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属于国家的战略工程。本文结合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含义与建设项目的范围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项目的融资要求,为制定一套保证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投融资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国际航运中心的条件模式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璐 《水运管理》2011,33(5):9-10
为推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比较当前各国际航运中心的不同模式特征,分析上海建立国际航运中心的有利条件以及与成熟的国际航运中心之间存在的差距,认为世界大港并不等于国际航运中心,后者需要具备严格的条件,并提出借鉴鹿特丹、新加坡和香港等国际航运中心的成功经验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推进机制与资源整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软环境的欠缺已成为制约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的“软肋”,因此,完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推进机制与资源整合,不但是实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功转型的关键,而且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是我国的国家战略,是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基础。1995年,党中央明确指出,2010年要建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基本框架。2020年基本形成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党中央的决策是科学的,定位也是明确的,符合上海建设“四个中心”和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应该是集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航运服务功能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确立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5.
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的低碳金融服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爱平  庄崚 《中国水运》2010,334(6):12-13
<正>"全球国际航运中心竞争力指数"近期在上海发布,根据"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和"低碳智网型"评估世界660多家港口中50个国际航运中心的竞争力,中国有10个城市进入全球50强之列:上海、天津、大连、广州、深圳、宁波、青岛、厦门,以及香港与高雄。国内航运中心在吞吐总量、集装箱吞吐量、空港货运量全球名列前茅,航运服务也高起点启动,但在低碳金融服务方面和其他国际航运中心有较大差距。那么什么是第四代国际航运中心,如何做好金融服务都是理论界和业界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段雪妍 《水运管理》2011,33(7):33-36
为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针对全球化低碳经济时代低碳航运金融业发展的要求,结合上海低碳航运金融业发展现状分析,从国家和政府、金融机构、航运企业等层面提出发展策略: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快构建全国性碳交易市场;建立集聚低碳航运金融人才机制;尽早采纳赤道原则;积极开发相关业务。  相似文献   

7.
章雁 《世界海运》2014,37(12):6-9
文章基于国际航运中心与构成要素的诠释,阐述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能级提升的突破口,论述产业成长视角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评价研究,并提出在产业成长视角下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增进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在全面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过  相似文献   

9.
张永锋 《航海》2021,(2):4-7
国际航运中心作为上海"五个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性与基础性支撑,"十四五"时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由基本建成向全面建成迈进的重要历史阶段。本文聚焦当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分析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研判新发展格局下国际航运中心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未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基本思路、战略目标及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与中海的船队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华 《水运管理》2006,28(12):1-2
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成绩斐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上海实现国际航运中心、经济中心、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的建设目标更加迫切。其中,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是开发浦东乃至整个长江的关键,也是拉动上海经济、提升上海国际地位的关键。从建设上海国  相似文献   

11.
在集装箱航运市场中,由于超大型集装箱船优良的经济性能及全球集装箱航运结构的重组,并且在全球国际集装箱运输呈增长的趋势背景下,大批超大型集装箱船投入运营,对上海港的运营和发展形成一定的影响,但同时也给上海港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上海港要应对国际航运市场的这种变化,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策略。随着长三角经济圈的发展和洋山深水港一期、二期工程的完工,进一步巩固了上海港的国际集装箱枢纽港地位,上海港应抓住新的发展机遇,为上海早日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文中拟就在上海洋山深水港建立船舶定线制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定线制方案进行初步探讨,通过在洋山深水港实施船舶定线制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供安全畅通有序的通航环境。  相似文献   

13.
周翔 《世界海运》2010,33(3):26-29
发展航运服务业,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就要打造健全完善的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在形成航运产业集群的基础上,发展融合衍生的新型、高端航运服务业。  相似文献   

14.
上海航运金融发展:体系建设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明君 《世界海运》2010,33(3):20-25
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部分,航运金融的发展顺应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转型的战略方向,也是巩固上海航运枢纽地位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与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中国的航运金融业起步较晚,规模较小,缺乏先发优势,因此在集聚航运金融资源和提升航运金融服务层级时,面临的最大障碍就是体系的不健全和制度安排与国际通行标准的脱节。思考和研究具有长远战略性的上海航运金融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5.
在上海建立国际航运中心,是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组成。该文对建立国际航运中心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基本功能与特征,存在问题,发展目标与建设步骤,从理论上与实际上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符合国际经济发展方向、并且有可操作性的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世纪80、90年代崛起的跨国海运公司是当前及可预见未来的世界航运主角,其全球性经营战略的走势,将在很大程度上对世界航运业的发展格局发挥重要的作用,亦将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世界上一些著名跨国海运公司的经营战略进行了考察,并就其中具有共性的要点作出了初步的归纳,即:海运航线主干化和全球化,营销网络自营化和当地化,运输工具大型化,物流系统综合化,管理技术信息化和竞争对手联营化。作者指出,鉴于跨国海运公司上述的经营战略要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在建设取向上,一开始就要充分考虑到如何主动顺应这一世界航运业发展的新趋势。换言之,即从现在起,就必须在港。规范科学化、海运辅助服务系统化和航运管理现代化等几个主要方面大作文章,妥为规划,预谋良策。基于此种认识,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一些相应的论证和建议,以供有关方面作为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从港口功能的拓展、上海港口物流的发展,得出港口物流的发展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发展和黄浦江的开发为北外滩航运服务功能的拓展提供了契机。本文分析了北外滩航运服务功能历史发展概况和现状 ,阐述了北外滩航运服务功能开发的机遇和挑战、优势和劣势 ,最后提出了北外滩航运服务功能发展的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十五”是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航运中心的关键时期。围绕着这一目标,上海将继续大规模地进行港航建设。本文对一些“十五”期间将实施的主要项目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0.
When China enters the World Trade Organisation (WTO) and becomes more involved in the global economy, her major seaports will be pivotal places where the international shipping and terminal operators interact, conflict and co-operate with the local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s. To demonstrate and understand these interaction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ase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YRD), where the competition, co-operation and governance of Shanghai and Ningbo, the two largest ports on Chinese mainland, concern all stakeholders from 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of China to the container terminal operators and shipping lines overseas.

This paper first develop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port development in a regional context. The article then introduces the case of the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with a focus on the efforts of the Shanghai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 regional hub port, which also involves two nearby provinces. This case study reveals the course of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nd the power networks currently governing the port development in the YRD. Two domains of port governance are discussed: the role of port authorities in port internal governance, and the crucial influences of local and central governments on the port external governance. It provides evidence that the power of shipping lines and international terminal operators are not as prevalent as in many ports in western countrie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lack of good regional port governance in the region is due to structural problems in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