镜场分布式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的设计.数据传输过程中采用多链路同步交互及多端口分时触发协调通信的设计思想,通过数据监听手段对各层设备间的通信状态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上位IO Server和PLC主站采用多链路同步数据交互方式时,上下层间通信的请求、响应错误率为零;PLC主从站之间采用多端口分时触发协调通信时,1 min随机监听周期内,不同端口成功触发的非均衡性小于12.5%.分布式数据采集及监控系统在示范电站长期运行验证,上位IO Server与下位PLC主站、下位PLC主站与从站之间数据交互的实时性、可靠性完全满足实际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0.
随着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集成和模块化成为目前船舶电站自动化设备组成的主要特征。这一特点为国内众多船舶自动化设备厂家应用国内外市场上可以方便购买的高性能发电机控制模块自行开发船舶电站管理系统提供了简捷的途径。文中介绍了构成船舶电站管理系统的核心模块—发电机并车与保护单元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对该模块与配电屏主开关之间的硬件电气联结方式给出示例,从而展示了船舶电站自动化产品开发简捷途径中的核心技巧。  相似文献   

11.
模糊控制与PID控制的内在联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模糊控制与PD控制、PI控制的关系。提出一种积分分离式的模糊控制方法。进而讨论了模糊控制比例因子的调整方案及其对稳定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于风卫 《交通标准化》2006,(11):179-181
针对船舶操纵过程存在非线性、慢时变特性,设计一种参数自整定模糊PID控制器,可以在线实现PID参数的调整,使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快,超调量减少,过渡过程时间大大缩短,振荡次数少,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presented an evaluation approach of time delays for networked control systems (NCS). An improved scheme based on optimal LQG control was designed to achieve desired performance despite the uncertain delays in the system.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llu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oposed control design and satisfactory performance of the closed-loop system.  相似文献   

14.
内部控制是由于内部管理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内部控制是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它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五个相互联系的要素;设计内部控制应遵循的两个主要原则是:既相互牵制又相互协调配合原则、成本效益原则;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一种最重要手段;会计控制的途径有三个:基础控制、牵核控制和实物控制.内部审计既是内部控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是对内部控制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的输出反馈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同时具有前向通道传输时延和反馈通道传输时延的线性分布式网络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用该数学模型将系统变换为具有状态与控制时变时滞的线性时滞系统.基于代数Riccati方程方法,提出了H∞鲁棒输出反馈控制方法,以使系统闭环控制稳定.仿真算例结果表明,在t=2.5 s时,系统状态都达到了0,保证了系统具有较快的零状态响应速度.给出了这类系统的H∞鲁棒输出反馈控制器的综合设计示例.  相似文献   

16.
为有效抑制薄板在外界激励下的低频振动,对机敏约束层阻尼(SCLD)结构进行了主动振动控制研究.首先,考虑了黏弹性材料随温度与频率变化的阻尼特性,结合GHM阻尼模型建立了耦合系统有限元动力学分析模型;其次,考虑到结构动力学模型自由度庞大,采用物理坐标下自由度动力缩聚和状态方程下复模态截断进行了两次降阶,并通过复模态空间向实模态空间转换,得到了低维实模态控制模型;最后,通过模态实验验证了理论模型,并基于低阶控制模型设计了振动控制器,证明了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文的组合降阶方法可以有效地对SCLD结构进行降阶,对模态控制模型主动控制取得了良好控制效果:在单位阶跃激励下,振动响应衰减时间从0.20 s缩短为0.08 s;在随机白噪声激励作用下,振动响应均方根值降低了39.65%.   相似文献   

17.
针对现有双周期干道绿波信号协调控制方法存在的不足,首先推导了适于双周期 协调控制的等式约束条件,其次详细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缺陷,再次以双向权重绿波 带宽之和最大为优化目标,建立了适于双周期协调控制的绿波协调控制模型;最后以义乌市 望道路为例,利用VISSIM 仿真平台对比本文模型与改进MULTIBAND模型生成的协调控制 方案之间的优劣.仿真结果对比表明,相比于改进MULTIBAND模型,本文模型生成的协调控 制方案在高、中、低交通需求下均能够有效减少平均延误时间与停车次数,从而验证了本文所 建模型的有效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袁辉  黄鹏  黄威 《交通标准化》2009,(3):136-138
由于各种智能控制策略各有其优缺点,因此有机地结合这些控制策略,构成多策略交叉控制器,取长补短,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是提高系统控制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网络时延预估网络控制系统(NCS)的自适应预测控制方法.先将网络时延转化为非线性时间序列,再用径向基函数(RBF)作为LS-SVM的核函数,建立NCS的时延预测模型.用通过该模型预测的时延设计自适应控预测制器,补偿和控制NCS的时延.仿真结果表明,该时延预测方法对NCS的随机时变时延有较高的预测精度,根据预测的时延设计的控制器能使系统的输出很好地跟踪期望的输出.  相似文献   

20.
由于各种智能控制策略各有其优缺点,因此有机地结合这些控制策略,构成多策略交叉控制器,取长补短,发挥其各自的优势,是提高系统控制性能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