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分析电动自行车越线行为产生的机理,建立了基于生存分析的越线风险模型,以评估各影响因素下电动自行车的越线风险.通过应用越线车速作为自变量,建立生存函数明确越线车速与累积越线比例的关系;应用Kaplan-Meier非参数回归分别分析非机动车道宽度、相邻机动车道交通流状况对越线速度的影响,建立COX比例风险模型获取上述影响因素下电动自行车越线的相对越线风险值.通过对西安市不同宽度和交通流状况的道路实测数据的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表明:越线风险可通过电动自行车的车速体现,当车速从20增长到35 km/h时,累积生存比例从71.2%快速下降至16.4%;非机动车道宽度及相邻机动车道交通流状态对越线速度影响显著,非机动车道宽度为260和220cm道路的车辆越线风险分别为180cm道路的0.688倍和0.859倍,自由状态车辆越线的风险为非自由状态的2.445倍,高密度非机动车道的越线风险是低密度状态的2.590倍.研究结果可为含电动自行车的混合交通流环境下的交通设计及交通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关于机动车运行状况的评价研究已有很多,相比之下,针对处于弱势的非机动交通方式使用者的研究非常有限,例如行人和骑车者,特别是老人、小孩和残疾人。鉴于此,通过综述道路运行评价方面既有研究,识别出表征非机动交通方式出行状况的主要指标为自行车服务水平和步行服务水平。现有研究中已使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评价服务水平,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之处:首先,行人和骑车者被等同于机动车一样看待;其次,大多数方法较复杂且耗时长,利用其构建道路设计流程也相当困难;此外,这些方法仅适用于有限数量的步行和自行车设施使用者,对不同年龄、不同体能的更广泛人群来说不一定有效。针对该现状,主要讨论步行和自行车服务水平研究面临的挑战,并尝试为今后的研究引入新的目标与途径,以完善上述不足。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可操作性,在城市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内,找寻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优先发展的切入点。首先对现行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体系框架及工作流程进行剖析。提出在综合交通体系规划中,应明确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的地位和作用、构建独立于机动车道路分级系统的步行和自行车通行道(路)体系,以及在中心城区进行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重点探讨如何在道路网络、轨道交通线网、枢纽布局、公共交通、停车系统等交通专项规划中突出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的相关规划要求。最后,探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在交通设计工作中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为了防治机动车污染,提升慢行交通系统使用率与服务水平,针对慢行交通出行者特性开 展研究。以铜川市居民出行调查为数据基础,将其分为家庭属性、个人属性与出行特征属性3 个 类别,借助SPSS 软件构建二元Logistic 模型,以优势比(OR) 为主要评判标准,从多种属性变 量中辨识影响慢行交通使用的主要变量,阐述出行者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步行出行距离一般小 于3km,自行车出行距离小于5km,各种属性变量对慢行交通的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步行与 自行车出行的影响变量也存在差异;女性更倾向于步行而男性使用自行车的几率更高;非通勤出 行以步行为主;交通工具保有量的提升会降低步行使用率,而对自行车出行基本不产生影响;家 庭收入与是否选择慢行交通出行不存在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5.
共享自行车是解决短距离出行和“最后一公里”交通问题的有效手段,但也引发了一些交通问题,尤其是在局部区域车辆淤积现象对其他交通出行方式产生了影响.本文将共享自行车骑行的租、还空间位置对应为出行的起讫点,基于出行OD分析了其整体时空运行特征和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运行特性.本文还分析了共享自行车在轨道交通站点周边区域出现不均衡性的外部和运行特征因素,基于此提出了不平衡性量化值的计算模型.通过模型计算了典型轨道站点周边区域的不均衡性数值.该模型能够评估共享自行车在轨道交通区域运行的差异,以支持重点区域调度和监管.  相似文献   

6.
自行车-行人共享道条件下自行车交通流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城市路内自行车一行人共享道条件下的自行车交通流特性,对城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和管理有重要意义。论文首先设计了共享道交通流数据的采集方案,并选择南京市5条典型的自行车一行人共享道路段展开交通调研。其次,对共享道自行车交通流基本参数进行统计分析,包括交通流量、速度、密度及空间占有量等.再次,以实测数据为基础,分别建立共享道条件下自行车交通流基本模型,以及自行车交通流基本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曲线.最后,总结分析共享道条件下交通流与传统交通流特性的主要差异性。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共享自行车出行选择行为,从使用者感知的角度构建了共享自行车出行选择行为模型。以共享自行车使用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提取相关的个体特征和交通出行特性,利用极大似然估计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量化分析影响共享自行车持续使用意向的相关因素,并解释各变量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共享自行车的服务质量、态度、满意度对持续使用意向具有显著影响,服务质量对态度和满意度也具有显著影响。这对于提高共享自行车服务质量,多方位绿色交通引导政策制定,建立高效公平的政府管理及可持续机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针对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规划缺乏系统方法的情况,以《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编制研究为基础,从使用者意愿角度出发,提出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分区、步行和自行车道路分级为核心的层次化网络构建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划定分区,以契合政策导向和设施供给的双重属性;根据步行和自行车出行特点差异,提出契合城市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的差异化布局模式;给出步行和自行车道密度、宽度指标,以及在空间、环境、衔接层面的设计指引。强调在相关规划中落实控制指标,以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层次化网络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非机动交通是我国城市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个别城市,不同规模的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非机动车交通出行占有较大的比重。以大量路段实测数据为基础,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功能,研究机非物理隔离路段,不同电动自行车混入比例下,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混合非机动车速度-流量关系模型,并将模型应用于实际,即作为道路新建或改建时非机动车道宽度设置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弥补在非机动车道设计方面对电动自行车考虑不足的情况,有必要对由人力/电动自行车组成的饱和混合流下非机动车道基本需求宽度进行研究。以非机动车饱和混合流为研究对象,从非机动车的物理运动宽度组成出发,通过构建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非机动车物理运动宽度的影响因素,对分类自变量进行组合筛选;建立了不同组合类型下的非机动车速度与运行摆幅、路侧安全净距线性模型,得到性别为女性、年龄为老年和车型为电动自行车为最不利组合的结论;根据非机动车道的85%位运营速度确定最不利组合下的非机动车物理运动宽度,进而确定非机动车道基本需求宽度;针对非机动车道宽度合理性验证的准确性问题,从稳定性角度提出了运用速度熵来验证基本需求宽度合理性的方法,并以多条非机动车道路段为例进行了实测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在隔离栏和划线下,非机动车单车道基本需求宽度分别为1.65、 1.50 m;在绿化带、隔离栏和划线下,非机动车两车道基本需求宽度分别为2.90、 2.80、 2.65 m。在同一车道数和隔离方式下,车道宽度越宽,交通流速度熵越高;随着非机动车道宽度增加,以基本需求宽度为拐点,非机动车道的交通流速度熵变化幅度增大,稳定性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大城市路网建设的逐渐稳定,服务水平评价结果成为城市交通管理决策的一个重要依据,因而对城市道路交通服务水平(LOS)的评价成为一项重中之重的研究内容.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积分的区域交通LOS评价模型. 该模型能够解决区域交通服务水平中多路段评价结果复合时的非可加性问题,即区域交通服务水平不等于局部路段或路口服务水平的简单之和,可满足区域交通的评价需求. 在现场海量实测数据集的基础上,利用模糊积分用微观评价数值计算中观评价结果,排除了主观约束,并选取北京市典型区域进行了实验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2.
地铁施工对城市道路服务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许多城市着手地铁建设。本文通过对城市地铁工程建设施工影响城市道路交通的机理进行分析,得出了应用饱和度、延误对施工所在道路路段和交叉口服务水平评估的具体方法,并提出了地铁建设施工期间道路交通流疏解的思路。最后本文针对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建设期间施工交通影响分析的实例作了分析,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城市快速路基本路段作为城市快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整个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通畅性. 为更好的掌握快速路服务水平状态,分析了城市快速路基本路段交通运行特征,车辆构成特征和路段几何特征,建立城市快速路基本路段服务水平评价体系. 借助SPSS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快速路基本路段服务水平进行计算. 以北京市莲花池西路为例进行实例评价,得到各基本路段各时段的服务水平综合得分,及全天平均服务水平聚类结果. 结果表明,本方法是对传统服务水平计算方法的补充与改善,且聚类分析使得对各基本路段服务水平的分类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城市快速路基本路段作为城市快速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整个城市交通系统运行的通畅性. 为更好的掌握快速路服务水平状态,分析了城市快速路基本路段交通运行特征,车辆构成特征和路段几何特征,建立城市快速路基本路段服务水平评价体系. 借助SPSS分析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快速路基本路段服务水平进行计算. 以北京市莲花池西路为例进行实例评价,得到各基本路段各时段的服务水平综合得分,及全天平均服务水平聚类结果. 结果表明,本方法是对传统服务水平计算方法的补充与改善,且聚类分析使得对各基本路段服务水平的分类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区域路网服务水平可以理解为出行者在区域路网中所感受到的道路交通条件和交通状态的质量水平,可以描述为出行者或交通管理人员对于区域路网交通状态的一种主观感受.基于这一点,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主观感知的实验方法.通过各种不同的区域路网图像来描述各种交通状态,并通过不同类型的评价人员对这些图片进行主观评价,根据其交通状态确定该图片属于哪一级服务水平.最终的评价结果可以作为区域服务水平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Sidewalk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walking traffic system, the service quality affects the route townsmen choose when they go out. Differently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earch, which takes traffic flow operation as the assessing standard for the level of service for vehicles, taking pedestrian comfort and safety into consideration, this paper has studied the methods of assessing pedestrian level of service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destrians' subjective perceptions and the quality of the road physical facilities as well as the traffic flow operation. On the basis of a mass of data and using statistical software SPSS, this paper established the primary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pedestrian level of service for sidewalk and then developed the step-wise regression model along with the pedestrian level of service categories on the basis of the main factors.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城市道路服务水平评价与预测所需参数的实时处理算法和采集方式.利用城区道路上的公交车为数据动态采集单元,智能采集公交车实时运行状态数据信息,计算公交车车头时距、分析车流速度,对滤波调整预测速度与实际速度进行对比分析,建立以行车速度、行程时间、拥挤程度为评价指标的城市道路四级服务水平实时评价与预测系统.该系统能为公交车运行及其交通出行者提供管理、信息服务,适时引导交通流量合理分布,高效地利用道路网络,减少城市交通拥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依据,对推动城市畅通工程及城市交通智能化的发展,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8.
���е����˷���ˮƽ���۷����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行道是城市步行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服务水平直接决定出行者对步行出行方式的选择态度。与传统的机动车服务水平以交通流运行状况作为评价指标不同,本文从行人步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行人主观感受与道路物理设施和交通流运行状况等客观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的评价方法。在大量调查数据基础上,利用SPSS软件运用数理统计方法检验确定了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主要影响因素,并以主要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了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评价模型,提出了人行道行人服务水平等级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减少公交停靠站对其附近交通流的影响,建议对于设计时速较高、交通量较大、服务水平较高的主次干路采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通过探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宽度、渐变段长度、站台长度等的设计,并分析交叉口附近公交停靠站的设置,为城市道路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中心商业区的快速发展,其造成的城市交通拥堵已经成为影响居民出行和城市发展的严重障碍.本文以城市中心商业区的混合交通流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基于动态分配的交通流诱导优化模型.首先,基于总体费用函数的路径选择概率对城市中心商业区的交通流进行动态交通分配.然后,根据分配结果确定拥堵路段,据此给出不同交通诱导措施,再应用所建模型选择最佳方案.最后,采用VISSIM交通仿真软件,对天津市滨江道商业区的混合交通流进行动态仿真,并针对不同的交通诱导措施,应用所建模型对诱导方案进行仿真和评价,确定最优方案,从而有效地减少交通拥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