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测定 59例甲状腺良、恶性疾病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 受体 (SIL- 2 R)。结果显示 :甲状腺癌患者血清中 SIL- 2 R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及对照组 (P <0 .0 1 )。良性腺瘤及结节性甲状腺肿与对照组间无明显差异 (P >0 .0 5)。甲状腺癌术后 5~ 1 0 d血清中 SIL- 2 R较术前增高 ,可能与术前血清中 SIL- 2 R高水平及手术干扰机体免疫有关。术后约 2 0 d基本降至正常。甲状腺癌血清中 SIL- 2 R升高与甲状腺癌的病理类型无明显关系。提示检测血清中 SIL- 2 R对判别甲状腺疾病良、恶性 ,估计疗效及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 4 2例大肠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中癌胚抗原 (Carinoembryonle Antigen ,CEA)及可溶性白介素 - 2受体 (Solubleinter leukin- 2 receptor,SIL - 2 R)的检测结果显示 ,术前血清 CEA及 SIL - 2 R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随 Duke′s分期增高而升高。术后血清 CEA较 SIL- 2 R下降快。但 SIL- 2 R在术后 10 d内反升高 ,尤其是 6例 Duke′s D期患者更明显 ,可能与肿瘤本身转移及手术对机体免疫功能抑制有关。CEA及 SIL- 2 R与肿瘤的病理类型无关。提示 ,术后定期联合监测 CEA及 SIL- 2 R可为临床观察肿瘤患者的病情变化、严重程度、监测疗效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 ,及早发现术后复发病人。  相似文献   

3.
将IgM抗体捕获ELISA法应用于检测流行性出血热病人尿液中的特异性IgM抗体,总阳性率72.62%,7~9病日可达83.87%;第3病日即可出现阳性;并且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尿中特异性IgM抗体检出的阳性率与病日(G=7.3858,P>0.05)及尿蛋白含量(G=4.4003,P>0.05)间均无明显关系;特异性IgM抗体的滴度与病日有关(F′=26.5331,P<0.01)与尿蛋白含量无明显关系(F=2.2074,P>0.05);不同病日尿液中特异性IgM抗体检出的阳性率与滴度呈正相关(r=0.9973,P<0.01)。  相似文献   

4.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心脏损害的临床分析刘清珍,谢雅琴(第一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西安710061)流行性出血热(EHF)并发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本文就1989年10月至1993年12月我院收治的137例EHF患者中有心电图(EKG)资料的36例...  相似文献   

5.
<正> 用ELISA检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尿中EHF相关抗原是早期诊断EHF的有效方法之一,但由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常规底物邻苯二胺(OPD)敏感性较差,故检测时需要将患者尿液做15~20倍浓缩,这样既费时费力,又因浓缩时要将患者尿液在常温下做较长时间的处理而损失部分抗原,且往往因  相似文献   

6.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自发性左肾破裂1例报告朱凤群,严玉兰,王凤娟(西安第一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西安710061)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自发性肾脏破裂,临床较少见。我院1994年11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0岁,农民。以发热10d,加重5d之主诉入院...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了采用ELISA双夹心法、ELISA阻断试验、沉淀试验、SPA协同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检测流行出血热(EHF)患者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抗原;并用免疫电镜观察了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形态;用尿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抗原免疫家兔观察了其免疫源性。实验表明:①用ELISA双夹心法检测EHF患者尿抗原,早期检出率高、重复性好、特异性强,较上述其它检测尿抗原的方法好。②上述多种方法均证明EHF患者尿中确有EHFV抗原排出。③该EHFV抗原还具有一定的免疫源性。提示:ELISA双夹心法适用于EHF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8.
<正> 长期以来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的早期诊断主要是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这是因为病毒分离未能成功,实验室缺乏有效敏感方法,从而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困难。近年来有人报导用免疫酶染技术(简称酶染)检查病理组织及培养细胞中的病毒颗粒,启示我们使用直接法对出血热早期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进行研究。现将1981年11月至1982年元月我省流行性出血热流行季节新采取的145伤外周血白细胞的酶染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血清胱抑素C(Cys-C)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180例脑梗死患者与112例对照组患者的血清Cys-C水平及相关临床资料。结果①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ys-C水平(0.95±0.23 mg/L)较对照组(0.76±0.14 mg/L)明显增高(P<0.01);②血清Cys-C水平与患者性别有关,且与年龄(r=0.180,P=0.016)、同型半胱氨酸(r=0.257,P=0.001)呈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r=-0.219,P=0.003)呈负相关;③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63,P<0.001)、吸烟(OR=8.178,P<0.001)、高血压(OR=7.649,P<0.001)、糖尿病(OR=4.798,P=0.011)及血清Cys-C(OR=1.675,P=0.007)均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经控制其他危险因素后,血清Cys-C仍与脑梗死密切相关(r=0.215,P<0.01)。结论血清Cys-C水平的升高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正> 本文报告一起由实验大白鼠引起的流行性出血热(EHF)小暴发流行。1986年8月~1986年12月,1986年12月~1987年2月两次发病,共12例。全部病例按1986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诊断标准,经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血清EHF 抗体阳性,双份血清EHF抗体4倍以上增高。  相似文献   

11.
本文用光镜活体染色方法观察流行性出血热血尿中红细胞形态,主要是“肾小球性”血尿。血尿中变形RBC和正常RBC在大小和形态上差异明显。变形RBC百分率随着病情进展百分率上升,极期最高,恢复期渐正常。变形RBC在80%以上,血尿中素氮、肌肝含量明显升高。最后,对血尿中变形RBC原因进行了初步讨论。并建议EHF患者血尿变形RBC变化,可作为肾损伤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2.
<正> 流行性出血热(以下简称出血热)可引起实验室感染。1960年苏联首次发生113例实验室感染出血热爆发,以后在南朝鲜、芬兰及国内均有一些报导。以上均为进行出血热研究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由于接触疫鼠—黑线姬鼠、棕背(鼠平)或红背(鼠平)而发生。此类事例已为从事出血热研究人员所熟知,但对其传播机理尚不甚明了,有待进一步研究。另一类实验室感染为普通实验室由于接触实验动物大白鼠而发病。1975年和1978年在日本仙台首次发病,病人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67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氮质血症12例,尿毒症期55例)和13例肾移植患者血清骨钙蛋白(bone Gla Protein,BGP)水平。结果显示:尿毒症和氨质血症期患者的血清BGP水平均显著升高,后者显著低于前者(P<0.05),但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及肾移植组(P<0.01)。尿毒症进行各种透析对BGP水平无明显影响,BGP与甲状旁腺激素呈正相关(r=0.54,P<0.001),与全血碱性磷酸酶、血清钙、磷和肌酐等无相关性。提示慢性肾功能衰竭时BGP升高与肾脏清除率下降有关,也可能是肾性骨代谢紊乱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病毒唑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血清EHF—IgG及循环免疫复合物(CIC)进行了系统的动态观察,结果显示病毒唑治疗组患者血清EHF—IgG抗体及CIC水平皆比对照组为低。说明用药后患者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反应降低,CIC形成减少,有利于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放射免疫法则定了49例糖尿病惠者血清、尿β_2m含量,并与正常人对照。结果表明,血清β_2m值在糖尿病伴蛋白尿组、其他并发症组显著升高,尿β_2m在糖尿病伴肾盂肾炎组、蛋白尿组和其他并发症组也明显增加。血清β_2m值与BUN呈高度正相关,与Ccr呈高度负相关,尿β_2m值与PSP的2小时排泄率呈高度负相关。而且在BUN和血Cr升高或尿蛋白阳性之前,即可出现β_2m的显著增加。提示血清、尿β_2m测定是检查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一种灵敏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疗效,并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方法160例DPN患者随机分为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组(100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0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检测治疗前后血中MDA、SOD和TAOC的变化。结果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和41.7%,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两组血中SOD活性明显低于健康人,MDA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TAOC明显低于健康人(P<0.05)。治疗4周后,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治疗组患者SOD活性明显升高,TAOC水平明显升高,MDA水平明显下降(P<0.01);而常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血中MDA、SOD及TAOC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疏血通可有效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对机体液递物质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评价。方法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40例,分为TIPS组和内科组,每组20例。另选健康成人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应用放免法及生化分析法测定各组各时段血清一氧化氮(NO)、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浆丙二醛(MDA)的水平,观察临床表现及肝功能的变化。结果TIPS术后所有患者出血停止,一般状况改善明显,TIPS术后1 d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较术前升高,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后7 d有所降低,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两治疗组40例患者血清NOI、L-6及血浆MDA水平治疗前后均高于健康正常人(P<0.01)。TIPS组术后NO水平与内科组治疗一周后相比明显升高(P<0.01)。TIPS组术后NO水平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结论TIPS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近期疗效显著,术后肝功能无明显损害;术后血清NO水平升高,其机制可能与TIPS引起门脉及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有关;MDA无明显变化,表明肝脏总的血流灌注减少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Nitricoxide(NO)wasshowntobetheendotheliumderivedrelaxingfactorin1987.SincethenNOhasbeenidentifiedasanintercelularmessengera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